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6年妇女儿童规划统计监测报告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权利,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实现男女平等是(2001--2010)《株洲市儿童发展规划》和《株洲市妇女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6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市两个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生存环境明显改善。对照两个规划中提出的43项主要定量指标(未含缺口数据),2006年,我市有32项指标达到或接近规划目标要求,占74.4%;但还有11项指标与规划要求有一定差距,实现目标尚需努力。
一、两个规划目标实施的成效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5.3亿元,是2000年的1.96倍;完成财政收入52.54亿元,较2000年增长1.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55元,是2000年的1.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6元,较2000年增长62.4%。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株洲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社会投入持续增长,生存环境得以优化。2006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34亿元,是2000年的2.8倍;卫生经费、妇幼保健经费、计划生育事业费实际支出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我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妇儿生存环境得以优化。2006年,我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0.6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9.79% ,分别比2000年提高7.3和10.3个百分点。农村改水受益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达到规划要求。
3、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治安环境有所改善。自2002年我市建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2006年全市共破获强奸案件64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73起,拐卖儿童案件1起。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参政议政水平提高
1、女代表人数稳中有升。我市历来重视对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女性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2006年,我市共有女性人大代表60人,占代表总数的15.6%,较2000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女性政协委员66人,占委员总数的22.7%,虽较2000年有所下降,但比上年小幅提升了1个百分点。
2、女干部配备进一步加强。我市市级党委领导班子和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100%,符合规划要求。特别是在2006年,我市九个县市区的党委领导班子中均配有女干部,县级党委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首次达到100%。
(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学前教育蓬勃发展。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登记在册的幼儿园356所,比2000年增加232所;在园幼儿数5.84万人,比2000年增加2.32万人,其中女童2.6万人,较2000年增加0.92万人。三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68%,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2、基础教育得以巩固。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我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小学五年巩固率首次达到100%,完成规划目标。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1%、79.6%和99.6%,较上年都有所提升。
3、全民受教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面的扩大,民众受教程度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所提升。2006年,我市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9年提高到9年,成人识字率和青壮年识字率较之前也有所提高,成人女性识字率达到93.6%,其中青壮年女性识字率达到99.6%,完成规划要求。
(四)卫生保健水平再上台阶
1、儿童保健成绩喜人。儿童保健是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我市一直十分重视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并为保证他们的健康做出了不懈地努力。2006年,全市婴儿死亡率8.8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29%,较2000年分别下降了12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11%,较2000年也略有下降。
2、孕产妇管理质量提高。2006年初我市陆续有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株洲县实行免费婚检,使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由上年的0.89%快速提升到13.11%。此外,随着近几年产科建设合格县工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我市住院分娩率有较大提高,达97.5%,较200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市加强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接生,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42.39/10万下降到32.79/10万;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98.07%,符合规划要求。
(五)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1、妇女劳动权利得到保障。2006年,我市重点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春风”“春雷”行动,就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市就业人员214.5万人,其中女性比重为44.5%,达到规划要求。
2、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我市通过对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改革,建立农民工全面参保扩面机制,全面实行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管理结算办法等措施,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好的维护参保人员利益。至2006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的女性分别为14.6万人、18.9万人、12.1万人、5.6万人和11.2万人,较2000年分别增加1.75万人、10.19万人、2.04万人、2.4万人和3.09万人。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由2000年的65.32%上升到72%。
二、两个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六年来,我市妇儿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全面实现规划目标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1、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仍需加强 。2006年,全市九个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中配有女干部的只有4个,较上年减少2个,未达到规划要求;居民委员会经换届后,成员中女性比重为59%,较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跌至2000年水平。
2、流动人口保健服务工作有待提高。2006年我市常住人口未发生一例新生儿破伤风,但荷塘区、芦淞区暂住人口中各发生1例;全市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1.31%,不仅未达规划目标,较2000还有所下降,这与流动、散居儿童的管理缺失有关。
3、城乡差距值得关注。城乡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差异使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问题更加突出。2006年,我市农民收入仅为城市居民收入的35%;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支出为765元/人,比城市居民少1355元/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住院分娩率和婚检率等正指标则落后于城市。
4、监测指标与体系亟待改进。一是缺口指标有待替换,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数据完全无来源;二是部份指标准确性不高,如教育的所有监测指标分为男、女生,而教育部门报表并无此分组,使监测在准确性上存在一定误差。此外,从部门报送的数据来看,存在数据波动变化大,市、县两级数据不统一等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确保我市两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全面达标,我们建议:
1、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实施两个规划的认识。规划的全面实施和完成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两个规划的重要性,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如期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2、加强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日前,我市市委组织部、市妇联联合发布了《2006—2010年株洲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与省规划相比,我市在7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以规划为依据,及时选拔优秀女干部,力争在2010年完成规划目标。
3、加大对妇幼保健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增加对基层妇幼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基层信息网络建设和医疗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两个系统”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随时了解妇幼卫生信息的动态变化。
4、完善规划监测体系。建议根据两个规划监测统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对规划的部分指标作相应调整,尽量使用有来源、准确性高且有明确目标值的指标。同时,各级各部门从事监测统计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学习,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做到上下级别一致和横向衔接合理。
[株洲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