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安化县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273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 %。其中,第一产业115756万元,增长6.5 %;第二产业104995万元,增长15.8 %;第三产业106610万元,增长11.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27.7:36.1变为35.4:32.1:32.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778元,比上年增加750 元。
一十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18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35项考核指标已全部完成。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等17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造乡镇敬老院等17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农村新建沼气池等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农村就业劳动力41.87万人,增加0.1 万人,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63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913人;城镇失业率为4.1 %。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08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 %;竹木、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2.4 %;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8.76 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14.4 %。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 ,比上年提高3.9 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0% ;农产品价格指数为 123.0%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0% ;房地产价格指数为 104.5% 。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出台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创建平安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但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建立在较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二个方面;支柱产业对全县产业建设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发展质量欠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电力等资源瓶颈制约突出,县乡财政运转艰难,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微观经济领域中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调整中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同步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90020万元,增长6.5 %。其中农业产值77460万元,增长4.8 %;林业产值24269 万元,增长7.3 %;牧业产值 77763 万元,增长6.7 %;渔业产值8630 万元,增长10.1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98万元,增长21%。今年,我县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洪灾旱灾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主要农产品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恢复性增长,产量达到26.1 万吨,增长 1.8 %;油料28377 吨,增长4.2 %;烤烟 3678 吨,增长8.1 %;茶叶5450 吨,增长3.8 %,水果 26656 吨,增长5.8 %;蔬菜121500 吨,增长 5.3 %。畜牧业增长加快,全年出栏牲猪 59万头,增长 7.3 %。草食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 9.4 万头,出栏羊34.9 万只,分别增长4.9%、9.5%。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3150 吨,增长 5.2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100 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17423万千瓦,增长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67吨,增长1.8 %;农村用电量 2285 万千瓦小时,增长2.3 %。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加大品改力度和调整生态布局而得以实施。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7.65万亩,稻田优质率达到88.0%。林业品改中生态林、经济林比重增加,工程造林比例提高,全年完成退耕还林7.2 万亩,跨进全省先进行列。养殖业品改主要是推广种草养畜模式和规模化养殖方式,养殖业效益显著提高,渔业以柘溪库区网箱、栏网养鱼为主,发展网箱7083口,栏网27192亩。同时,根据全县各地资源优势,加快了生产布局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如库区移民乡镇的渔业、小水果业;小淹、冷市、羊角等乡镇的楠竹业、木子乡的鸡猪养殖业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 616000万元,增长15.8 %。
扶贫攻坚和库区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 3804万元,启动基本建设项目134个,新一轮重点扶贫村依靠各级扶贫工作组的积极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全年共争取扶贫资金30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70万元。向农户发放扶贫贷款2000万元。共有10114 个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或超过了低收入线。劳务输出持续发展,全县劳务输出18.76万人,劳务收入8.4 亿元。库区开发通过移民重新安置、交通、通讯、水利项目的产业化建设实施,使 5000多移民从中受益,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建成饮水解困工程74处,帮助24058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500口;完成了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帮助345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农民增收步伐稳步加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 元,比上年增长6.9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7 元,增长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生产销售同步增长。2004年,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5122万元,增长23.7%;工业增加值89195万元,增长14.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80225万元,增长30.9%。其中国有企业29377万元,增长12.5 %;非国有企业50848 万元,增长44.5%;产销率达 99.7%。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呈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 104897万元,增长19.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增盈成效明显。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48.2 %,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3618万元,税金4503万元,分别增长42.4%、69.8%。
工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受市场调节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213140吨,增长15.2 %;精锑 3091吨,增长27.7%,发电量200293万千瓦/小时,下降9.7%;水泥19.36万吨,下降22.9%。建材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建玲竹业、鑫丰矿业、仙峰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渣滓溪锑矿、湘安钨业、东坪矾厂、结晶硅厂等矿产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市场良机,加大技改力度,产销两旺,利税快速增长。
