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桃江县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桃江县统计局 2005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3-02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04年,我县国民经济呈平稳发展态势。省、市18件实事落到实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32.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10%。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6%、45.1%、32.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5、5.0、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3.5:34.6:31.9,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8、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4358元,同比增长22.6%。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支农政策到位,农村经济升温。2004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升温。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8.0亿元,增长8.8%,林业产值2.04亿元,与上年持平,牧业产值6.57亿元,增长12.4%,渔业产值0.31亿元,与上年持平,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亿元,增长11.7%。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万吨,同比增长21.4%,粮食种植面积84.7万亩,同比增长24.3%,其中:双季稻面积53.1万亩,增长69.5%,水田复种指数提高。
    全面推广优质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迅速发展。全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比去年增加8万亩。经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18个,共计11.4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基地1个,面积0.5万亩(葛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7个,面积10.95万亩,其中:水稻4.5万亩,茶叶3.5万亩,瓜果0.05万亩,蔬菜2.9万亩。获得农业部批准的无公害农产品有15个,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楠竹、优质稻、瘦肉型猪、蔬菜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及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共发展生猪110万头,增长10.3%,其中:出栏生猪66.5万头,增长13.4%。出栏牛1.46万头,增长53.7%,出栏羊5.23万头,增长34.1%,出栏家禽288.5万羽,下降3.7%,肉类总产量4.75万吨,增长12.0%,禽蛋产量0.7万吨,下降0.7%,水产品产量4900吨,与上年持平,渔业养殖水面5.6万亩,下降0.8%。全县形成了12个瘦肉型养殖小区和4个牛、羊养殖小区,有各类养殖专业户2512户,其中规模养殖大户1738户,千头以上的牧场15个。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全县林业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着力开发竹产业,全年共造林38000亩,其中新植杨树14000亩。花卉苗木业正在进一步发展中。竹木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竹胶板发展到43家、48条生产线。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000万元,确保了三个万亩堤垸的除险加固和3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保安。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3亿m3,塘坝1.31万处,容量0.5亿m3,堤防长度42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5.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7.15万亩,全县防洪灌溉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3.26万千瓦,增长99.9%。水利部门投入38万元在灰山港镇大竹山村机械打井1处,并兴建了水泵房、储水池,解决了全村1400多人历年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今年,我县工业企业克服原材料、燃料涨价、电力紧缺的负面影响,实施的让利保市场战略,促进了工业的长远发展。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0.2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5.25亿元,增长16.8%,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3.4%。其中:中央省市属企业完成产值1.33亿元,增长31.6%,县属企业完成产值28.96亿元,增长13.0%。全部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92亿元,增长25.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37亿元,增长7.4%。
    规模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提高。全县规模工业企业71家,其中:中央省市企业7家,县属6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1.92亿元,增长25.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5.53%,同比提高15.59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169万元,比上年增盈1393万元。实现利税8666万元,增长32.3%。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2.7%下降到  3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23%。全县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亿元,增长10.6%,竣工产值3亿元,增长22.4%,房屋竣工面积38万m2,增长42.4%,房屋建筑竣工率为74%。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运输能力增强。2004年,全县交通建设以“建立大交通、促进大发展”为指导思想,紧紧抓住“资金、成本、质量”三个主要环节,重点抓了桃江资江大桥和农村公路建设。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319.2万元,其中,桃江资江大桥投资3873万元,乡村公路建设投资4446.2万元。各乡镇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形成了全民共建农村公路的良好氛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逐年增强。全县年末公路里程678公里。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周转量49800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9221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平稳发展。2004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亿元,同比增长11.1%,年末电话用户10.6万户,增长8.2%,移动电话用户7.8万户,增长7.8%。
    五、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
    消费持续升温,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4亿元,增长12.0%,其中:县城6.64亿元,增长13.1%;农村7.4亿元,增长11.0%。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县5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21亿元,同比增长22.3%。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今年,围绕经济发展主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1个,其中,正式动工项目13个,合同引资11.48亿元。全年实际到位内资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36.84万美元。
    外贸出口工作进展加快。全县外贸出口企业由原来的4家增至11家,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324.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接待旅客59.8万人次,增长9.4%,创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增长22%,其中:桃花江竹海接待游客32.48万人次,增长9.5%,创旅游收入1.19亿元,增长22.8%。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和罗溪瀑布旅游区已正式入选“湖南百景”,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游已纳入全省旅游黄金热线。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6亿元,增长20.2%,其中城镇投资5.05亿元,增长22.0%,农村投资4.01亿元,增长18.0%,在城镇投资中,基建投资3.45亿元,增长70.6%,更新改造投资0.98亿元,增长0.6%,房地产投资0.18亿元,下降61.3%,城镇私人建房投资0.44亿元,下降34.4%。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生产性投入加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4年,全县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72亿元,增长19%,企业生产性投资5.1亿元,增长56.4%,城乡居民建房1.24亿元,下降12.2%。修山电站正式动工4个月完成投入1亿元,资江大桥累计完成投资4810万元,已完成工程量的75%以上。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15088万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48万元,增长8.9%,在财政总收入中,除农业税外,完成其它各类税收收入10882万元,增长15.5%,高于财政总收入增速3.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县地方财政支出31915万元,增长16.4%,其中:农业支出2450万元,增长72.8%,教育支出10355万元,增长12.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00万元,增长20.2%,确保了工资、社保的及时拔付和机关的正常运转。
