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安化县统计局关于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06-03-15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05年,安化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年来,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工业经济明显增强,财政税收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城乡居民生活大大改善,社会大局平安和谐,不仅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而且使 “十五”规划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增速加快,结构缓变。今年安化县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10.5%、10.6%和10.2%,国民经济呈现加速发展之势,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7.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6.5%;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39亿元,增长13.5%;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67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比为34.1:35.2:30.7,一产业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7.5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5.9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22.2%、39.4%和38.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4351元。

“十五”时期安化县GDP(亿元)及增幅(%)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渠道不断拓宽。据劳动和保障局统计,全年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人数达15448人,年内创办6个社区就业实体,新安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667人,城镇新增就业4831人,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4155人。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适度回升。安化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0%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1%;通信服务价格指数99.2%;农产品价格指数为 99.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6% ;房地产价格指数为 106.1% ;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03%;建安工程投资价格指数104.3%。

    二十六件实事:上下努力,圆满完成。今年在省市为民办18件实事中涉及我县有12件23项,其中省为民办实事的7件16项,市为民办实事的5件7项。目前所有工作已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并接受了省、市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评估结果表明,安化县省8件实事和市10件实事落实完成好,23项指标中有13项指标超额完成,其中建成通村公路224.29公里,为完成目标任务的233.6%,国企改革完成21家,为目标任务的210%。县为民办8件实事也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和谐发展。一年来,安化县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公安部门开展了“大接访”活动和“命案必破”、打击盗抢、禁赌、禁毒等专项行动,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依法治县稳步推进,“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及时开展了纠纷排查和调处,做好了安置帮教工作,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取得实效。安全生产监督网络初步建立,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和专项整治,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颁证工作。信访工作得到加强,《信访条例》得到贯彻实施,接访工作逐步规范。

    但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强,科技含量不足;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工商企业整体势力不强,缺乏支柱产业;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合力受到制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安化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03380万元,增长6.7 %。其中,农业产值80245 万元,增长3.2 %;林业产值26463万元,增长10.4 %;牧业产值84008万元,增长8.47 %;渔业产值10379万元,增长10.3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85万元,增长15.2%。畜牧业增长加快,全年出栏牲猪64万头,增长 8.5 %。草食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10万头,出栏羊38.7万只,分别增长6.4%、10.9%。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4149 吨,增长7.6%。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100公顷;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完成28座小型水库的达标处理,及时有效地开展了防汛抗旱;农业机械总动力339474千瓦,增长6.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572吨,增长1.8 %;农村用电量2371万千瓦小时,增长3.8 %。林业在“植”“伐”循环中不断壮大。当年造林面积9.08千公顷,采伐木材17.2万立方米,竹材826万根,森林覆盖率达74.2%。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今年安化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3.62千公顷,其中早稻2.3千顷,中稻19.69千公公顷,晚稻2.32千公顷,经济作物实现总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多万元。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广,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万亩。养殖业产业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安化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696820万元,增长13.1%。

    扶贫、工赈、移民开发取得新成就。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全年投入扶贫资金4692多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851万元,信贷扶贫资金2900万元,部门投入941万元,完成了90个贫困村的扶贫扫尾,启动了53个村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完成了2所乡镇卫生院扶持,培训21000多人次。通过扶贫开发,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10544人,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0元。以工代赈取得明显成效,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移民工作扎实开展,投入移民资金2132万元。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乡镇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全年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1086万元,农民人平受益12元;乡镇机构由原来的30个乡(镇、试验区)调整为23个乡(镇),领导职位数有效精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2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4%和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3.32亿元、增长28.2%,完成增加值4.32亿元、增长11.4%,今年安化县规模工业发展体现出了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进入规模工业笼子的企业增多。在去年7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基础上,年内净增加11家,目前安化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81家。二是产销衔接好。全年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3.32亿元,产销率达到100%,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非国有企业贡献大。全年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48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56%。