建筑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1060万元,增长20.7%;竣工产值17375万元,增长8.8%。房屋施工面积435690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65113平方米;竣工面积72298平方米。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1834万元,增长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02万元,增长32.8 %。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41884万元,增长37.0%;集体单位完成4053万元,增长25.0%;私营个体完成30764万元,增长18.5%。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5385万元,增长21.4 %;更新改造投资4930万元,增长57.7%;房地产开发1990万元,增长4.2 %;其它投资9581万元,增长107.0%。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交通提质年”成就显著,县到乡公路完成路基改造275公里、路面硬化160公里,投资近亿元的S308马奎段扩改工程已经启动,通达工程完成172公里。小城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县城南区加快了开发进度,已累计完成9500万元,东坪电站、东坪大桥建设正式开工;县城出租车投入营运;大福、江南等乡镇农贸场建成启用;梅城启安新区完成投资2500万元。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县年末公路总里程达987 公里,其中油路110公里,水泥路180公里。拥有国道1条,省道4条,县道16条。二级公路80.4公里,四级公路158.4公里,公路桥梁208座(乡道以上)。全县各乡镇均通公路和客班车,村级公路通车率90.0 %。运输船舶186艘,其中客船48艘;运输车辆3468辆,其中货车2799辆,客车669辆。
邮政电信快速发展。全年电信投资300万元,完成通讯工程2 处,市话扩容1000 门,全县开通程控电话村(居委会)达1180个,电话通讯覆盖率达100%,新增用户5000户。全县新建移动通讯基站11个,开通 6个。共有移动基站70个,移动用户63000户,全年营业收入4200万元。
六、商贸、旅游业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6997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9574万元,增长9.0 %;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 97423万元,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50172万元,增长13.1 %;餐饮业15631万元,增长13.0 %;其它1194万元,增长3.4%。东坪、平口、梅城、大福、江南、清塘铺、羊角塘、马路等乡镇的超市迅速发展,成为全县商业的发展趋势。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共签订各类引资合同67个,合同引资额2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1亿元,同比增长228.36%。实际利用外资407.72万美元,增长92.3%。对外贸易有新的发展,出口贸易总额达1.2亿元,增长52.67%。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投资7.2亿元的东坪电站和投资2700万元的东坪大桥,终于正式开工建设。争资立项力度加大,全年已争取到位的重点项目资金达11928万元,其中县到乡公路改造资金5063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84万元,以工代赈资金978万元,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805万元,奎马线公路改造资金2980万元,人畜饮水资金174万元。
旅游开发势头良好。马路溶洞、红岩水库、柘溪库区、六步溪自然保护区等多处景点接纳能力逐步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年内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2.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000万元,旅游业创税650万元。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我县旅游资源将得到更大的开发。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836万元,同比增长5.6%。通过加强征管措施,实行收入责任制,拓宽征管领域,深挖增收潜力,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经常性收入实现均衡入库;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支出39779万元,同比增长21.9%。
金融运行态势稳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34715万元,比年初净增24898万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6695 万元,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1090万元。信贷业务发展良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148946万元,比年初净增6303万元。其中,农业贷款净增7326 万元,乡镇企业贷款净增1548万元。创建金融安全区取得成效,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有所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032万元,同比增长12.7 %。其中财险1364万元,增长18.5 %;人险5668万元,增长11.4%。全年赔付1299万元,增长16.6%。其中财险917万元,增长20.8 %;人险382万元,增长7.3%。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我县各行各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内实施科研项目20项,推广科技成果25项,专利26 项,其中有2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年末普通中学 62所,在校学生67203人,小学198所,在校学生46007人。今年全县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程,加大控流保学力度,全县小学入学率99.14 %,小学毕业升初中率98.83%,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6%、1.17%。毕业合格率分别达到99.7%、98.1%。高中办学质量逐年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新的成绩。2004年全县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全县2645人参考,二本以上上线512人,共录取2073人,居全市第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全面落实。
文化影视事业继续发展。我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04年全县城乡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60余次,并举办了第二届山歌文化节,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34 次,放映电影1000 余场。县文化馆被省宣传部、文化厅联合授予“热心服务群众先进基层文化单位”称号;清塘铺镇由中华诗词协会授予湖南省第一个“诗词之乡”,同时被省文化厅评为“百优艺术之乡”。
广播电视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通广播电视村1134个,各乡镇96.1%以上的村开通了广播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0%,广播人口覆盖率79.0%。
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县医院29 所,卫生技术人员2331人,其中副主任以上医师45人,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656人,医院床位数1492 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区主体工程均已建成。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地方病防治和医药市场整顿得到加强,医疗保健进一步扩展。
体育工作取得新的成就。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羽毛球世界冠军之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全年获省级以上奖牌57枚,其中金牌11.5枚。全民健身活动有声有色,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2次,参赛人数达5.8万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推算,2004年,全县人口96.20万 人,其中男性50.03万人,乡村人口82.36万人,城镇人口13.8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026.9万元,人平工资11303元,分别增长8.6%、8.7%;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02.8万元,人平12822元,分别增长10.3%、23.7%。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比上年增长6.9 %。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77651万元,人平2938元,比上年增加21091万元,人平增加241元。社会保障工作有力开展,全年共筹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资金6317 万元,比上年增加413万元,社保资金按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民政救济和弱势群体帮扶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矿产市场秩序整顿有力开展。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资江河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273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 %。其中,第一产业115756万元,增长6.5 %;第二产业104995万元,增长15.8 %;第三产业106610万元,增长11.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27.7:36.1变为35.4:32.1:32.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778元,比上年增加750 元。