    金融业服务意识增强。2004年,金融部门以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为指导,开展信贷营销,创建“信用村(镇)”等活动,创新经营、挖潜增效,构建诚实守信、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格局。金融系统存款增幅回落,贷款增幅提高。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67亿元,比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8.06%,增幅比上年回落4.49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23.12亿元,比年初增长5.75%,增幅比上年回落8.7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4.63亿元,增长10.11%,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保险收入、赔付同步提高。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5682万元,支付各类赔款1170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2004年末全县拥有科研开发机构22个,市级科技企业28家。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个,其中2个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个项目列入省级高新技术项目和省级火炬计划。争取市以上科技开发资金36万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多个。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生物化学调控等新技术推广面积达90%以上。在湖南省科技博览会上,我县新技术新产品参展项目40多个,展出各类新产品50多件套,其中“探坦”葛奶、“名门”玻璃钢门窗、“坚玉”钢化涂料、“安康”竹木制品获本届博览会金奖。
    教育事业在整合小学教育改善教学条件上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的普通小学教育整合工作,全县年末拥有普通小学173所,比1990年减少563所,比上年减少81所。年末在校学生42637人,校舍建筑面积30.07万m2;普通初中51所,在校学生47231人,校舍建筑面积25.23万m2;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17829人,校舍建筑面积15.38万m2;职业中学3所, 在校学生2982人,  校舍建筑面积3.81万m2;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379人,校舍建筑面积0.16万m2。全县共有小学专任教师3163名,中学专任教师3777名。“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残疾儿童入学率83.7%,小学生辍学率实现零目标,小学毕业生直升率99.8%,初中生辍学率1.6%,初中生毕业率98.4%。今年高考本一本二录取1063人,空军飞行学院录取16人,再次荣获广州军区第一名。危房改造进入攻坚阶段,全年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924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8929平方米。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为我县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推陈出新。全县拥有群众文化馆1个,文化站24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0.8万册,档案馆2个,馆藏案卷4.54万卷,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1套,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2套,乡广播电视站24个,广播人口76.84万人,覆盖率93.2%,电视人口78.16万人,覆盖率94.8%。有线电线入户3.25万户。文化广电系统、新闻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事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文化事业建设以弘扬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为着力点,文学艺术成果累累。全年共创作文艺作品20多个,书法、美术及摄像作品1000余件,并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23个,其中获金奖3个。文化市场不断规范,年内取缔黑网吧56个,未成年人上网、超时营业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推进。全县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46个,卫生技术人员1470人,病床1300张。24个乡镇全部组建了防保组,共配备了30名工作人员,每个村均配备了1名防保员。全县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全年进行冷链运输5次,下发各类疫苗10.2万人,乙肝疫苗接种率83.33%,卡介苗接种率97.19%,糖丸接种率99.37%,脊髓疫苗接种率97.19%,百白破接种率97.16%,麻疹接种率97.31%,“四苗”全程免疫接种率95%,甲乙类急性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146.92/10万。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59家规模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对817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对3家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水泥厂进行了立案查处。妇幼工作全面加强,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2%,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2.6/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8.2%,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3.4%,孕妇产前检查率为97.8%,产后访视率为95.5%,全县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的同时,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投资630万元建设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综合楼于年底竣工;投资307万元的牛田卫生院、武潭卫生院于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传染病防治项目建设年内已完成基建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进,全县有50.5%的农业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在参加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金牌18块,银牌10块,铜牌6块;省级金牌6块,银牌12块,铜牌11块;市级金牌15块,银牌10块,铜牌8块。
    九、人口、人民生活与劳动就业
    控制人口总量,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年末人口8184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017人,农业人口726412人,人口出生率为10‰,自然增长率为4.89‰,计划生育率为97.52%,继续保持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020万元,增长8.4%,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0353元,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926元,比上年增加406元,增长16.1%,其中:工资性收入1396元,增长7.0%,家庭经营收入2181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6元,增长1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7%,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9.36m2,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825元,比上年增加163元,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68台,黑白电视机63台,电冰箱7台,洗衣机50台,摩托车24辆,移动电话41部,固定电话59部,摄像机5台。
    就业渠道拓宽,社会保障面扩大。就业工作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为重点,全面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51人,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数16.0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03人,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28人。全县职业技术培训达13499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企业社保参保单位190家,参保人数20128人,全年扩面3200人,发放养老金328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单位256家,参保人数16713人,及时足额地保证了3913名离退休人员4492万元养老金的发放。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37个,参保人数34028人,大病医疗参保单位220个,参保人数25996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201个,参保人数26293人,其中新增扩面人数1120人。新推出的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000人,女职工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78个,参保人数20076人。全县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9665户12547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741万元。五保户供养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年内共投入资金149万元改扩建敬老院4所,建筑面积9968m2,建有标准套房137间,床位245个,现入住老人173人。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有福利企业20家,共有干职工349人,其中安置残疾职工148人,创产值3668万元,利润168万元。全县社会保障系统不断完善,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