    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是矿产业通过技改和资产重组,效益大幅度增长。如湘安钨业入库税金达1563万元,一跃成为我县工业企业的纳税大户。渣滓溪锑矿稳步发展,完成税金1266万元,实现利润1100万元。二是推进工业生产基地建设,来料加工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如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区新引进企业6家,工业区企业达28家,创税金817万元,增长17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增盈成效显著。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92.4 %,比上年提高51.3个百分点,居全市之首,共计实现利润 20867万元,税金9069万元,分别增长295.1%、78.6%,亏损企业由2004年的5家减至1家。

    主要工业品产量增幅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26.1万吨,增长22.3 %;发电量226735万千瓦/小时,增长13.2%;水泥24.8万吨,增长27.9%;精锑 9592吨,降低19.1%。

    建筑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安化县实现建筑业产值6.46亿元,增长31.2%,全县建筑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26%。

“十五”时期安化县工业增加值(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投资:高速增长,重点工程主导。今年以来,虽然国家在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过热行业的投资明显受到限制,但安化县固定资产投资在柘溪电站扩容、东坪电站、株溪口电站等重点工程带动下,实现了历史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71%,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41%,其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城镇以上投资9.41亿元、增长215%,农村投资4.05亿元、增长18.7%。

    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内在活力增强。一年来,安化县技改投资达到49658万元,是去年的10倍。如柘溪电站技改投入41533万元,湘安钨矿投入1305万元,东坪钒厂930万元,建玲竹业900万元。

“十五”时期安化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分3年实施的县到乡公路改造10个项目306公里,除马奎段30公里按二级标准另外实施,其余9个项目276公里全面完成,总投资1.187亿元,新增271公里水泥硬化路和烟溪到奎溪37公里油路。分两年实施的60个通达工程项目371.5公里,今年完成33个项目205公里,到年底已超额完成任务。全县年末公路总里程达4135公里,其中油路200公里,水泥路529公里,砂卵石路3714公里,拥有国道1条,74公里;省道4条,203公里;县道16条,599公里;乡道61条508.4公里;村道750条2815公里。二级公路84公里,三级公路64.3公里,四级公路330公里,等外公路3329公里。全县各乡镇均通公路和客班车,村级公路通车率92.0 %。运输船舶186艘,其中客船48艘;运输车辆3942辆,其中货车3325辆,客车617辆。

    邮政电信进一步发展。新建移动基站10个、小灵通发射站12个、联通基站15个,新开通宽带网18个乡镇。

    六、商业、招商引资、旅游业

    消费市场:活跃繁荣,亮点纷呈。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家规模化经营、高档次服务、新方式营销等因素促进下,全县消费市场更加活跃繁荣,商贸、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亮点频现。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整体联动,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安化县打破常规,广造声势,采取大招商、招大商的方法,成功地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如株溪口水电项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石煤发电多联产综合开发项目、年产1000吨碳化钒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等。据招商部门统计,安化县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合同98个,合同引资122亿,实际到位资金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在全市位居第一。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清晰,方法理性,成效明显,有效地利用了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旅游工作:集山水之美,描发展之图,前景良好。安化县在旅游工作中着力打造“一个品牌”即雪峰湖品牌,突出“两个亮点”即山水生态旅游和梅山文化风情游,结合“2005年中国旅游年”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宣传活动,使柘溪风景区成功入围“湖南百景”,并在“旅游益阳”专栏中对东坪风景区、唐市古街、马路风景区、洞市风景区等重点风景区拍摄了风光片,为雪峰湖地质公园确定了形象口号即“雪峰平湖,天上人间”,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景点接纳能力逐步增强,旅游收入稳步提高。年内各旅游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56.42 万人次,同比增长30.95%,旅游综合收入达1.85亿元,同比增长38.94%,旅游业创税1000万元,同比增长43.8%。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收入大幅增长,支出合理控制。今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国税完成7820万元,比上年增长44.44%;地税完成5602万元,比上年增长29.96%;财政完成4579万元,比上年下降9.24%。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1079万元,比上年12.63%;完成一般预算支出464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53%。