一十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18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35项考核指标已全部完成。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等17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造乡镇敬老院等17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农村新建沼气池等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农村就业劳动力41.87万人,增加0.1 万人,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63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913人;城镇失业率为4.1 %。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08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 %;竹木、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2.4 %;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8.76 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14.4 %。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 ,比上年提高3.9 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0% ;农产品价格指数为 123.0%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0% ;房地产价格指数为 104.5% 。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出台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创建平安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但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建立在较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二个方面;支柱产业对全县产业建设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发展质量欠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电力等资源瓶颈制约突出,县乡财政运转艰难,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微观经济领域中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调整中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同步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90020万元,增长6.5 %。其中农业产值77460万元,增长4.8 %;林业产值24269 万元,增长7.3 %;牧业产值 77763 万元,增长6.7 %;渔业产值8630 万元,增长10.1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98万元,增长21%。今年,我县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洪灾旱灾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主要农产品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恢复性增长,产量达到26.1 万吨,增长 1.8 %;油料28377 吨,增长4.2 %;烤烟 3678 吨,增长8.1 %;茶叶5450 吨,增长3.8 %,水果 26656 吨,增长5.8 %;蔬菜121500 吨,增长 5.3 %。畜牧业增长加快,全年出栏牲猪 59万头,增长 7.3 %。草食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 9.4 万头,出栏羊34.9 万只,分别增长4.9%、9.5%。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3150 吨,增长 5.2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100 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17423万千瓦,增长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67吨,增长1.8 %;农村用电量 2285 万千瓦小时,增长2.3 %。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加大品改力度和调整生态布局而得以实施。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7.65万亩,稻田优质率达到88.0%。林业品改中生态林、经济林比重增加,工程造林比例提高,全年完成退耕还林7.2 万亩,跨进全省先进行列。养殖业品改主要是推广种草养畜模式和规模化养殖方式,养殖业效益显著提高,渔业以柘溪库区网箱、栏网养鱼为主,发展网箱7083口,栏网27192亩。同时,根据全县各地资源优势,加快了生产布局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如库区移民乡镇的渔业、小水果业;小淹、冷市、羊角等乡镇的楠竹业、木子乡的鸡猪养殖业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 616000万元,增长15.8 %。
扶贫攻坚和库区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 3804万元,启动基本建设项目134个,新一轮重点扶贫村依靠各级扶贫工作组的积极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全年共争取扶贫资金30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70万元。向农户发放扶贫贷款2000万元。共有10114 个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或超过了低收入线。劳务输出持续发展,全县劳务输出18.76万人,劳务收入8.4 亿元。库区开发通过移民重新安置、交通、通讯、水利项目的产业化建设实施,使 5000多移民从中受益,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建成饮水解困工程74处,帮助24058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500口;完成了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帮助345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农民增收步伐稳步加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 元,比上年增长6.9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7 元,增长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生产销售同步增长。2004年,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5122万元,增长23.7%;工业增加值89195万元,增长14.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80225万元,增长30.9%。其中国有企业29377万元,增长12.5 %;非国有企业50848 万元,增长44.5%;产销率达 99.7%。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呈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 104897万元,增长19.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增盈成效明显。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48.2 %,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3618万元,税金4503万元,分别增长42.4%、69.8%。
工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受市场调节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213140吨,增长15.2 %;精锑 3091吨,增长27.7%,发电量200293万千瓦/小时,下降9.7%;水泥19.36万吨,下降22.9%。建材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建玲竹业、鑫丰矿业、仙峰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渣滓溪锑矿、湘安钨业、东坪矾厂、结晶硅厂等矿产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市场良机,加大技改力度,产销两旺,利税快速增长。
