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畜牧业抽样调查方案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农村统计工作也在经济改革中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身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何全面、真实、快速地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这给农村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农业、畜牧业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要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运用更加科学的调查方式,确保调查结果更加统一、全面、真实,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快速反映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使搜集的统计资料成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依据,应是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改革的准则。
一、当前农林牧渔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经过了几次改革,但我们仍然看到,当前的农业、畜牧业统计工作的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党政领导、宏观决策部门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在指标设置、调查方法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均出现种种新的不适应,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突出表现在:
一是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拥有与有用的矛盾仍然突出。现行的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中有些过时的已没有使用价值的统计调查指标依然存在。而一些党政领导和宏观决策部门需要的数据,又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定量的指标多,而定性的指标少。例如通公路的乡镇个数这一指标,在一些已经达到100%的地方就显得多余,而对这些通公路的乡镇的公路质量情况又没有统计。有些统计指标分类太多太细,工作量又大,而且难以搞准。反映生产结果的指标丰富,反映生产过程、生产需求、生产意向等方面的指标稀缺。其特点是重生产进度轻经营情况,使得市场动态、经济效益等社会各界急需的统计调查数据少而且准确度不高。统计数据既多又缺,没用的和不好用的多,有用的少。
二是反应的速度不快,数据的时效性、灵活性差,准确度不高。现行的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中,大量的数据还是按照制度规定的指标、时间,通过层层上报得来,一些党政领导和宏观决策部门急需的数据,往往不能提供或不能及时提供。对于一些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逼着要的数据,往往是通过布置一些临时调查任务来完成,就像救火一样。但由于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在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题调查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基层统计人员都已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这样的调查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数据的时效性、灵活性差,大大地削弱了统计的服务功能。同时,由于基层的事务繁重,不是对所有数据都会进行仔细、严格的核查,因而造成了一些统计数据的失真,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是政府统计工作与部门统计工作尚未融合,数出多门的现象依然严峻。由于牵扯到部门的利益,在现行的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中,大量的数据与部门的数据都有差距,有些数据的差距还比较大。在数据的使用上往往是按需而定,因事而异,造成了数据使用的混乱,给农村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被动。
二、农业、畜牧业业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1、首先要确立抽样调查在农林牧渔业统计方法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抽样调查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及时取得统计研究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提高统计调查的时效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排除人为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确立抽样调查方法在农林牧渔业统计中的主体地位,缩小直至取消全面调查方法。通过开展多目标、多主题抽样调查方法,使统计数据、统计信息达到“快、精、准”的要求。
2、要以农林牧渔业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核心,进一步完善农业、畜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农林牧渔业经济核算体系是描述农林牧渔业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的完整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农村经济运行态势,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农林牧渔业统计主要宏观指标之间更加协调一致,最终建立指标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标准统一、能够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农林牧渔业经济核算要求的、能全面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积累)全过程,包括农林牧渔业资源总量、投入产出规模、农产品流通、农林牧渔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改革和农林牧渔业科技进步等一系列调查内容的指标体系。
3、充分发挥各业务主管部门统计的作用,将全社会的农业、畜牧业统计力量形成一股合力,统一实施农业、畜牧业统计调查工作。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各行业、各级从事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为组织、指导生产活动和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统计调查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料。因此,在改革农林牧渔业统计方法制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和力量。按“以政府统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配合”的组织形式,通过严格管理,逐步形成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政府统计工作,减少重复劳动,真正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4、宜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未来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农业、畜牧业统计工作宜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较为现实,即散户采用抽样调查推算,规模户采用全面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上述三种方法相比,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保证调查数据质量的优势,也是符合今后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的。
5、宜用反映经济总量、体现经济实力的指标来划分规模户和散户。
规模户和散户最大的区别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上,用反映经济总量、体现经济实力的指标来划分规模户和散户是最合适的指标。例如,反映畜牧业生产情况的基本指标有出栏量、存栏量和饲养量,出栏量可以反映当期生产的最终成果,存栏量可以反映今后发展的基本储备,这两个指标所反映的经济现象都比较单一。饲养量指标是这两个指标的合数,可以综合反映畜牧业生产的产前储备情况、产中变化情况、产后成果情况,可以反映出农户的养殖规模情况,可以避免因有的农户存、出栏起伏较大造成漏计或多计情况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以饲养量指标来划分规模户和散养户比较科学,能全面反映出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情况。而对于农业来讲,农业产值是反映经济总量、体现经济实力的指标,如果加上当地主要生产的农作物产量等指标作为辅助判别,完全能全面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6、指标的量化标准应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不应规定统一的标准。
