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赫山区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抢抓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赫山,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8年,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92.70亿元,增长15.3%,比上年快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4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29.27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0亿元,增长15.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2618元,增长14.8%。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7∶29.9∶46.4调整为25.0∶31.6∶43.4,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3.0个百分点。全区非农产业总值达69.6亿元,增长速度为23.2% 。
“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2.6%,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6%,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达125家,产值达101.8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力扶持了粒粒晶米业、佳佳米业、金浩油中王、东湖渔业、沧水铺味姜、湘茗茶叶、华林实业、绿海园林等农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东湖无公害水产、新市渡生猪、黄泥湖蔬菜、319国道沿线苗木、来仪湖莲藕、沧水铺香菇、荷叶塘茶叶等特色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2008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6.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省为民办实事26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6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除率100%;建成4所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5400场;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8个;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到位率100%;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605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实施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200户;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1.2万人;56.2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新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3所;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已分别达到105元和39元;新建农村安居房260户;配合搞好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和新建经济适用房分别是2.235万平方米和5.5万平方米;搞好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施工环境建设;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1225人;改造县乡公路13.96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09公里;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4个;解决农村电视盲区人员看电视问题2821人;新建农村沼气池300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100%;中心城区城市电子防控系统新建200个电子监控点;重建、改造行政村配电网38个。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区生产事故52起,重伤25人,死亡人数24人,比去年少1人,其中工矿商贸死亡6人,比去年多3人;煤矿死亡人数0人,与去年持平;道路交通死亡14人,比去年少3人;在建工地死亡1人,比去年少1人。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26人,比去年下降29.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节能减排环保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较快;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成本增加。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8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33.69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6.81万亩,增长7.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3.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0.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600亩。蔬菜种植面积12.15万亩,增长0.25%。粮食总产量44.78万吨,增长3.76%,其中稻谷产量44.14万吨,增长3.11%。全年出栏牲猪95.2万头,增长20.1%;出笼家禽279.92万羽,增长8.0%;水产品产量2.15万吨,增长4.8%。茶叶2282吨,增长5.0%;蔬菜28.63万吨,增长4.4%。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区完成小型水利工程2300多处,完成投资1.2亿元。其中成人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共544处,包括集中供水工程5处,分散供水工程539处。完成鱼形山水库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及新河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完成4座小Ⅰ型水库、10座小II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黄杆湖护坡工程。群众自办水利建设热情高涨,山塘整修扩容、开挖抗旱渠、新建渡槽、渠道清淤、移动土方、新开抗旱机井等活动如火如荼。农业机械总动力90962台,63.03万千瓦,增长5.38%,大中型拖拉机1212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2179台,耕整机36673台,农用水泵45130台,联合收割机1551台,农用运输车2808台,泵站45130个。完成造林面积320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0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工业增加值256704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43137万元,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17869万元,增长37.1%,其中集体工业总产值69675万元,增长37.3%,股份制工业总产值580529万元,增长5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86045万元,增长29.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34821万元,增长69.0 %。规模工业中:轻工业产值376600万元,增长73.0%,重工业产值641269万元,同比增长22.2%。大中型工业产值 190558万元,同比增长27.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528645吨,增长106.4%;电子元件308408万件,增长43.1%;中成药9532吨,增长1021.4%;水泥136.5万吨,增长3.7 %;饮料酒13600千升,增长16.2%;内燃机94100千瓦,下降6.8%;精制食用植物油20972吨,下降13.7%。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15532万元,增长37.3%;产品销售率为99.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1672万元,增长30.6%。利税总额40799万元,增长29.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0.9%,比上年增长14.9%。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通过推广高新技术,加强项目环保审批,继续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限期关停等措施,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成了节能降耗年度目标。全区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7.9%。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建筑业总产值87056万元,增长39.9%。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59万元,增长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持续扩大。2008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4607万元,比上年增长53.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6076万元,增长74.2%。农村投资208531万元,增长48.5%。全年工业投资244373万元,增长85.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6.3%。
房地产开发出现回调。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62856万元,下降5.1%,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3.4%,商业用房投资下降35.2%。商品房销售面积135092平方米,增长30.8%,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09824平方米,增长17.8%。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区级重点项目7个,6个已经开工动土,1个正在规划当中。沧水铺再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衡龙桥塑编基地建设、益阳东港千吨级码头、通程水泥生产项目分别完成了工程进度的31.5%、61.5%、73.3%、57.5%。
