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努力提高统计质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03-01-22

打印本页

0

  基层统计局存在诸多困难,归结起来,有三大方面。一是人员少,二是经费紧,三是工作任务重。这三大困难交织在一起,就像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县级统计局的身上,使他们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工作负荷,严重困扰着统计事业的发展。人员和经费的问题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解决,而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必须依靠统计方法制度和指标体系的改革,才能有效地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提高统计服务的质量。

  现就2002年统计工作任务情况的调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县市统计局工作负担情况

  县级统计机构在国家政府统计体系中,既承担着国家统计调查的组织工作,又担负着国家统计调查的具体任务。同时,作为政府工作机构,还必须履行职能工作义务,承担政府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我州各县市统计局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从大体上来说有四个方面:

  1、常规统计报表任务。即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的统计报表制度,完成工业、农业等社会经济各方面共十余个专业的常规定期报表和年报工作。

  2、周期性普查工作任务。即按国家统一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完成国家周期性普查和调查任务。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共有人口普查(逢0年份)、第三产业普查(逢3年份)、工业普查(逢5年份)、农业普查(逢7年份)、基本单位普查(逢1、6年份)、投入产出调查(逢2、7年份)等。这些调查首尾相连,重叠交叉,贯穿于整个周期的始终。此外,还有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逢5年份)、千之一人口抽样调查(除0、5年份)和各种专项调查、问卷调查等。

  3、政府职能工作。即政府的统计调查研究工作、配合部门的统计调查任务、统计法规工作的组织实施和为党政领导、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的统计服务。

  4、政府中心工作。即建整扶贫开发、计划生育和其它中心工作任务。

  从常规统计报表任务来看,据不完全调查,按省统计局下发的统计报表制度,各县市统计局承担的定期报表和年报,共有16个专业的160余种报表,近万个统计指标。各县市统计局数据采集量共达783万个,其中,采集后需处理的数据量为342万个,处理后生成的综合数据量为117万个。按各县市统计局从事常规统计报表任务的专业人数(除局长一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一人、普查工作二人),全州月人均采集数据量8362个,数据处理量3657个,综合数据量1252个。除龙山、永顺、花垣外,其它各县市均要高出全州月人均数据量。各县市统计局承担数据量情况见下表:

 

吉首

泸溪

凤皇

花垣

保靖

古丈

永顺

龙山

数据总量

采集量

7826835

1108190

827250

1068915

832689

983979

615994

1225387

1164431

综合量

1171892

229078

149944

149944

149944

96547

149944

149944

96547

处理量

3422678

763593

439820

499814

328576

380644

281736

406673

321822

专业人数

 

78

10

7

10

12

6

6

15

12

年数据量/人

采集量

100344

110819

118179

106892

69391

163997

102666

81692

97036

综合量

15024

22908

21421

14994

12495

16091

24991

9996

8046

处理量

43880

76359

62831

49981

27381

63441

46956

27112

26819

月数据量/人

采集量

8362

9235

9848

8908

5783

13666

8556

6808

8086

综合量

1252

1909

1785

1250

1041

1341

2083

833

670

处理量

3657

6363

5236

4165

2282

5287

3913

2259

2235

  :  表中数据量未包括贫困监测数据量和国家农调 队数据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仅常规统计报表任务一项,各县市统计局的工作任务就已经很重了。再加上国家周期性普查工作任务,使县级统计机构接踵不暇,工作负担很重,压力很大,困难很多。


  二、统计工作负担重的弊端

  1、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弱。计划经济时期,县级统计机构与基层单位之间有一座"桥梁"。在农村,有乡镇统计站和企业办;在城市,有主管局和部门。他们承担着基层源头数据的采集、审核和初次汇总,基础很好,渠道畅通,数据准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统计的力量削弱了,"桥梁"没有了,被调查者的支持程度降低了,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也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了,源头数据的产生也存在一定问题。大量的原始数据靠县级统计局派员去采集或收集,由于人员少,任务多,很难做到及时和完全,这就更谈不上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进行分析、审核和判断了。势必影响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综合汇总数据的随他性增强。由于不能保证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综合汇总数据也就难以真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受人财物的限制和上级统计部门的制约,又不可能去进行调查核实,数据反映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有时难以向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说清楚。加之个人利益、地区利益、地域间互相攀比、目标管理考核等等和不可抗因素,使综合汇总数据的人为因素增多,随他性增强。有时,不仅是"官"出数字,甚至是"民"也出数字。

  3、调研分析难出精品。由于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花在做报表上,很难深入实际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报告大多停留在进度报告上,难出精品文章,难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和有力依据。

  4、统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难以提高。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忙于报表处理,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难以系统地进行。对统计理论的学习提高,统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新统计知识的了解等,都难以摆在一定的位置上,致使业务素质提高缓慢。

  三、减轻基层统计机构负担的途径

  统计工作负担重的种种弊端,归结起来,就是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严肃性,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地位。要努力提高统计质量,必须切实减轻基层统计部门的负担。

  1、加强基层统计力量。基层统计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统计调查任务完成得好坏。一方面,要设立和巩固乡镇专职统计人员,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健全乡镇统计站,按照人口数的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乡镇统计员,使乡镇统计由单一的农业统计转变为综合统计。另一方面,要充实县级统计局人员。县级统计局不仅仅是政府的一个综合工作部门,而且是一个担负着庞大调查任务的专业部门。他的工作量的大小,是由辖区内法人单位的多少和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要根据这两个因素来决定县级统计局的人员数。最好是按法人单位数的百分之二和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五综合考虑来配备县级统计局的专业人员。充实人员的途径,一是增编;二是按国家模式建立企调队、城调队和普查中心;三是在资金确保的前提下实行合同制聘请。

  2、改善进人机制。统计部门是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部门,在进人方面,应该享有一定的特殊性。除按人事部门的规定统一招考外,还应可以特招特考、录用大学毕业生或从企事业单位调入具有中级以上统计职称人员。

  3、合理配给统计经费。州县两级财政要设立统计调查经费预算项目,实行综合概算。县级按总人口人均不低于0.6元、州级按总人口人均不低于0.3元的标准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以保证日常统计工作和周期性普查工作的需要。

  4、加快实施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所有制多元化趋势的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要立足于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注重应用统计信息化手段。要坚持执行抽样调查方法并确立抽样调查的权威性,凡是能用抽样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调查任务的,决不允许布置全面报表;凡是抽样调查和全面报表覆盖同一区域同一专业的,全面报表坚决退出来。如农业统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住户调查,凡住户调查能取得的资料,农业统计不再布置。通过适当扩点和增加生产活动性记帐指标,可以取代农业的全面统计。上级统计局特别是国家统计局,要选取各类有代表性的县区作为统计改革的突破点,组织专家班子深入实地研究实际,探索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新路子。

  5、减少周期性普查任务。涉及到人口方面的,两次普查中可只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涉及到单位的,如工普、农普、基普和投入产出调查,可以适当合并或取消。

  6、"7+1"的方式值得继续探讨。这种方式按单位性质划块调查,打破专业界限,避免交叉布置和重复调查。实行一套表调查,计算机分组检索处理后生成专业报表,有利于减轻基层收集处理资料的负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规模工商企业,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并从年报扩展到月季报。

作者: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朱芷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