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02-09-19

打印本页

0

    在统计界隆重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50周年之际,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7日-9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这是一个全国统计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总结统计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探讨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重大问题的科研盛会。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系统、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30余位统计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代表人数创历届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之最。湖南省统计局副局长张世平、湖南大学统计学系教授许鹏等一行4人代表湖南同仁出席了此次盛会。

    第十一次统计科学研讨会的召开恰逢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与科学研讨会同时召开,温家宝副总理向大会发来贺信,国家领导人莅临会议开幕式,有关部委及北京市的有关领导也出席了大会并致辞。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国统计学会会长朱之鑫同志发表主旨讲话。会议开幕式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贺铿同志主持。研讨会共收到统计学术论文近200篇,内容涉及广泛,许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按照国际惯例,中国统计学会编辑了70万字的论文专集提供会议使用,研讨会并采取了分组设定议题与代表提问等形式,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研讨会的学术气氛,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体现的纪念性、学术性与国际惯例,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在由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国统计学会会长朱之鑫主持的特邀学术报告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先生、国际统计顾问卡森女士、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处处长何永煊先生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代局长莫苑梨女士分别就统计工作体制问题、提高数据质量问题、香港SDDS工作、澳门特别行政区官方统计发展问题发表了演讲。几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施建军、王国明、金勇进、许宪春和潘王番等专家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反响热烈。参加研讨会的各地区、各部门专家学者还以"WTO与中国统计"、"政府统计改革与信息化"、"统计调查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数据质量"、"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等为专题进行了分组研讨。代表们畅所欲言,讨论热烈,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学术气氛。

    一、关于WTO与中国统计

    加入WTO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南京大学施建军教授介绍了WTO有关R&D活动的规则,即《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知识产权协定》,并从江苏省R&D活动的国际比较、加入WTO以后江苏省R&D活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几方面,深入探讨了WTO对江苏省R&D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战略。一些代表回顾了中国统计的发展之路,研究了入世后中国统计、经济面临的挑战问题。有代表认为,加入WTO以后,我国统计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随着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熟悉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国外调查咨询公司的进入,将对我国统计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此同时加入WTO也将加速我国的统计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统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入世后应该从何处着手改善统计的法制环境,建设与国际大环境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有代表提出,应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建立并完善统计行政法规及地方性统计法规等。政府统计的服务对象究竟是谁?东北财经大学邱东教授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统计为公众提供统计产出的这一部分越来越重要。"政府为"的统计即是政府统计,"为政府"的统计只是"政府为"的统计中的一个子概念,而非其全部,"政府为"的统计还包括"为公众"那一大部分。

    二、关于政府统计改革与信息化问题

    北京市统计局潘王番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指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发展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他提出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单轨制(即政府统计部门的在地统计) +  一套表 + 目录抽样法+计算机网络化+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关于统计信息化问题,有代表认为,统计信息化建设应该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角度,从以法人和自然人为群体的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认可的角度,从作为社会经济主要载体-统计部门的角度来考虑,来确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再是以减轻统计工作劳动强度为主要的目的,而是以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地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为最终目标。

    三、关于统计调查方法

    中国的统计改革事业不断深入,对统计技术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抽样调查问题始终受到统计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例如在统计抽样调查的实践工作中,由于所涉及的调查指标往往不止一个,有的甚至多达数百个。而在大多数调查方案的设计中,往往只考虑一个主要指标,对其他指标的抽样精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如何在总调查费用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多项调查指标的推算结果都能达到事先设计的要求以及多项不同的调查能否使用一套样本进行数据收集,这些问题在理论上都可以归结为多变量的抽样问题。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王国明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向与会代表详述了多指标复合抽样设计方法。中国人民大学金勇进教授报告了"抽样估计中的权数调整"研究成果。北京大学陈家鼎教授以及江苏教育学院林金官等分别提交了 "关于期望寿命的估计"、"指数族广义非线性随机系数模型的变离差检验"论文等。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调查日渐成为统计调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厦门大学曾五一等代表认为,网络调查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调查技术如何与传统调查方法相结合、网络调查的样本偏差及其矫正、网络调查的安全问题等。失业统计理论、方法是统计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宋长青对失业统计的定义、如何计算失业率、调查频率等十个问题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四、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与数据质量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对于国民经济核算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次研讨会提交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论文,全面回顾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过程,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过程,数据的形成和发布程序,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近年来国家统计局采取的若干改革措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和设想。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与实际工作具有益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入世之后,对统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及时性与全面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首都经贸大学丁立宏教授认为,应按照全面质量控制的要求,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和超前性三原则。西安财经学院刘延年教授认为,质量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如果统计数据既是政府统计系统垄断生产的产品,本身又是最大的用户时,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代表建议,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督评价机构和管理体系,例如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成立了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小组,荷兰成立了统计数据质量审计委员会等。

    五、关于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提交论文中,有许多是关于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统计分析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例如竞争力问题、现代化进程问题、人力资源竞争力测度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问题等。特别是国家或区域现代化测度问题是许多专家探讨的课题,一些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许多论文通过借鉴和改良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权数的确定以及多个指标的交互作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方面有所创新。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幸福的景仰和追寻比以往更加强烈,统计作为国家的实践活动和管理工具,有必要对"国民幸福"进行总体的、综合的度量,广东商学院林洪教授就国民幸福指数的资料准备与指标体系设计、国民幸福指标体系的综合与指数计算等提出了见解。一些代表还建议,鉴于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评价问题十分重要,有关科研单位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学术性评价中心,加强统计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工作。

    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与经济研究具有天然的联系。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中有很多是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探讨如何加快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等。刘晓越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与法国财政经济工业部合作研究的《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模型》,对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其研究成果引起与会代表的很大兴趣。其它如甘肃省统计局朱文兴、杨言勇等提交的"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报告"、 首都经贸大学纪宏教授提交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等一批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令与会代表关注。
 
    本次统计科学研讨会收到的各类论文,内容涉及抽样方法、统计信息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金融证券、GDP核算、统计综合评价技术、统计制度改革、宏观经济分析等多个领域。既有回顾,更有对现实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特别是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重大问题的热切关注。此次高水平的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统计科研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必将有力地推动新世纪全国统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湖南省统计学会秘书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