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儿童生存情况调查浅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20

打印本页

0

    当前,少年儿童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期,宜章县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局三家就全县儿童生存情况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儿童生存状况基本良好,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将有关情况浅析如下:

    一、宜章县儿童生存状况的积极因素

    (一)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为宜章县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宜章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10元,比2004年增加308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7918元增加到2006年的9717元,增加17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2531元增加到2006年的2801元,增加270元。经济的增长为宜章县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条件充分改善

    1、儿童死亡率逐步下降。婴儿死亡率、五岁儿童死亡率是反映儿童卫生状况的核心指标。2006年宜章县婴儿死亡率为16.82‰,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69也呈下降趋势,这两项标已达到国家和省要求的下降目标,也是全县近年来开展“母婴安全”活动的直接结果。

    2、新生婴儿破伤风发病率明显降低。在降低新生婴儿破伤风方面,宜章县通过对育龄妇女进行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接种推广新法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等方法,宜章县近三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3、计划免疫完全达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宜章县儿童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营养条件不断改善,生存环境不断优化。2006年,宜章县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6.73%,比2004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卡介苗疫接种率93.33%,比2004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目前,全县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2.85%、91.98%和91.90%,分别超过90%的目标值2.85、1.90、1.90个百分点。

    (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基础教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宜章县通过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适龄少年儿童全面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县教育部门采取了确定素质教育实验小学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减少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极大促进了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全县适龄儿童55609人,在校学生54743人,因贫失学的儿童为0,因其他原因辍学为866人,辍学率为0.01%。

    二、制约宜章县儿童发展的不利因素

    目前,宜章县儿童生存状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宜章县与广东接壤,很多父母都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现象较为普遍。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增强。目前,全县有56.2%的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孩子。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在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藉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调查结果表,有10%的留守儿童由于学校和家长都比较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而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愿上学。因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监护质量不高,久而久之,对儿童的教育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宜章县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如果因为工作不到位,“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孩子”,就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 

    (一)要关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带进城的“流动儿童”和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还相对困难,要对其中的困难学生给予关爱和资助,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亲情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长为体魄健康,心态良好的一代新人。 

    (二)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师、家长互相配合必不可少。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普及家教知识。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中小学,要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要帮助 “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宜章县统计局 李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