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07年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8-07

打印本页

0

     妇女儿童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统筹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发展措施逐步落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日益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呈现全面健康发展的局面。

    一、总体情况

    2007年是实施《湖南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湖南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第七年,也是开展性别统计工作的第二年。在这一年中,我们在局党组和省妇儿工委的直接领导与支持下,坚持“严格把关、质量第一”的理念,根据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报送的数据,对全省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实施了全面的、动态的监测。统计结果显示:375个监测指标(包括130个性别统计指标)总体达标情况较好,提前达到或接近2010年国家、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值的主要是教育、卫生和参与决策管理领域的“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孕产妇死亡率”、“省级党委、政府女干部配备率”等112个指标,比上年增加22个,占指标总数45.7%,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符合正常发展要求的涉及经济与人口、环境、劳动保障和法律保护方面的56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22.9%;非正常上升或下降的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保健覆盖率”等63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25.7%;“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和“其中女性”3个指标缺乏数据,“省级党委政府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等13个指标与上年持平。在性别统计指标中,“小学五年巩固率”等40个指标值存在不同程度下降,“在湘全国人大代表”等5个指标值与上年持平,“当年新增女性公务员人数”缺乏数据,其余各项指标数据齐全,发展状况良好。

    (一)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投入增加。2007年,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200亿元,增长14.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492元,增长14.2%,增速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93元,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04元,增长15.2%。全省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据快报统计,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用于妇女儿童事业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增加。2007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262.72亿元,卫生经费投入为30.45亿元,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1.49亿元,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为12.99亿元,分别增长42.8%、52.3%、44.7%和30.2%,增速比上年分别提高25.9个、28.9个、21.6个和22.9个百分点。
     2、人口总量有所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2007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805.7万人,比上年增长0.6%,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96‰和5.25‰,分别提高0.04和0.06个千分点。0-4岁儿童有40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其中女童189万人;0-17岁人口1447.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在上年22.33%的基础上下降了1.06个百分点。随着“科教兴湘”战略的持续推进,我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6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上年提高0.3年,其中女性为8.0年,提高0.5年;全省青壮年识字率达99.47%,其中女性为99.31%,比上年分别上升0.08个和0.13个百分点;成人识字率达到95.56%,其中女性为93.18%,分别比上年提高0.58个和1.17个百分点。

    (二)妇女参政议政程度提高

    2007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和参政意识明显增强,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

    1、各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明显提高。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女性干部的配备力度不断加大,从而保证了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比例的稳步提高。2007年,省、市两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女性干部,配备率达到了100%的妇女发展纲要目标;县(市、区)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性干部配备率分别达到94.3%和97.5%,逐渐接近目标。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性干部配备率也分别达到67.3%、57.8%和59.6%,分别比上年提高15.3个、3.5个和3.6个百分点。

    2、人大、政协女代表(委员)不断增加。省人大代表中女代表149人,占19.3%;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女性委员有13人,占20.6%;市(州)、县(市、区)级人大中女代表人数分别为1176人和6033人,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8.7%和20.1%,与省第十一届人大提出的女代表比例不低于22%的目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省政协委员中女性委员142人,增加21人,占18.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省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女性委员18人,增加3人,占13.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市(州)、县(市、区)两级政协女委员人数分别为1060人和5440人,增加90人和840人,所占比例为21.4%和21.9%,比上年分别提高1.1个和2.6个百分点。

    (三)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7年,湖南省教育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湘和人才强省战略,各类教育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妇女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1、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全省有幼儿园4751所,比上年增加223所,增长4.9%,在园幼儿达到93.76万人,其中女童40.9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和1.66万人,分别增长5.7%和4.2%;农村儿童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为95.72%,其中女童受教育率为95.15%,分别比上年上升1.74个和1.95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得以巩固。全省普通小学在校生有444.84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3%,其中女童净入学率为99.84%,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和0.33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在校生有 223.58万人,其中女生105.94万人,初中阶段净入学率为99.41%,女生净入学率为99.44%,分别比上年提高0.29个和0.33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4.89%,其中女生巩固率为95.25%,分别提高3.26个和3.28个百分点;全省初中毕业生年升学率为79.10%,其中女生年升学率为80.22%,分别提高5.42个和6.55个百分点。

    3、中、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07年,我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30.73万人,其中女生61.2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5.80%,女生毛入学率为66.70%,分别比上年提高10.61个和10.64个百分点。全省有普通高校 99所,比上年增加 3所,在校生达89.86万人,增加6.84万人,增长8.2%,其中在校女生43.79万人,增加4.47万人,增长11.4%;在学研究生4.33万人,增加0.46万人,增长11.9%;成人高校18所,在校生22.35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增长2.2%,其中女生10.55万人,增加0.86万人,增长8.9%。

