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6-22

打印本页

0

    统计信息系统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神经系统"。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统计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统计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获得很大地发展,统计在反映基本国情国力,在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2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诣在鼓励成员国改善数据质量、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就意味我国已不再游离于国际统计规则之外,要更加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但是,与改革开放的要求比,与国家宏观管理相比,还存在差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一直颇受争议,尤其近来一些统计数据常常受到海外的怀疑和责难。

    我国目前的统计组织有综合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和基层统计机构三大部分。《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统计工作",综合统计机构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机构;《统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部门统计机构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统计职能机构,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并受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统计法》第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乡、镇政府设置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员",基层统计机构即企业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和乡、镇统计机构,基层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受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基层统计工作是我国统计工作的基础,所有的宏观统计数据都是以基层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方法汇总而来,因此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统计数据准确性的高低,也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就成了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与统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重中之重。

一、基层统计建设

    长沙市基础统计建设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1987年以前为第一阶段
    1949年军管会没收19户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整改为国营企业后,国营企业一般都设计统课,并配专职统计员;1962年根据国家"四四决定",长沙市在人民公社专职统计员,大队、街道、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分别根据规模大小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员,街道办事处设置专职统计员。1984年《统计法》颁布实施,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把统计的职能、社会地位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基层统计走过了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的历程,但基层统计队伍不够稳定。

    2、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基层统计发展处于发展高潮时期,长沙29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街道统计站,街办企业、乡镇企业和389个居委会,均配有专、兼职统计员,基层统计基本配置到位。

    3、1993年至2002年为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城镇区、街基层统计队伍得到进一步稳定,基层统计员统计专业技术培训开展较好,基本上做到了持证上岗,但乡镇两级改革对统计站产生较大冲击,乡镇撤并后,原来规模较大的大队统计员基本上撤消,乡级统计站与其他一些站办合并,统计人员兼职增多 ,有的县级统计局与其他部门合并,对统计站领导力量减弱,基层统计站建设再次走入新的困境。后经多方努力,统计站不论单设还是合并,统计业务还是得到了保留,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利益主体多元化,统计信息的收集难度增大;调查对象数量急剧增多,不断产生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因基层统计力量不足,漏统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统计数据和文明成果的真实反映;部分主管部门转为经济实体后,使原有的一些统计渠道被中断,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手段,对统计信息需求量增多,对统计信息的依赖性也增强,但很多基层统计独立性却遭遇了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基层单位普遍存在重会计、轻统计的情况,认为统计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当统计数据与领导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时候,弄虚作假、谎报成绩的情况就多有发生,造成"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长期存在。致使统计出现了"重在国家,弱在区县,冷在乡街,空在村级"的局面。

    4、2003年以来的基层统计组织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按市场化、社会化要求完善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已成为统计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涉及"统计数据的源头问题"统计组织制度改革(作为统计改革双轮--调查方法制度改革与统计组织制度改革),统计组织制度改革已明显滞后;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统计管理模式,无法完全按行政区域数据处理,难以适应基层政府全面掌握区域经济社会统计信息和科学指定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政策的需要。面对统计任务日益增加、基层统计削弱的现实,长沙市统计局对基层统计作了适时的改革,改革重点由方法制度改革转变为基层统计组织制度改革,基层统计改变原有的"以条为主"的纵向管理,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实施"区域统计",即按行政区划,对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单位(除少数不宜按区域划分其经济活动的单位外),不论其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经营方式,均由该行政区域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统计职能。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统计"改革,各级政府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各种经费、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区域统计"改革的正常进行,目前长沙市五区增加29个编制、经费138万元,其中芙蓉区增加编制8个、增加经费30万元;天心区增加编制5个、经费38万元;岳麓区增加编制6个、增加经费15万元;开福区增加编制10个、增加经费25万元;雨花区增加编制7个、增加经费30万元。各区采取公开招聘或区内选调年轻、优秀干部等形式使统计人员落实到位。从办公条件来看,芙蓉区增加一间可容纳6人的大办公室和2间普通办公室,配备电脑8台、打印机2台、传真机4台、工作用车一辆;天心区增加1间办公室(新办公楼还将增加)、配备5台电脑、3台打印机和一台电话;岳麓区增加2间办公室、配备4台电脑、3台打印机、2台传真机;开福区增加3间办公室、配备9台电脑、2台传真机、3部电话和一辆工作用车;雨花区增加2间办公室(新办公楼还将增加)、配备10台电脑、10台打印机、4台传真机、3部电话和一辆工作用车。各区的街道办事处借"区域统计改革"东风,大都建立了统计站,基本做到有公章、牌子和办公室,但街道办事处专职统计员少,延伸到各社区的统计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他们整天忙于应付各种行政任务,收集各种所辖地域内各种单位统计报表,送办事处统计站。长沙统计通过"区域统计改革",使得基层统计"弱在区县,冷在街道,空在乡镇"的局面有所改观,基层统计在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时,基层统计员素质状况还急待提高。