“十五”时期安化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金融行业:增长有力,运行正常。截止年底,安化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4 亿元、比年初增加58323.14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2.92亿元、比年初增加51559.81万元。年未,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5.16亿元,比年初增加11202.8万元同比增加4896.8万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2.43亿元,同比减少1039万元;累计收回12.16亿元,同比多收回1136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人寿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6164万元,增长7.3 %,其中趸交1712.9万元,期交803万元,短险420万元,其它续保3228.1万元,全年发生给付和赔付案件5165件,其中给付长险219件,金额为179万元,赔付(短险)4946件,金额为230.9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5年,安化县各行各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内实施科研项目20项,推广科技成果20项,专利28项,其中安化县可持继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ZC47T型交流脉冲电磁阀和渣滓溪锑矿浮选新药方试验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三项获市三等奖,10项获县科技进步奖,并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普九成果持续巩固,第二期义教扶贫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学校危房改造扎实实施,安化一中实施了第三期扩校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和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贴生活费)工作全面铺开,中小学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年末普通中学 61所,在校学生55536人;小学176所,在校学生43452人。控流保学力度得到加强,全县小学入学率99.83 %,小学毕业升初中率98.83%,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2%、1.8%以下。幼儿教育发展加快,各类幼儿园由2004年的45所增加到60所,在园幼儿数由8561人增加到10338人。高中办学质量逐年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新的成绩,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上线1461人,上线率54.21%,居全市第三,大专以上高校录取率74.6%,超过省平均(66%)8.6个百分点,艺体专业成绩在全市优势比较明显,其中文科各专业成绩均获得了全市第一名。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05年全县城乡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00余次,观众达20余万人次,并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7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召开了全县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省、市文联主席、副主席出席了会议。同时在文化领域加大了打击力度,全年对全县138家网吧进行了两次以上的检查,查处了36家违规经营网吧,取缔了6家黑网吧,停业整顿3家。

    广播电视日益繁荣。安化县通有线电视的村已达305个,入户数发展到53000多户,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整合了城区网络,2005年将东坪、梅城、马路三个镇列为重点,投入网络建设资金50多万元,新架光缆22公里,新增光接点18个,同时加快了县乡联网、乡镇与管区、与企业的联网步伐,改造村级网络26个。到年底为止,全县23个乡镇,已实现县乡联网的14个,占60%。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省市县“实事工程”全面完成,长塘、新桥、东山、江南、南金5个卫生院的重点建设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工程峻工,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大楼)建设正式动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地方病防治和医药市场整顿得到加强,医疗保健进一步扩展。到年未全县拥有医院29 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医院1家,卫生监督所1家,村级(个体)诊所1098家,其中村卫生室1031家,个体67家。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528人,其中正高级医生5人,副高51人,中级694人,医院床位数1399 张。

    体育工作取得新的成就。安化县羽毛球运动学校免检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在年底被评为优秀后备人才基地,在全省羽毛球、举重比赛中获8项第一,3项第二,5项第三,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南区体育公园羽毛球馆建设已完成立项、可研、初步设计工作。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据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未,安化县27.34万户,总人口96.72万 人,其中常住人口87.31万人,男性50.3万人,城镇人口14.55万人,城市化水平15.0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5.47人;人口出生率为14.62‰,死亡率9.19‰,人口自然增长率5.43‰。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50元,增长9.4%;据贫困监测住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增长12.9%,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368万元,人平12137元,分别增长4.4%、6.7%;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34万元,人平12675元,分别增长25%、-1.2%。

“十五”时期安化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安化县通过征缴、基金支出、财政补贴等方式共筹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资金12420.92万元,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17人,参保人数达16517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人数达16335人;新增失业保险人数1305人,参保人数20540人,社保基金规范动作率和安全完整率均为100%。全县低保人数为15936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969.65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