    (四)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全省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医疗保健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妇幼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规范妇幼保健行业管理,努力健全妇幼保健体系,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婴幼儿死亡率继续下降,健康指数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婴儿死亡率由上年的10.88‰降为9.30‰,下降了1.58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上年的14.06‰降为12.48‰,农村地区则由14.98‰降为13.50‰,分别下降了1.58个和1.48个千分点。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也开始回落到150.50/万,下降了15.53个单位;儿童保健覆盖率达62.01%,其中农村地区达58.77%,继续保持良好的扩大趋势。

    2、儿童疫苗接种保持较高水平。全省“五苗”计划免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类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8.5%,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97.7%,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98.6%,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7.3%,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7%。全省以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提前实现纲要中免疫接种率到2010年达90%以上的规划目标。

    3、妇女健康和保健状况不断改善。随着我省城乡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不断上升,2007年达到94.88%,比上年提升3.17个百分点。特别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上年的90.28%提高到94.30%,在上年度上升5.99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提升了4.02个百分点,可谓一年一个台阶。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70%,比上年上升0.48个百分点;非住院分娩接生率达96.78%,比上年提高2.59个百分点。由于住院分娩率提高,孕产妇死亡现象也明显减少。2007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了35.33/10万,其中城市28.10/10万,下降了4.66个单位,农村38.92/10万,与上年相比虽然有所反弹,但并没有影响该指标提前达到在2000年的基础上下降25%的规划目标。全省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2.76%,其中城市95.41%,农村91.44%,分别比上年提高0.61个、0.63个和0.6个百分点。农村妇科病检查率升幅快于城市,其中城市为37.20%,农村为34.63%,上升了4.86个百分点。

    (五)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取得实效

    2007年,全省各级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保护作用,以“构建平安湖南、和谐湖南”为目标,加大对各种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行为的整治和打击力度,妇女儿童人身、财产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1、建立健全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152个,比上年增加14个。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专职女律师人数为675人,比上年增加111人,增长19.7%,占专职律师人数的比重达到13.95%,比上年上升1.65个百分点。援助机构和专职人员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通过法律援助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2007年,全省受援助的妇女儿童人数为16272人,比上年增加5516人,增长51.3%,其中受援助妇女11519人,占受援助人数的70.8%。法律知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率达8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2、社会治安秩序基本稳定。2007年,全省共破获强奸案件884起,比上年减少93起,下降9.5%;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和容留妇女卖淫案件380起,减少138起,下降26.6%;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34起,减少23起,下降40.4%,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27人;未成年人犯罪占犯罪人数的比重为9.53%,下降1.76个百分点。

    3、妇女儿童涉毒案件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在全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女性吸毒人员7773人,比上年减少254人,下降3.2%,占总吸毒人数的14.5%;当年登记在册的未成年人吸毒人数11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六)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全省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投入,着力强化妇女儿童生活、文化环境管理,严格执法监督,城乡妇女儿童的人居环境得到较大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7年,全省有林地1049.3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36万公顷,增长1.2%;森林覆盖率为56.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达4.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11亿立方米,增长2.8%。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3458万人次,义务植树12900万株,完成年计划的105%,新建义务植树基地642个,面积达1.9万公顷,参与义务植树人数、植树株数、新建造林基地数等皆为近年来最多。城乡绿化建设发展加快。全省有各类公园151个,总面积6806公顷;设市城市建成园林绿地总面积32000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9.8%、3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3平方米。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6.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2.7%,分别比上年提高3.6个和6.4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83.27%,比上年提高7.32个百分点。

    2、生活环境治理成效显现。2007年,全省把妇儿食品质量、居家安全、娱乐安全和消费安全作为督查重点,狠抓源头产品质量和市场治理。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16913人次,查处各种违法案件14199起,抽查各类产品69724批次,平均抽检合格率达88.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绿色食品建设发展加快。全省共设立“绿色食品”建设生产基地18个、城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48个,总面积达460万亩,年生产“无公害”蔬菜910万吨。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稳步推进,卫生厕所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改水受益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分别达到58.02%、56.26%、90.28%和77.16%,分别比上年提高3.26个、2.22个、1.74个和4.79个百分点。

