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儿童生存发展状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9-18

打印本页

0

    临武县地处湖南南大门,紧邻广东省连州市,辖22个乡镇,289个村委,11个居委会,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1.3万人。全县妇女15.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7%;0—17岁少年儿童6.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9.63%,其中在校学生4.34万人,单亲家庭孩子1080人,孤儿339人,残疾儿童1066人,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3%和2%。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妇女儿童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的实施,不断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全县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日趋优化。
         
    一、儿童生存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2006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自2000年以来,年平均分别递增8.8%和7.6%。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一是儿童卫生保健水平有了新提高。5年来,我县财政共投入卫生事业费0.31亿元,改善了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条件,为妇女儿童的健康筑就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全县儿童的疾病防治能力得到提高。2006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2.8‰,新生儿死亡率为20.0‰,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1.8%。2006年我县农村只发生一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儿童卫生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四苗单项接种率均达到100%,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100%,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有效地保证了儿童生命质量的提高。
         
    二是儿童教育有了新的发展。5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城乡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正常收入增长的30%,超过了省规定的比例。加强农村教育管理,加大控流保学工作力度,对特困生进行结对帮扶助学,学费实行“减、免、缓”政策。同时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措施,使“两基”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3-6岁儿童入园人数0.66万人,是2000年的6.6倍。2006年,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初级中等教育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6.1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5.85%;初等教育年辍学率连续三年为0.06%,初级中等教育辍学率2006年度为2.01%;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85.62%,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
        
    三是儿童权益保障取得了新成就。我县始终把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作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妇联多次联合教育、公检法等部门,出动宣传车辆到各乡镇进行《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提高了知晓率。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娱乐场所、网吧及电子游戏室的管理,有效地净化了社会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加大治理家庭暴力的力度,妇女儿童的人身权益逐年得到保障。自2000年起连续六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拐卖儿童案件。全县1935名儿童享受城镇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007年起,对全县所有孤儿实行免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每月发放60元生活费。

    四是儿童生存环境取得了新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加大了优化儿童生活环境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农村“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栏)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5.33%,比2000年提高16.35个百分点;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23.76%;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6.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4.1%,比2000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城市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儿童生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儿童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照国家对儿童工作发展的要求,我县儿童事业在教育、卫生保健、关注弱势群体及儿童维权、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村各中小学入学巩固率波动较大,各乡镇、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教学得不到正常的师资力量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家长受利益驱动影响,教育法制观念淡薄,加上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只看到眼前经济利益,迫使女童辍学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妇幼保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技术比较落后,村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够健全,服务功能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因计划生育政策因素,个别农民躲着生小孩,不敢到当地医院给小孩接种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四苗,导致部分儿童生命质量得不到保障。三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家庭条件差等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原因,在个别地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人身安全、健康、教育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约束,农村卫生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还较低。
          
    三、建议与措施
          
    一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两基”水平。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加大控流保学的力度,强化“三线”目标管理,切实提高“两基”水平。加大贫困学生帮扶助学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切实做好贫困生的救助工作,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二是突破儿童卫生保健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提高“两个规划”指标的监测水平。加大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的投入,健全“三网监测”专业信息网络,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做好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管理。严格托幼机构《卫生合格证》的发放,做好新入园儿童的健康体检和工作人员及在托儿童的定期健康检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努力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落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采取措施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规范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全筛查网络,完善管理制度。
         
    三是加大教育法制宣传力度,营造优先发展教育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临武教育工作的阵地作用,借助新闻媒体,积极地宣传临武教育的好典型、好经验,营造优先发展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是继续加大“春蕾计划”实施力度,着力打造爱心教育。充分发挥县妇联、团县委等团体优势,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筹建“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救助基金、实施“一对一帮扶”,落实救助资金,减免学杂费,使濒临失学的儿童和已辍学的儿童能继续就学。积极协调教育、财政、计生部门每年从县财政加大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村纯女户、独生子女和孤儿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尽可能给予生活补助。

    五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建立以党委政府牵头,人大、政协监督,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关工委、共青团等部门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并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县、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村镇为重点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

[临武县统计局周贤卫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