益阳·赫山区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赫山区统计局

赫山区统计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2-18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始终突出加快发展主题,紧紧扣住项目建设中心,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达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0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5.75亿元,增长10.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9.8:28.6:41.6,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经济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提高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东湖水产品、黄泥湖蔬菜、白石塘和牌口生态稻及新市渡无公害生猪得到长足发展。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8.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年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区23个乡镇街道和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城镇新增就业4866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53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工业化水平太低;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总产量41.51万吨,增加8.41万吨,增长25.4%;油料1791吨,下降16.5%;茶叶1600吨,下降4.0%;水果10000吨,增长1.1%;蔬菜20.43万吨,增长8.6%;出栏牲猪68.15万头,增长4.9%;出栏牛0.77万头,增长1.3%;出笼家禽228万羽,增长0.4%;水产品产量1.7万吨,增长3.0%。

    农村经济结构继续调整。由于中央1号文件和国家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1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3.69千公顷,增长23.8%,其中:谷物68.12千公顷,增加14.03千公顷,增长25.9%。除蔬菜面积增长外,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同时有所下降。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养殖业稳定发展。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5%,比上年略有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9%,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一产业成为拉动我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区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11处,投入资金4766万元,其中群众投资4486万元。已完工水利建设工程1903处,完成劳动工日627万个,完成土石方773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53.39万千瓦,增长9.8%;完成造林面积2567公顷,增长108.5%,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2000公顷,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区工业增加值70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4691万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3641万元,增长15.0%;集体工业增加值4035万元,增长25.8%;股份制工业增加值6919万元,增长30.65 %。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金属、电子元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18566万元,增长25.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2%。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5636万元,增长8.2%。全区形成了以编织袋加工、味姜加工、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大米加工、槟榔加工等特色行业,且有一定规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12921吨,增长28.1%;配合饲料12493吨,增长40.9 %;水泥74.29万吨,增长50.0 %;中成药438吨,增长17.6 %;饮料酒3499千升,增长18.8%;电子元件153.2亿支,增长14.1%;双氧水95500吨,增长24%。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3816万元,增长24.4%;产品销售率为99.85%,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522万元,增长30.5%。利税总额4865万元,增长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926万元,增长18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20万元,比上年增长37.18%,其中:城镇投资64214万元,增长62.3%,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6833万元,增长169.4%,更新改造投资13616万元,增长32.99%,房地产开发投资12209万元,下降19.2%,城镇集体和个体投资900万元,增长64.5%。农村投资62806万元,增长18.4%。其中:农村集体27496万元,增长31.37%,农村个体35310万元,增长10.0%。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28070万元,增长143.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332万元,增长5.16倍,更新改造投资11738万元,增长32.3%。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我区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有10个,累计完成投资38000万元。其中欣达建材、汉森制药、协和湘雅、兰溪米业、佳利制厢、辉煌房地产、步行街、箴言中学整体搬迁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完工的项目都按期投入使用。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区拥有载重汽车1242辆,增长2.3%,农用运输车1426辆,增长48.2%,机动运输船48艘,增长4.3%。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总投入1650万元,农村电话用户12万户,成为全市第一个农村电话用户超过10万的县(区)。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89万元,增长12.5 %。其中城市零售额149420万元,增长14.1%;农村零售额63869万元,增长9.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9158万元,增长11.9%;餐饮业22095万元,增长17.5%;其他行业2036万元,增长17.2%。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4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迅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79.8%、47.5%、26.6 %和22.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区3家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21763万元,增长55.7 %。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0%。农产品价格指数12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

    外经外贸取得新成绩。全年出口总额3633万美元,增长2.3倍。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00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60万美元,下降28.3%,实际利用内资9.58亿元, 增长78.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74.58万人次,增长16.02%;旅游综合收入30700万人次,增长16.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28万元,增长3.28%;上划中央“两税”7722万元,增长13.7%;上划“两个所得税”2968万元,增长50.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6.2%,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在我区统计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6869万元,比年初增长2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098万元,比年初增长11.1%;企业存款余额23771万元,比年初增长1.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3747万元,比年初增长10.4%。消费贷款4648万元, 比年初增长86.7%,住房贷款1034万元,比年初下降25.8%。                                                                                         

    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年保费收入320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各项给付支出1349万元,增长11.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区科研项目中有4个被列入省级科技攻关计划,有两项已立项.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列入区级计划项目16个,并投入了19万元科技三项经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2.3亿元,技术市场有新发展。全年完成科技技术贸易交易额1200万元。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区共有各类公办学校241所,其中高中9所,初中35所,小学197所,在校学生103050人,共有教职工7344人。全区3898人参加普通高考,其中重点本科上线265人,全部本科上线的1076人,上线率达27.53%。上线人数、平均分、上线率均名列全市各区县市前茅。全区“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为98.5%,小学为100%。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7.2%,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0.3%。全区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比武活动,获省金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市一等奖16个,二等奖8个,教师论文250余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区花鼓戏剧团全年共演出230场,演出收入达23.5万元,大型现代花鼓戏《郑培民》今年又演出40多场,大型历史剧《大汗红颜》报省文化厅作为省四届艺术节待选节目,小型花鼓戏《重逢》获第四届群星奖银奖。一批文艺作品分别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奖。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加快。血防机构、卫生防疫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医疗管理不断规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系统业务量达8000万元,增长9.5%。全年培训乡村医生220多人,组织258人参加全省统一的注册考试。全区各级医疗单位参保率达到97%,重大的疫情都能及时得到控制,卫生防疫措施得力。妇育保健工作有新起色,孕产妇建卡率为99.8%,早孕检查率94.7%,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0.5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66%,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区共举行市区级竞赛6次,参赛运动员1.5万人次以上。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金足鞋城杯”大众运动会,参赛代表队128个,参赛运动员853人。我区组队参加省赛艇和皮划艇比赛,分别获得了一个第二名、一个第三名、两个第六名的好成绩,并且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严把环保第一审批权。在建项目管理严把四关:一是严把产业政策关,二是严把布局关,三是严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关,四是严把建设项目监督关。环保审批率达100%,执行率达到100%。

    年末全区总人口为810556人,比上年增加3651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94092人,乡村人口416464人。全区人口出率为9.04‰,死亡率为4.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1037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3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36元,增长15.5%。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16元,增长12.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43台,电风扇209台,电冰箱6台,空调机4台,热水器2台。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22391人;全区共有276家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01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683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5818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153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825万元,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30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字。

     2.全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全区人口为统计局根据公安年报综合平衡后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