建筑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1060万元,增长20.7%;竣工产值17375万元,增长8.8%。房屋施工面积435690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65113平方米;竣工面积72298平方米。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1834万元,增长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02万元,增长32.8 %。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41884万元,增长37.0%;集体单位完成4053万元,增长25.0%;私营个体完成30764万元,增长18.5%。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5385万元,增长21.4 %;更新改造投资4930万元,增长57.7%;房地产开发1990万元,增长4.2 %;其它投资9581万元,增长107.0%。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交通提质年”成就显著,县到乡公路完成路基改造275公里、路面硬化160公里,投资近亿元的S308马奎段扩改工程已经启动,通达工程完成172公里。小城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县城南区加快了开发进度,已累计完成9500万元,东坪电站、东坪大桥建设正式开工;县城出租车投入营运;大福、江南等乡镇农贸场建成启用;梅城启安新区完成投资2500万元。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县年末公路总里程达987 公里,其中油路110公里,水泥路180公里。拥有国道1条,省道4条,县道16条。二级公路80.4公里,四级公路158.4公里,公路桥梁208座(乡道以上)。全县各乡镇均通公路和客班车,村级公路通车率90.0 %。运输船舶186艘,其中客船48艘;运输车辆3468辆,其中货车2799辆,客车669辆。
邮政电信快速发展。全年电信投资300万元,完成通讯工程2 处,市话扩容1000 门,全县开通程控电话村(居委会)达1180个,电话通讯覆盖率达100%,新增用户5000户。全县新建移动通讯基站11个,开通 6个。共有移动基站70个,移动用户63000户,全年营业收入4200万元。
六、商贸、旅游业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6997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9574万元,增长9.0 %;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 97423万元,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50172万元,增长13.1 %;餐饮业15631万元,增长13.0 %;其它1194万元,增长3.4%。东坪、平口、梅城、大福、江南、清塘铺、羊角塘、马路等乡镇的超市迅速发展,成为全县商业的发展趋势。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共签订各类引资合同67个,合同引资额2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1亿元,同比增长228.36%。实际利用外资407.72万美元,增长92.3%。对外贸易有新的发展,出口贸易总额达1.2亿元,增长52.67%。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投资7.2亿元的东坪电站和投资2700万元的东坪大桥,终于正式开工建设。争资立项力度加大,全年已争取到位的重点项目资金达11928万元,其中县到乡公路改造资金5063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84万元,以工代赈资金978万元,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805万元,奎马线公路改造资金2980万元,人畜饮水资金174万元。
旅游开发势头良好。马路溶洞、红岩水库、柘溪库区、六步溪自然保护区等多处景点接纳能力逐步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年内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2.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000万元,旅游业创税650万元。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我县旅游资源将得到更大的开发。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836万元,同比增长5.6%。通过加强征管措施,实行收入责任制,拓宽征管领域,深挖增收潜力,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经常性收入实现均衡入库;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支出39779万元,同比增长21.9%。
金融运行态势稳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34715万元,比年初净增24898万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6695 万元,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1090万元。信贷业务发展良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148946万元,比年初净增6303万元。其中,农业贷款净增7326 万元,乡镇企业贷款净增1548万元。创建金融安全区取得成效,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有所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032万元,同比增长12.7 %。其中财险1364万元,增长18.5 %;人险5668万元,增长11.4%。全年赔付1299万元,增长16.6%。其中财险917万元,增长20.8 %;人险382万元,增长7.3%。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我县各行各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内实施科研项目20项,推广科技成果25项,专利26 项,其中有2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年末普通中学 62所,在校学生67203人,小学198所,在校学生46007人。今年全县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程,加大控流保学力度,全县小学入学率99.14 %,小学毕业升初中率98.83%,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6%、1.17%。毕业合格率分别达到99.7%、98.1%。高中办学质量逐年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新的成绩。2004年全县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全县2645人参考,二本以上上线512人,共录取2073人,居全市第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全面落实。
文化影视事业继续发展。我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04年全县城乡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60余次,并举办了第二届山歌文化节,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34 次,放映电影1000 余场。县文化馆被省宣传部、文化厅联合授予“热心服务群众先进基层文化单位”称号;清塘铺镇由中华诗词协会授予湖南省第一个“诗词之乡”,同时被省文化厅评为“百优艺术之乡”。
广播电视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通广播电视村1134个,各乡镇96.1%以上的村开通了广播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0%,广播人口覆盖率79.0%。
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县医院29 所,卫生技术人员2331人,其中副主任以上医师45人,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656人,医院床位数1492 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区主体工程均已建成。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地方病防治和医药市场整顿得到加强,医疗保健进一步扩展。
体育工作取得新的成就。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羽毛球世界冠军之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全年获省级以上奖牌57枚,其中金牌11.5枚。全民健身活动有声有色,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2次,参赛人数达5.8万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推算,2004年,全县人口96.20万 人,其中男性50.03万人,乡村人口82.36万人,城镇人口13.8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026.9万元,人平工资11303元,分别增长8.6%、8.7%;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02.8万元,人平12822元,分别增长10.3%、23.7%。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比上年增长6.9 %。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77651万元,人平2938元,比上年增加21091万元,人平增加241元。社会保障工作有力开展,全年共筹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资金6317 万元,比上年增加413万元,社保资金按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民政救济和弱势群体帮扶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矿产市场秩序整顿有力开展。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资江河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