五、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491万元,增长21.5 %。其中城市零售额306833万元,增长21.7%;农村零售额66658万元,增长20.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26442万元,增长20.0%;住宿餐饮业41681万元,增长19.6%;其他行业5368万元,增长16.5%。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6.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9.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9.9%。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新签约内资项目98个,其中工业项目87个,项目开工率达100%。实际到位资金51.64亿元,同比增长58%,园区到位资金44.36亿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85%。实际到位资金中实际到位内资50.64亿元,增长59%,利用省外内资22.05亿元,增长58%。审批外资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增长37%。
旅游事业飞速发展。花乡农家乐和白鹿寺创建了国家3A级旅游区,山乡巨变第一村创建了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益阳茶业市场创建了湖南省商贸旅游示范点。全区共接待各类游客268.9万人次,同比增长52.5%;创旅游综合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64.3%。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1万人次,同比增长46.2%;实现外汇收入436.8万美元,同比增长48.6%。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0085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5.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956万元,增长17.3%;上划中央“两税”17818万元,增长30.2%;上划“两个所得税”8311万元,增长39.7%。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4%,与上年持平。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在我区统计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547万元,比年初增长4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9268万元,比年初增长34.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1844万元,比年初增长30.6%。工业贷款5528万元、农业贷款140459万元,分别增长16.8%、31.5% ;住房贷款223万元、消费贷款7395万元,分别下降33.0%、7.6%。
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年保费收入3594万元,增长9.1%,各项已付支出497万元,增长10%。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有新成效。成功参与益阳首届产学研对接与成果交易会,会上展示了企业产学研对接的优惠政策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10项,征对10项技术难题与14个产、学、研项目对接签约。项目申报成效显著,共有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8项,市级科技项目6项。高新技术产值逐年增加,今年已由上年的3.4亿元上升至6亿元。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进程加快,特别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水稻专基核心实验区”项目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新技术的推广使农民每亩可减少病虫害防治费用60元,同时为农民增产增收431.12万元。知识产权工作有新起色,全年专利申请130件,增长35.3%,成功申报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区)。
教育事业打开新局面。全区共有省、市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17项,其中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组参加第八届研讨会,获全国一等奖18个、二等奖7个。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评价体系和新的考核制度进一步确立,我区教育质量稳步上升。2008届高考,我区共9054名考生(其中文科3997人,理科5057人)参考,北大录取1人,飞行学员录取8人,本科上线达3978人(文科1262人、理科2716人),上线率为42.64%,上线人数、上线率、平均分均居全市前列。初中毕业会考,各学科优秀率、及格率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结出丰硕成果。区花鼓戏剧团全年共演出232场,下乡演出118场,其他社会演出114场。文化企业崭露头角,湖南超戏文化传播公司异军突起,拍摄、制作、发行1000多个小时的花鼓戏节目,发行花鼓戏碟片400多万张,配合演出300场,引领了赫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全年创作大型现代及古装花鼓戏剧本5个,举办各类文艺创作班11期。《虾子起拱》已顺利通过省团评审,成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作品、摄影作品、音乐艺术作品、书法美术作品、群文作品。茶叶市场开业庆典文艺演出活动、“春涌赫山,情满银城”春节元宵文化活动、5月赈灾义演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旅游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重点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2008年我区乙、丙类传染病死亡率1/2331,较去年下降80%,未发生霍乱、人禽流感、非典疫情。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全区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麻疹发病率下降至6.7/10万,全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降消”项目继续实施,全年我区对8390名孕产妇进行了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住院分娩率为97.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36‰,其中婴幼儿死亡率为5.7‰。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全年共核、换发卫生许可证2016份,督促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4475人次。血防工作全面提升,经省市专家组现场调查考核,我区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无急性血吸虫病例、抽样调查疫区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均为0%,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群众体育工作突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参加了市第十届大众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举办了我区第九届大众运动会,参与单位40个,参加人数达900人;参加了湖南省第三届大众运动会,获得优异成绩。完成了《农民健身工程》的立项工作,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九、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新格局。2008年全区环保工作形成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敏感污染源防治为重点的环保工作新格局。全区共削减COD1125吨,削减SO21300吨,削减镉2公斤,削减砷8公斤。
全区年末总人口81.79万人,比上年增加6400人。2008年,全区共出生人口7825人,人口出生率为9.2‰,人口增长率为4.5‰;其中符合政策生育744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73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11.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7个比点;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95.7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3个百分点;统计准确率97.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收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9元,增长1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53.9元,增长11.8%,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87元,增长1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05元,增长17.7%。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13479户23734人,占城镇人口的8.42%,人平补差达到108.2元。物价补贴按每人每月15元发放到人。全区农村低保对象6263户11118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1.88%,人平补差达39元。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应保尽保。全年共救助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患者1116人,发放救助资金136.52万元,资助7743户农村五保对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扩建8个村级五保户之家,新增床位229个,入住五保户老人229人,提高了集中供养水平。完成建设260户农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并村及第七次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将原有442个行政村撤并到268个,合并后村平均人口2247人,平均面积约5平方公里。结婚登记合格率100%。解决慈善医疗资金2万元,为3名唇腭裂患者做了修复手术。对752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每人增发100元每月;困难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564人; 400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2008名血吸虫病人纳入医疗和工伤保险;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和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率100%;国有企业建立工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达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77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3600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5001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525人。
说明: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