关于划分规模户与散户的量化标准是多少界限,如果定高了,规模户调查这一块的工作量可以减轻,但样本代表性问题值得商榷;如果定低了,虽然抽样调查资料的准确性较高,但规模户调查这一块工作无疑将给基层增大工作量。
由于各地农业、畜牧业的基础不一样、自然资源不相同、经济条件有差异、政策引导的方向不一致等,各地在各种农产品、畜产品发展的数量、速度上不可能吻合,如果制定统一的标准将会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们通过走访调查认为,我州划分规模户与散养户的量化标准(饲养量)是:生猪60头、牛10头、羊30只、家禽100羽,这个标准与别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可能相差甚远。因此,我们认为指标的量化标准应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不宜规定统一的标准,以免影响数据质量。
7、按方案调查得到的数据应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
农口统计调查的数据在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上,与工业、商业等其他统计专业有所差别,就是多了乡(镇)这一级政府的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认为如果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推算畜牧业的数据,为了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县市一级应在每一个乡镇都抽取样本,以满足各级政府的不同需要,样本抽取的比例在10%-20%左右为宜。这样的话,我们的数据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会因为样本数量的增多,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基层数据与上级数据的衔接问题。
8、样本数据的搜集和总体数据的推算要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对于数据的搜集方法,可以借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搜集的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抽中的样本区中,选一名文化素质较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作为辅助调查员(可以是抽中的农户,也可以不是)。按抽中的户造册登记,建立统计台帐,然后交给各乡镇统计站或直接上报到县(市)统计局。县(市)统计局根据各乡镇或辅助调查员上报的样本数据,就可以推算出各乡镇农业、畜牧业的数据,汇总以后的数据与规模户全面统计的数据相加,就可以得到全县的农业、畜牧业数据。通过对样本实行超级汇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保证数据质量。从减轻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季度散户的推算数据不一定非得用各乡镇的推算数汇总而得,可以直接用所有样本数据汇总进行推算,但年报数据必须以汇总各乡镇推算数为准,以保证与乡镇数据的衔接。通过按户造册登记,建立统计台帐,增强了数据的可查性,有利于对数据的核查。通过确立辅助调查员搜集数据的方式,可以避免原来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而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增强了统计局对农业、畜牧业统计人员的管理力度。
9、抓基础建设,健全三级统计网络体系,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 。
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党政部门对经济信息的需求量,也给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在各行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行业部门的工作水平,统计部门作为经济信息加工的工厂,在这方面更要加强。没有计算机是很难保证统计信息的“快、精、准”。目前,乡镇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比较滞后,很难达到统计工作和统计信息的“快、精、准”的要求,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试想今后我们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就可以与我们的辅助调查员甚至样本户直接联系,及时了解到最基层的情况,把最新的农业信息发布给他们,为他们农业生产提供帮助,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一、当前农林牧渔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经过了几次改革,但我们仍然看到,当前的农业、畜牧业统计工作的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党政领导、宏观决策部门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在指标设置、调查方法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均出现种种新的不适应,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突出表现在:
一是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拥有与有用的矛盾仍然突出。现行的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中有些过时的已没有使用价值的统计调查指标依然存在。而一些党政领导和宏观决策部门需要的数据,又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定量的指标多,而定性的指标少。例如通公路的乡镇个数这一指标,在一些已经达到100%的地方就显得多余,而对这些通公路的乡镇的公路质量情况又没有统计。有些统计指标分类太多太细,工作量又大,而且难以搞准。反映生产结果的指标丰富,反映生产过程、生产需求、生产意向等方面的指标稀缺。其特点是重生产进度轻经营情况,使得市场动态、经济效益等社会各界急需的统计调查数据少而且准确度不高。统计数据既多又缺,没用的和不好用的多,有用的少。
二是反应的速度不快,数据的时效性、灵活性差,准确度不高。现行的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中,大量的数据还是按照制度规定的指标、时间,通过层层上报得来,一些党政领导和宏观决策部门急需的数据,往往不能提供或不能及时提供。对于一些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逼着要的数据,往往是通过布置一些临时调查任务来完成,就像救火一样。但由于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在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题调查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基层统计人员都已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这样的调查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数据的时效性、灵活性差,大大地削弱了统计的服务功能。同时,由于基层的事务繁重,不是对所有数据都会进行仔细、严格的核查,因而造成了一些统计数据的失真,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是政府统计工作与部门统计工作尚未融合,数出多门的现象依然严峻。由于牵扯到部门的利益,在现行的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中,大量的数据与部门的数据都有差距,有些数据的差距还比较大。在数据的使用上往往是按需而定,因事而异,造成了数据使用的混乱,给农村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被动。
二、农业、畜牧业业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1、首先要确立抽样调查在农林牧渔业统计方法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抽样调查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及时取得统计研究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提高统计调查的时效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排除人为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确立抽样调查方法在农林牧渔业统计中的主体地位,缩小直至取消全面调查方法。通过开展多目标、多主题抽样调查方法,使统计数据、统计信息达到“快、精、准”的要求。