    3、文化体育环境全面提升。2007年,全省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96个,巡回演出21985场次,观众达1747.8万人次;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拥有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5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9.0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4.69%。湖南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乡村发现》和《背后的故事》等栏目中大量报道妇女儿童的先进典型人物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典型案例,面向女性的节目《天下女人》播出52集共计26小时,根据少儿特点设计播出了许多积极健康向上的节目如《洞穴之光》、《五年级救助队》等,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湖南卡通频道作为少儿专题频道,全年制作播出了《飞行家族酷乐园》269期共计197小时、《童心撞地球》44期共计110小时、《妈妈智慧王》52期共计84小时等等,深受妇女儿童喜爱。全年共出版发行各类少儿图书286种,比上年增加77种,增长36.8%,总印量达到413.4万册,比上年增加22.4万册,增长5.7%;出版少儿期刊6种,总印量达2737.18万册;出版少儿音像制品765.17万件,其中录音带604.98万盒,极大丰富了儿童文化市场。全省拥有各种体育场地21302个,其中体育馆142座,体育运动场地656个,游泳池152个,各种体育训练房20352个;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全年投入经费2540万元,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1780多项次,参加人数达2900万人次。

    (七)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2007年,我省积极推进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各有关部门不断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加强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广大城乡妇女的各项劳动权益得到维护,就业环境及社会保障得到较大改善。

    1、妇女就业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全社会妇女就业人数达1735.9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1.1%;其中,城镇妇女就业人数为515.8万人,增加15.7万人,增长3.1%。

    2、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全省城乡拥有各类收养性福利机构1911个,共有床位11.11万张,收养人数7.9万人,农村老年收养性福利机构覆盖率达到75.2%。2007年,全省共发放低保金(含城市低保户物价补贴)23.49亿元,是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以来保障困难群众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发放城市低保金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2.77亿元,增长21.6%;月人均补差达96元,比上年增加21元,增长28.0%;保障城市居民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增长2.6%;发放农村低保金3.98亿元,保障对象110万人,月人均补差30元。全年共投入农村医疗救助金2.34亿元,救助人数17.5万人,其中城市医疗救助金1.14亿元,救助人数3.62万人。此外,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6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0.99万人次,增长14.9%。

    3、企业女职工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企业女职工分别为360.6万人、285.5万人、157.5万人、179.6万人和178.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11.4万人、27.7万人、45.5万人、44.5万人和1.2万人,增长率分别达44.7%、10.7%、40.6%、32.9%和0.7%。

    4、妇女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落实面扩大。在全省各企业中,执行了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规定的达到16277家,占企业总数的3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执行了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的达到17143家,占企业总数的39.5%,比上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处理有关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信访(电)案件达1371人次。

    (八)扶贫帮困救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政策,把针对妇女儿童的扶贫帮困助残工作作为重点,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新帮困手段,扩大助残规模,扶贫帮困体系逐步健全,贫困、残疾妇女儿童的生活、就业和学习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1、扶贫帮困力度加大。2007年,省级财政用于扶贫方面的投入达10831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增长10.2%,全年解除贫困人口达10万人,农村人口贫困率由上年的2.3%下降到2.1%。其它扶助工作也不断加强。全年发展女科技示范户4780户,比上年增加30户,增长0.6%;发展以妇女为主的扶贫经济实体978个,增加3个,增长0.3%;贫困地区参加科技培训的妇女人数达13万人,安排贫困妇女就业5.65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增长1.8%;全年共组织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妇女人数达108万人。

    2、扶残助残取得较大进展。一是残疾人在业人数增加。全省残疾人在业人数达到113.6万,其中女性47.8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2万人和0.6万人,分别增长1.1%和1.3%;城乡残疾妇女在业率稳步提高,其中城镇为73.1%,农村为77.0%,比上年分别提高0.3个和0.5个百分点。二是扶残助学受益面扩大。依托扶残助学和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争取资金115万元,资助2025名学生就读,比上年增加375人。做好残疾考生高考招生工作,共筹措资金23.3万元,对148名新录入高校就读的残疾学生进行了资助,比上年增加12人,全省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73%以上。三是视听康复项目实施规模扩大。“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康复项目全年为27365名白内障妇女进行复明手术,比上年增14905人;“听力重建启聪行动”康复项目对2781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为4877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实施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198例、配装假肢和矫形器2070例;对14万名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其中2300名贫困患者获得了医疗救助。全年供应各种辅助器具达66853件,残疾儿童康复率也由上年的10.2%提高到10.5%。

