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企业统计改革的取向

来源:    发布时间:2003-09-28

打印本页

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曾指出:"统计建设的重点是信息化,核心是信息化"。因此,统计信息化不仅是政府统计、行业统计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而且也是企业统计建设与改革的取向。本文试图从企业统计建设与改革的角度,就企业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推动企业统计信息化,提高企业统计的效率和地位进行一些思考。

    一、企业统计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企业统计何去何从,日益成为企业界和各级统计部门及领导  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的企业统计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统计的要  求,主要表现在:

    1.服务方向不适应。目前企业统计服务的方向依然是以为上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服务为主,统计的内容也没有摆脱以生产统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吃企业饭,干上级活"的企业统计模式、统计内容和统计地位与企业进入市场后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2.信息范围不适应。目前企业统计信息的范围仍以搜集、整理内部的数据的事后统计为主,外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统计存在着重内部信息,轻外部信息,重事后统计,轻事前统计,重纵向统计,轻横向统计的倾向,由于企业统计的信息范围过窄,导致企业占有的统计信息量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不相适应。

    3.信息层次不适应。目前,企业统计主要停留在语法信息的搜集、整理和提供之上,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而信义信息、语用信息的开发十分薄弱,亦即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决策、统计综合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分析大多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深加工,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企业运行过程和状态,难以从横向上评价,分析企业与同行的差距、潜力及市场竞争的态势。如果按大市场、大循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要求衡量,则信息加工处理的差距更大。

    4.统计指标体系不适应。目前,国家和行业统计部门制度的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是为满足政府和行业管理需要服务的。企业是微观管理,为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需要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的统计信息,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适应自身经营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然而,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国家和行业部门制定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存统计为核心,尚未建立起企业经营需要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企业统计仍然是一种报告式统计模式。

    5统计技术方法不适应。统计技术方法是采集、识别、处理、分析、传递、存贮统计数据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的总称。目前,不少企业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仍停留在简单的、初始的、手工的层次上,而对现代统计技术方法应用较少。如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应用较少,由于统计技术和方法应用简单化,企业统计难以跳出"从数学到数学,为统计而统计"的怪圈。

    6.统计基础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信息应准确、全面、系统、及时、快速,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然而,长期以来,企业统计主要为上级宏观管理服务,导致企业对统计不重视,给统计的基础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致使统计地位不高,队伍不稳定,综合素质低,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硬件投入不足,软件开发不够,使企业统计底气不足,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统计体系和模式存在着许多缺陷,迫切需要深化企业统计改革,重构企业统计体系或企业统计模式。为此,我们认为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是企业统计改革的取向,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是企业统计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的客观要求

    企业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要求的。

    1.统计的本质要求。统计工作的目的在于获取、识别、处理、转移、传递、分析和应用数量化的信息,为认识事物,掌握规律、预测决策、科学研究和各项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统计工作的成果表现为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又称统计信息,它是一种数量化的信息,即采用数据为主的形式描述客观现象及特定系统的运行状况。因此,数量信息是统计的本质和核心,统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信息而展开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提供等统计环节都是以提供优质的高效的统计信息服务为目的统计活动。统计工作过程的实质是统计信息生产、传递、分析和提供的过程。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其中信息职能是基本的职能。统计信息除了具备信息的一般特征外,特别具有总体性、数量性、客观性、系统性、扩展性等显著的特征,同时亦具有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三大层次。统计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为政府界、企业界,科学研究部门所广泛应用,资源的共享性最强。由此可见,统计的本质就是数量信息,从这一命题出发,企业统计的实质就是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信息需求者提供系统的高效的统计信息服务,企业统计活动是围绕信息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因此,企业统计必须树立信息型统计的理念,构建综合信息型统计模式。

    2.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是产权明晰、独立自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的一切活动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要实现盈利目标,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要根据市场需要作出决策和安排。为此,必须以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作为基础,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如果信息不准、不及时,就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失误,使企业陷入困境。信息与资本、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技术等都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样同等重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信息处理与变换的过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都离不开信息,特别是数量化的统计信息。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成本与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各项管理都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由此可见,信息已贯穿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企业统计要想在企业有一席之地,求得生产和发展,必须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系统的优质的统计信息服务为目的,转变统计的活动方式,改革和完善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有效运行的综合信息型统计模式。

    3.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大中型企业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竞争力和管理效率。统计部门信息社会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统计部门都在大力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信息体系建设、综合统计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网站建设、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建设。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应用、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调查技术、技术信息处理、传递、存贮的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在统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统计向管理信息系统(MIS或ERP)融合,统计机构向信息中心转变,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趋势越来越明显。统计信息化的大趋势给传统的企业统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统计只有走综合信息型统计的路子,构建综合信息型统计模式,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才有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统计的本质,现代企业管理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

    三、综合信息型统计的基本框架

    综合信息型统计是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设立企业综合统计信息中心,大力开发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的统计信息资源,大力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的企业统计模式或统计体系。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如下要点:

    1.统计目标: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型统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统计信息需求,提高统计信息的覆盖面占有量、准确性、系统性、时效性。

    2.服务方向:坚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为主,兼顾为政府统计、行业管理服务的统计服务方向。企业统计是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统计信息生产活动,因而产出的统计信息产品归企业所占有和使用。