2、要以农林牧渔业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农业、畜牧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核心,进一步完善农业、畜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农林牧渔业经济核算体系是描述农林牧渔业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的完整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农村经济运行态势,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农林牧渔业统计主要宏观指标之间更加协调一致,最终建立指标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标准统一、能够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农林牧渔业经济核算要求的、能全面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积累)全过程,包括农林牧渔业资源总量、投入产出规模、农产品流通、农林牧渔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改革和农林牧渔业科技进步等一系列调查内容的指标体系。
3、充分发挥各业务主管部门统计的作用,将全社会的农业、畜牧业统计力量形成一股合力,统一实施农业、畜牧业统计调查工作。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各行业、各级从事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为组织、指导生产活动和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统计调查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料。因此,在改革农林牧渔业统计方法制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和力量。按“以政府统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配合”的组织形式,通过严格管理,逐步形成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政府统计工作,减少重复劳动,真正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4、宜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未来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农业、畜牧业统计工作宜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较为现实,即散户采用抽样调查推算,规模户采用全面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上述三种方法相比,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保证调查数据质量的优势,也是符合今后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的。
5、宜用反映经济总量、体现经济实力的指标来划分规模户和散户。
规模户和散户最大的区别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上,用反映经济总量、体现经济实力的指标来划分规模户和散户是最合适的指标。例如,反映畜牧业生产情况的基本指标有出栏量、存栏量和饲养量,出栏量可以反映当期生产的最终成果,存栏量可以反映今后发展的基本储备,这两个指标所反映的经济现象都比较单一。饲养量指标是这两个指标的合数,可以综合反映畜牧业生产的产前储备情况、产中变化情况、产后成果情况,可以反映出农户的养殖规模情况,可以避免因有的农户存、出栏起伏较大造成漏计或多计情况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以饲养量指标来划分规模户和散养户比较科学,能全面反映出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情况。而对于农业来讲,农业产值是反映经济总量、体现经济实力的指标,如果加上当地主要生产的农作物产量等指标作为辅助判别,完全能全面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6、指标的量化标准应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不应规定统一的标准。
关于划分规模户与散户的量化标准是多少界限,如果定高了,规模户调查这一块的工作量可以减轻,但样本代表性问题值得商榷;如果定低了,虽然抽样调查资料的准确性较高,但规模户调查这一块工作无疑将给基层增大工作量。
由于各地农业、畜牧业的基础不一样、自然资源不相同、经济条件有差异、政策引导的方向不一致等,各地在各种农产品、畜产品发展的数量、速度上不可能吻合,如果制定统一的标准将会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们通过走访调查认为,我州划分规模户与散养户的量化标准(饲养量)是:生猪60头、牛10头、羊30只、家禽100羽,这个标准与别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可能相差甚远。因此,我们认为指标的量化标准应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不宜规定统一的标准,以免影响数据质量。
7、按方案调查得到的数据应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
农口统计调查的数据在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上,与工业、商业等其他统计专业有所差别,就是多了乡(镇)这一级政府的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认为如果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推算畜牧业的数据,为了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县市一级应在每一个乡镇都抽取样本,以满足各级政府的不同需要,样本抽取的比例在10%-20%左右为宜。这样的话,我们的数据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会因为样本数量的增多,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基层数据与上级数据的衔接问题。
8、样本数据的搜集和总体数据的推算要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对于数据的搜集方法,可以借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搜集的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抽中的样本区中,选一名文化素质较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作为辅助调查员(可以是抽中的农户,也可以不是)。按抽中的户造册登记,建立统计台帐,然后交给各乡镇统计站或直接上报到县(市)统计局。县(市)统计局根据各乡镇或辅助调查员上报的样本数据,就可以推算出各乡镇农业、畜牧业的数据,汇总以后的数据与规模户全面统计的数据相加,就可以得到全县的农业、畜牧业数据。通过对样本实行超级汇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保证数据质量。从减轻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季度散户的推算数据不一定非得用各乡镇的推算数汇总而得,可以直接用所有样本数据汇总进行推算,但年报数据必须以汇总各乡镇推算数为准,以保证与乡镇数据的衔接。通过按户造册登记,建立统计台帐,增强了数据的可查性,有利于对数据的核查。通过确立辅助调查员搜集数据的方式,可以避免原来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而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增强了统计局对农业、畜牧业统计人员的管理力度。
9、抓基础建设,健全三级统计网络体系,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 。
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党政部门对经济信息的需求量,也给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在各行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行业部门的工作水平,统计部门作为经济信息加工的工厂,在这方面更要加强。没有计算机是很难保证统计信息的“快、精、准”。目前,乡镇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比较滞后,很难达到统计工作和统计信息的“快、精、准”的要求,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试想今后我们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就可以与我们的辅助调查员甚至样本户直接联系,及时了解到最基层的情况,把最新的农业信息发布给他们,为他们农业生产提供帮助,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秦高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