    二、主要问题

     一是女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乃民生之本,妇女就业是其权利得以保障的根本。虽然我省已达到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40%的目标要求,但形势不容乐观,城镇女性尤为严峻。2007年,全省新增就业人数41.2万人,其中女性18.4万人,占44.6%;全省新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3万人,其中女性2.8万人,仅占11.5%;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上年的43.4万人增加到44.4万人,其中女性23.7万人,占失业人员的比重由47.5%上升至53.4%,提高5.9个百分点。全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1万人、女性失业人员却增加3.1万人的情况说明,男性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女性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处高位。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未来人口性别比的基础,其偏高的趋势将导致未来总人口性别比的失调。由于受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上的性别歧视,特别是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等因素,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2007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15.02,比上年(115.14)略有下降,但仍大大高于在一般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102-107)的正常值。

    三是婚检率虽有回升,但出生缺陷仍处高位。2007年,全省婚前医学检查率为3.76%,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城市婚检率为7.00%,农村婚检率为1.85%,分别提高4.04个和1.17个百分点。但与婚前医学检查率到2010年城市不低于90%,农村不低于60%的规划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我省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虽有下降,但仍处在150.50/万的高位水平,离2010年控制在30/万以下的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四是普及艾滋病防治及自我防范知识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我省女性患艾滋病例数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2007年,全省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1421例,比上年增加319例,增长28.9%;其中报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414例,增长23.9%;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5144例,其中女性1373例,占26.7%;全省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为79.4%,其中城市为83.8%、农村为76.6%,高危人群为79.6%,与城市和高危人群到2010年都达到90%的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及性病扩散的工作力度已刻不容缓。

    五是儿童生存发展中的新问题值得关注。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含本乡、镇)1480.89万人,由此形成了城市流动人口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特殊群体,这些儿童缺乏正常的教育和家庭的温暖,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若缺乏管教,易产生“道德滑坡”和教育缺失,甚至受到不法侵害。另外,交通事故、动物咬伤、跌落碰伤、劣质玩具等导致的非致死性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儿童成长的重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保障妇女劳动权利,有效促进女性就业

    就业是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妇女就业虽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妇女就业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应当进一步制定有关保护女性平等就业和促进女性就业、创业的政策。一是完善平等就业体系,保障妇女劳动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女性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妇女就业工作,协调处理女性就业的重大问题,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加大有关妇女劳动就业、同工同酬、特殊劳动保护等权利实施细则的落实力度,依法打击歧视女性、侵害女性就业权益的行为,将妇女权益的保障落到实处。二是更新妇女就业观念,创新妇女就业方式。积极引导女性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和扶持女性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重点开发妇女就业公益性岗位,逐渐形成“女性职业”,对于适合妇女就业的职业要限制男性过高的就业比率;有组织的开展跨地区的女性劳务输出;广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和再就业培训基地,开展女性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知识技能培训,力求使每一位受训妇女掌握一门技能,取得一项从业资格,找到一个就业岗位。

    (二)努力提高婚检率,控制婴儿出生缺陷发生

    婚前医学检查对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婚前医学检查能够控制许多遗传性疾病,避免缺陷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其次,能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乙型肝炎、性病传播等;再次,能够检出生殖系统疾病,促进婚姻幸福。建议我省继续加大婚前医学检查目的意义的宣传力度,增强新婚者履行婚前医学检查的意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下一代负责。另外,婚检机构要更新检测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提倡菜单式服务,在医生指导下自主选择项目,医院收费应合理、规范、透明。财力许可的地区可以考虑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防御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后逐步向免费婚检过渡。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有很多,遗传因素是一方面,环境污染和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也是导致新生儿畸形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筛查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

    (三)坚持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消除性别歧视、克服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广泛宣传基本国策。营造有利于女孩生存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家庭彻底改变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二是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制定计划生育女儿户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养老事业,从根本上解决生育女孩家庭老有所养的问题;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胎儿鉴定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及遗弃、残害女婴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消除出生性别筛选,确保人口性别比合理回归。

    (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女性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合理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设施建设,加强血源及血液制品的监控,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提供早期诊断服务,控制传播扩散。其次,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采取大众普及和重点人员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倡安全性教育,努力提高妇女和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再次,要加强女性自我保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掌握预防方法,从源头上杜绝性病、艾滋病病毒的侵害。

    (五)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健全统计报表制度

    妇女儿童统计监测工作在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下,开展较为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规划目标没有数量标准,无法对应监测指标,如提高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比例、适龄儿童基本接受学前教育等;二是有些指标上下起伏变化比较大,如婴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等;三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数据获取困难,存在数据缺口,如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因此,各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进统计监测工作。一是要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增强责任,把好源头数据质量关,对上下波动变化大的指标应查明原因,如实报告情况;二是要对监测的难点及指标缺口做好重点调研,在经费、人员、技术等条件成熟时开展专项调查弥补空白;三是要疏通数据报送渠道,完善监测工作考核责任制,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为各级政府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