    3.统计主体:企业独立自主的开展统计信息活动,设立企业综合统计信息中心或者相应的统计机构,理顺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的统计信息关系,构建高效、灵活运行的企业统计组织体系。

    4.统计客体:从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出发,以企业为统计总体,大力开发企业内部的统计信息资源和外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统计信息资源。

    5.统计内容: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信息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企业需要的外部信息统计体系,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型统计的内容界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内部统计应覆盖人、财、物、产、供、销各个方面,实现生产型统计向综合型统计转变,重点完善生产统计、供应统计、质量统计、销售统计、成本统计、财务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设备统计等等。

    ●外部统计应重点开展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市场需求、消费者与客户关系、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行情、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信息获取和处理、传递和分析应用。

    ●内部统计与外部统计要注意总括性、整体性数据与结构性数据相结合、实物型统计与价值型统计相结合、纵向统计与横向统计相结合、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相结合。

    ●统计内容不仅应有经常性的相对稳定的项目,而且更应注重多样化的专题性统计项目。要注意统计项目之间的相互衔接,能从时间上、空间上、结构上、相互关联上扩充统计数据库,使统计信息实现系统化、序列化。

    ●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应注重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相结合。语法信息的加工要尽可能实现同一统计信息的序列化,即属性数列、变量数列、时间数列、空间数列、平衡数列、相关数列的结合。语义信息的开发应揭示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性、规律性、周期性、季节性、差异性、临界性、关联性等。语用信息的开发应注重研究不同的信息需求,研究具有特定涵义的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对企业产生经营管理有什么用,大力开展统计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可行性研究等等。

    6.统计手段方法:企业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要重视企业统计制度建设,完善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体系;要重视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分析方法、预测决策方法的结合运用;要规范统计信息获取、加工、传递和分析利用的程序,要加强统计数据库、统计信息内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企业信息采集、处理、运输的自动化,实现统计信息纵向和横向流动的自动化,大力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从而提高统计效率和统计信息利用率。

    四、综合信息型统计的实现路径

    1.争取各方支持。企业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必须要有外部支持和内部推动两方面的合力。外部支持主要是政府统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应支持企业统计改革,为企业统计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推动主要争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的重视、支持和必要的投入,同时企业统计部门要转变观念,用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的建立和完善。

    2.调整服务方向。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国家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调控市场,需要了解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已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要直接面向市场,按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时刻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动向,以便按照市场变化对人、财、物、供、产、销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必须彻底摆脱统计观念、体制的束缚,更新观念,调整服务方向。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报表型统计,应转为主要为本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综合信息型统计。企业统计的内容、统计分析和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大政方针进行,都要满足企业的利益,充分发挥统计特有的功能,准确、及时搜集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生产、营销、竞争和应变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将企业的生产型统计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统计,将专业型统计转变为综合信息型统计,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去,成为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

    3.转换工作职能。企业统计应把企业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整体性、均衡性作为统计活动的主要注重点,从动态和静态的相互结合上、纵向与横向的相关联上、内外部的相互协调上、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上组织企业的统计活动:首先,企业掌握的统计信息要纵横双向兼顾,一方面立足企业全局,把统计活动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按企业信息流转程序建立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内部网络;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经营需要构建企业统计体系,形成横向网络,保证外部信息来源。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开展市场调查和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获取大量外部信息,知已知彼地参与市场竞争。

    4.科学设置统计机构。统计工作不仅要能够直接联接企业内部各生产机构,而且要直接联接企业决策机构、营销机构,更要广泛联接与本企业有关的社会机构,企业统计机构必须是企业领导人直接管辖下并直接服务的专门的综合信息机构。在具体设置统计机构时,应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发挥统计的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了竞争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外部环境,要适应这种环境,企业统计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就必须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未来的变化作出合理的预期,这就要求企业的统计应该搜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及时、快速和科学的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并对决策与指令的执行、运作过程进行监督。二是要区别内外部环境。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企业简单也有复杂。加上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企业对统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到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机构及其整体设置,有的企业可设置统计信息中心,有的可与MIS或ERP融为一体,有的可在综合管理部门中设置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

    5.调整加强企业统计力量。搞好企业统计工作,需要懂信息技术、熟悉市场,并能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外向型"统计人员;需要熟悉政策,具有统计预测能力,并能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的统计人员。统计人员应该注重更新知识,不仅应掌握现代统计知识,并且应掌握必要的市场营销、市场管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6.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增加综合统计机构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设备,而且要在企业主要生产机构、管理机构、营销机构、决策机构,实行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以便及时传递、合理、反馈信息。要重视统计数据库、统计信息内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应用软件的建设。

    7.建立适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围绕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考虑从反映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方面设置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设置反映生产、销售、库存、劳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财务成本、原材料、投入等指标,而且应考虑设置反映产品需求构成、客户购买情况、用户变动情况、市场占用情况、市场覆盖情况、客户信用程度、竞争对手以及资源供应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8.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实现规范化。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关系到统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为此,必须围绕统计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告、统计标准、信息传递、统计档案、统计制度、统计自动化管理、统计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强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湖南省统计学会 龚曙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