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赫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主题,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4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7.43亿元,增长7.6%。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8.47:31.53:40,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经济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上升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化初显成效,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9%;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东湖水产品、黄泥湖蔬菜、白石塘和牌口生态稻及新市渡无公害生猪得到长足发展。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8.6%,与上年基本持平。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年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87万元,沧水铺镇、兰溪镇通过评估验收被定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区23个乡镇街道和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城镇新增就业7025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5.0%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27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2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工业化水平太低;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总产量41.95万吨,增加0.44万吨,增长1.05%;油料2290吨,增长27.9%;茶叶1984吨,增长24.0%;蔬菜20.61万吨,增长0.6%;出栏牲猪82.71万头,增长21.4%;出栏牛0.8万头,增长3.9%;出笼家禽251万羽,增长10.1%;水产品产量1.5万吨,下降11.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4千公顷,增长1.5%,其中:谷物68.9千公顷,增长1.1%。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6%。养殖业发展快速。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8.2%,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区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700万元。已完工水利建设工程329处,完成土石方15.2万立方米,新建山塘6处,山塘扩容19处,渠道清淤5条2430米。农业机械总动力86226台,57.86万千瓦,分别增加3267台、44752千瓦,增长4%、8.4%;完成造林面积2940公顷,增长14.5%,幼林抚育面积3千公顷,零星植树30千公顷,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工业增加值848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9389万元,增长39.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3550万元,增长11.3%;集体工业增加值7077万元,增长55.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8762万元,增长40.1 %。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金属、电子元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1511万元,增长3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2%。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5471万元,增长8.1%。全区形成了以编织袋加工、味姜加工、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大米加工、槟榔加工等特色行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51520吨,增长184.1%;配合饲料48062吨,增长426.2 %;水泥82.97万吨,增长12.7 %;中成药704吨,增长60.6 %;饮料酒6300千升,增长80.1%;电子元件2534亿件,增长78.1%。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4895万元,增长55.5%;产品销售率为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445万元,增长84.5%。利税总额8084万元,增长7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6%,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产值115497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2569万元,增长23.3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714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城镇投资87845万元,增长45.5%,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5589万元,增长70.2%,更新改造投资14958万元,增长9.9%,房地产开发投资16698万元,增长26.2%。农村投资75869万元,增长20.8%。其中:50万以上项目投资30176万元,增长43.2%,5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45693万元,增长12.0%。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区拥有载重汽车1458辆,增长12.3%,农用运输车1817辆,增长46.2%,机动运输船51艘,增长4.5%。全社会客货周转量68708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1%。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9967万元,增长11.4%。农村电话用户9.6万户。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09万元,增长13.5 %。其中城市零售额192785万元,增长15.5%;农村零售额37524万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1681万元,增长11.9%;餐饮业24747万元,增长17.5%;其他行业3881万元,增长17.2%。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5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迅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59.8%、41.5%、35.6 %和28.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区3家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24125万元,增长35.7 %。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0%。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9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6%。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实际利用外资1159万美元,下降20.6%,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81432万元, 增长89.1%。通过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共引进“新滨湖”、“华港油脂”、“金立手机”、“金大地”、“链条厂”等项目107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个,到位外资801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6015万元,同口径净增4128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03万元,增长6.9%;上划中央“两税”8645万元,增长12%;上划“两个所得税”3394万元,增长18.3%。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91%,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在我区统计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2388万元,比年初增长1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352万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9610万元,比年初增长10.3%。消费贷款4341万元, 比年初下降6.7%,住房贷款778万元,比年初增长24.8%。
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5.1%,各项给付支出增长12.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赫山区电容器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湖南铝电解电容工程技术中心、无土花卉技术推广等三个项目申报了省科技一般项目。优选了超小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研制生产项目申报省重点新产品研制计划,优选益阳坛子菜加工基地及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申报省级星火计划,并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2.6亿元,技术市场有新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蔬菜贮藏及加工技术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莲藕种植、加工、贮藏技术推广等5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区科技进步奖7项。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学前教育入园率96%以上。九年业务教育普及率高,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小学生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巩固率达99%。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达81%,05年高考取得新突破。全区参考学生7227人,被各高等院校录取6938人,录取率96%,其中本科上线3730人,上线率为51.%,上线人数、上线率、总平分继续保持了全市的领先地位。招飞工作成绩突出,输送飞行员6人。获省招飞工作一等奖。05年中考成绩也在全市名列前茅。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区各中小学校舍积极、稳妥地实行了教师竞聘上岗。通过竞聘上岗4291人,分流1530人。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8.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区花鼓戏剧团全年共演出221场,演出收入达23.5万元,组织了大型文艺下乡活动5次。创作排练大型现代花鼓戏《牛玉儒》、《远山的呐喊》、《走进赫山》、《嫂子调变奏曲》等节目,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作品、优秀摄影作品、优秀音乐作品和优秀舞蹈作品。群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春之韵”、“夏之声”、“秋之恋”、“冬之乐”成功举办。一大批文艺作品分别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奖。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加快。血防机构、卫生防疫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医疗管理不断规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系统业务量达8000万元,增长9.5%。全年培训乡村医生220多人,组织258人参加全省统一的注册考试。全区各级医疗单位参保率达到97%,重大的疫情都能及时得到控制,卫生防疫措施得力。妇育保健工作有新起色,孕产妇建卡率为99.8%,早孕检查率94.7%,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大众运动会,参赛单位55个,参赛运动员780人。我区组团参加市大众运动会获金牌5枚,银牌1枚,团体总分名列全市第一。赫山区卫生局和赫山区经贸局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泉交河镇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区业余体校在参加省常规比赛中获4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银牌。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和巩固烟控区工作,中心城区烟控区面积扩至22.3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为100%。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上主要是加强大众媒介的环保宣传,加强对企业业主的环境宣传,增强业主的环保意识;在建项目管理严把四关:一是严把产业政策关,二是严把布局关,三是严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关,四是严把建设项目监督关。环保审批率达100%,执行率达到100%。
年末全区总人口为812637人,比上年增加2081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95104人,乡村人口417533人。全区人口出率为 9.1‰,死亡率为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2785元,比上年增长15%。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05元,增长8.9%。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46元,增长4.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24699人,新增参保人数2308人;全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435人,新增参保人员142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885人,新增参保人数1202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885人。城市现有低保对象13514户,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394人,月平保障资金标准由原来的43.6元增加到了50.45元,发放低保资金1500万元。全区现有五保老人5265人,确保其生活费年平450元,口粮不低于600斤。投资286万元对龙光桥、泉交河、欧江岔三所敬老院进行改造,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120人。
说明: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人口根据公安年报和计生局年报及1%人口抽样调查综合平衡后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