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2005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评估分析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6-04-18

打印本页

0

    2005年,武冈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得到顺利实施。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完成情况

    2005年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武冈市有13项指标提前达到《两纲》规定的目标要求,有6项指标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

主要指标

2005年完成情况

省主要目标

达标情况

妇女从业人员

46.6%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0%以上

达标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

0

达到90%以上

未达标

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

99.9%

达到99%左右

达标

小学5年巩固率

99.84%

提高到95%左右

达标

初中女童毛入学率

127%

达到95%左右

达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6.6%

达到75%左右

达标

成人妇女误字率

89.4%

提高到85%以上

达标

青壮年妇女识字率

98.9%

提高到95%左右

达标

婚前医学检查率

0

城市达80%,农村达50%

未达标

孕产妇死亡率

59.53/10

2000年为基数下降1/4

未达标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81.81%

达到65%

达标

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100%

达到90%以上

达标

农村消毒接生率

100%

达到95%以上

达标

婴儿死亡率

18.77‰

2000年为基数下降1/5

未达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4.28

2000年为基数下降1/5

未达标

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2.13%

2000年为基数下降1/4

未达标

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

99.9%

达到99%左右

达标

小学5年巩固率

99.84%

提高到95%左右

达标

初中毛入学率

128%

达到95左右

达标

 
 

    (一)妇女儿童与经济

    一年来,武冈市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2005年,全市年末总人口74.4万人,其中女性35.6万人;人均生产总值488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28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

    (二) 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按照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纲要目标的要求,武冈特别注重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把推进男女平等、参政议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有所加强。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有女性人大代表44人,占全市人大代表的16.9%;女政协委员26名,占全市政协委员的11.8%。

    (三)妇女儿童与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式已经从单一注重学生应试教育逐步转向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儿童入园率、小学、初中巩固率、毛入学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成人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1.学前教育稳步推进。2005年,城市3-6岁儿童入园率达75.5%,比2000年上升20.4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基本普及。2005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小学五年巩固率达99.8%,并且女童和男童没有差别。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1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28%。

    3.成人教育成效显著。2005年成人妇女识字率为93.3%,比2000年上升4.8个百分点。青壮年妇女识字率超过95%的目标要求,达99.4%。针对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参加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女性越来越多,“终生教育”为广大妇女所接受。

    (四)妇女儿童与健康

    近年来,由于卫生经费投入加大,医疗保健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事业迅速发展,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障基本得到了落实。 

  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明显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2000年的85.65 %升至2005年的86.31%,住院分娩率由2000年的50.17 %升至2005的82.98%,非住院分娩中消毒接生率为100%,杜绝了旧法接生,高危住院分娩率为100%。

   2、加强儿童的卫生保健。各种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四苗”全程接种率由2000年的95.47 %升至2005年的96 %,传染病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均能达到“两纲”的基本要求,有力地保障了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

     (五) 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

     2005年,武冈市继续完善有关妇女儿童保护的措施,加强“四五”普法宣传,依法加大对惩治社会丑恶现象的惩治力度,对处于困境中的妇女儿童实行法律援助,   打拐解救成效明显。市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严厉打击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和介绍妇女卖淫案件和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其发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全市破获强奸案件15件,破获拐卖儿童案件1件,有力地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六)妇女儿童与环境

    1、城乡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近几年来,我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87%,虽未达标,但填补了此项指标的空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

    2、农村改水、改厕率稳步提高。在我市农村大力开展卫生厕所建设和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指导和服务,全市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6.49%,比2000年提高了2.27个百分点;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42.45%。

    3、全市农村老年收养性福利机构基本普及,共有福利机构10个,收养孤寡老人283人,福利床位304张,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两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武冈市妇女儿童事业在不断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薄弱环节,制约着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全部实现和全面发展。

    1、2005年全市女人大代表44人,女政协委员33人,分别比2000年减少25人和7人,全市妇女参政议政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2、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波动较大。2005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4.28‰,比上年同期上升2.27个千分点,比2000年上升5.43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59.53/10万,与上年同期和200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三、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对策建议

    ( 一)消除性别歧视,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推动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妇女参政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离《规划》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完善各项有关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不能与宪法确定的男女平等原则相违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女干部的培养,帮助女干部学习新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党性修养、心理素质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在实践中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后备女干部队伍建设,公开选拔后备女干部,加强对有发展潜力年轻女干部的培养。

    (二)采取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有效控制艾滋病和性病的蔓延

    一直以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都是实施《规划》卫生指标中的难点指标,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统计调查资料显示,该指标的高低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孕产妇生活环境、卫生保健服务情况及妇女地位都有直接联系。因此,要逐步建立合理的住院分娩收费标准以及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孕产妇实行医疗救助。在提倡住院分娩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医院的接生条件、环境、服务能力,向孕产妇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要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

    做好艾滋病性病预防工作。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深入基层和农村普及相关预防知识,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其次,加强社会综合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犯罪行为,降低不安全性行为及血液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几率。第三,积极开展妇女保健工作,提高妇女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健意识、自主预防能力,切断艾滋病的母婴传播途径。同时,要加大力度规范性病医疗市场,改善性病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充分认识目前婚检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寻求遏制婚检滑坡的综合措施

    实行自愿婚检,简化结婚程序,是社会进步、法治人性化的体现。自新婚姻法颁布后,武冈婚姻检查率几乎为零。造成这一现状有以下几个原因:婚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当事人对婚检的意义、内容、程序等不清楚,产生恐惧心理;医疗保健人员服务质量不高,婚检环境不理想,婚检项目不规范,影响人们自愿自觉去做婚检;婚检收费过高,部分当事人无法承受等。婚检虽然是个人消费,但也不单纯是个人消费,它是一项公共卫生工作,政府部门应该用解决公共卫生的方式来解决婚检问题,应努力创造条件,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大婚检宣传力度,改进婚检工作,出台免费或低费婚检政策,鼓励当事人自觉婚检,并辅之以教育、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婚检率。

    ( 四)增强历史责任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经济落后,乡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同时,生源分散,办学成本高。加上条件艰苦,人才出去多、回来少,合格教师短缺,部分群众观念落后,偏重眼前利益,不愿送子女就学。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如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切实保障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点等。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让农村的孩子得到均等接受义务教育机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致力建设和谐武冈、小康武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