    区域统计改革是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街道、乡镇的统计机构,使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覆盖到全社会,为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定期普查和经常性的抽样调查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基层统计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统计机构的合理分工,进一步理顺了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和企业统计的关系,减少了被调查单位由于管理体制的经常变化给统计管理渠道带来的影响,避免了条条统计带来的漏统问题,但它无法克服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给基层统计带来的管理体制弊端。

二、基层统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基层统计独立性差    统计部门是政府职能部门中的"清水衙门",虽说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但各种地方出台的津补贴,财政部门允许根据各自单位财力发放,但统计部门因为收费极其有限,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根本没有收费项目。在正常的经费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基层统计部门加强与当地的联系,强化服务政府的职能,利用国家进行的各种普查与专题调查的契机,向属地政府争取适当的专项统计经费。因此当统计数据与领导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时,抵御来自部门、地方政府的对统计调查与统计数据的干扰能力弱,统计信息的可靠性与时效性受到威胁。基层统计部门弄虚作假、谎报成绩,造成"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长期存在。统计经费不足使得基层统计在贯彻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与满足地方党政领导决策需要上顾此失彼,其独立性原则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是造成基层统计部门"以数谋利"的根本原因。

    统计系统纵向管理不顺   基层统计组织机构归属地方政府管理,业务上受上级政府统计部门管理。现行的统计业务管理体系有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市统计局,在"分级负责"的体制下,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对本级政府负责,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大多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出发,为国家、省级政府提供服务为主,由基层统计部门具体实施调查,下拨的调查经费却杯水车薪,在缺乏必要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基层统计部门只能在国家、省级样本的基础上扩充至对本地有代表性,又因调查的可行性或必要性问题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在财政、人事等制度实行地方分级管理后,统计部门的双重管理的模式使得基层统计工作举步危艰、效益低下。统计调查必须"坚持谁组织调查,谁提供资金;谁分享成果,谁分担费用"的原则,保障交办给基层的统计调查项目有必要的专项经费,努力改善基层统计机构"丐帮"形象。

    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横向关系不顺    目前基层统计站承担的统计任务不仅来自上级政府统计部门的,还有大量经贸局等部门的,不少重复调查项目困扰基层统计员。现行的工业统计报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每年的2、5、8、11月为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抽样期,每年3、6、9、12月为规模以下工业统计抽样期,地方政府领导急需的全面月度资料均由其它有关部门统计提供服务,统计口径不一致,使得基层统计数据权威性招质疑。实际执行中基层统计部门还是执行两套表,除按制度规定外,还按原来的模式搞一套全部工业企业汇总表。国家应加强部门统计报表的规范,应对不适应的部门统计报表、统计指标体系依法加以清理与规范,改善基层统计信息与部门统计信息相矛盾而招质疑的状况。
统计报表设计脱离基层政府决策所需    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统计为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报表型"向"经营管理决策型"转变,但现行统计报表制度设计维上不维下,脱离基层政府决策所需,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员要兼任做多个专业,使得基层统计部门整天忙于报送国家统计数据,却不能履行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统计服务的职能。统计的多头管理,使得许多本应属于上级统计的或部门统计的调查,都层层交办;属于专项调查的也搭车统计。基层统计部门投入大,能真正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的产出少,或多或少地成为属地政府的负担。

三、基层统计建设发展思路

    加强立法、保障基层统计机构建立健全   统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统计员的管理体制由国务院制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所辖区域统计工作。目前在财政、人事等制度实行地方分级管理后,国家统计局应当报请国务院对县级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统计机构及人员编制作出统一规定,拿出操作性强的方案,确保基层统计机构的设置。同时上级统计机构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督查,将统计执法的重点转移到未设统计机构的地方。

    转变基层统计观念,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随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不断完善,统计信息在反映基本国情国力,在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方面的功能得到加强,正式加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后,政府统计向国际接轨也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但各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在具体业务上依赖国家统计部门统一领导,而忽视"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各地统计局拟订,并报统计政府审批"的分工原则,工作重点依旧停留在报送统计资料方面,尤其在满足地方政府决策方面,还依赖国家的统计报表指标体系,没有因地制宜在满足地方政府决策需要方面做探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基层统计必须转变观念,广泛开展"内强素质,外强形象"教育,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统计部门的适应能力。
  
    实行"统计督办"制    借鉴国外处理企业统计与政府统计经验,实行"统计督办制"就是聘任基层中有一定经验和处理统计事务能力的人员,赋予其某种程度的统计执法权利,监督各级基层组织(包括企业)承担各项应尽的统计职责,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和源头数据的质量。我国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协会的诞生与发展,为财政部门转变工作职能做了很好的探讨,统计为各级政府与企业决策服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长沙市城调队黄智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