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搞好县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永顺县统计局张景光 邱毅 张小云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4-27

打印本页

0

    2003年我国实现GDP116694亿元,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3612亿元,比重为45.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104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3.56%。其中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中型企业占13%;小型企业占41%。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因此搞好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搞好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意见。

    一、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波动大。现行的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月度工业总产值是名录库中每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级汇总而成。因此,工业总产值与单位名录之间就存在着莫大关系。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只要企业生产正常,就应纳入统计范围;而对于非国有工业企业来言,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分界线是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大量国有小型企业纷纷改制,这些现象在县市一级尤为突出。企业改制后,变为非国有企业。企业改制后若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则企业仍然保留在名录中,若达不到500万元,则按统计制度规定应将其从规模以上名录库中剔出。另外,一些企业破产倒闭,也必须将其从名录库中删除。这就使得许多企业上年是规模以上企业,有工业总产值,而在本年因为销售收入没有达到500万元以上或因为破产倒闭而没有被列入月报范围,因此本年的工业报表中不能体现该企业今年和去年的工业产值。这就使得一些地区出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大大减少,而增幅却仍然大幅上升的

    “怪”现象,这样在计算工业发展速度时,增长速度存在人为的拔高现象。

    同时在县市一级,综合统计部门直接和企业、企业主管部门以及县市级领导打交道 ,关系比较复杂微妙。在工业产值产量报表方面,对企业而言:如果是国有企业,厂长经理为了名誉和政绩,可能会虚报产值,如果是私营企业,为了不进规模笼子,可能瞒报,进了笼子的企业,因为怕露富,怕多上税,怕各项社会慈善活动找上,也可能存在瞒报;对主管部门而言:他们一般听县里领导的,对统计部门是横加干预,对企业则发号施令,有的企业就是按年初分的任务数分月上报;对县级领导而言:一方面为了名誉和政绩,他们会暗示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做手脚,虚报产值产量;另一方面如果是替换了主要领导,他们会暗示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故意压低数据,为第二年提高政绩埋下伏笔。

    2、规模企业漏网多。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纷纷进行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或租赁企业,原先经过长期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工业统计网络被打破,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想方设法隐瞒收入,使得相当一部分年销售收入在500—1000万元的企业只向统计部门报其收入在500万元以下,有的法人代表还指使统计人员隐瞒收入,从而达到不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的目的,以摆脱统计报表制度的束缚。由于月报名录库中的单位基本上是在年初确定,此时正值县、市政府统计部门业务最繁忙的时候,各种年报和月报都交织在一起,而且统计部门人员紧张,往往一个人兼搞几个专业统计。于是专业统计人员的精力都集中在报表的逻辑审核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核实这些企业上报数据的真假,企业报多少就统计多少,致使一些企业成了漏网之鱼,没有进入名录库。与此同时,现行的统计报表体制是以条条管理为主,地、市统计局负责中央、省属和市属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县、市统计部门负责县及县以下工业企业统计工作,有主管部门的单位由主管部门负责,报表制度的布置、收集等均按条条执行。在城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辖区范围内,部分企业正好游离于市、县、区管辖范围之间,成为“三不管”企业(市、县、统计局不管,企业无主管部门),加上基本单位普查(清查)工作的不够到位,这些企业尽管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标准,如果企业不主动向统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这些企业就被漏掉。

    3、租赁企业报表报送难。近年来,一些自身发展不够景气的企业纷纷把厂房、设备承租给个体户、私营业主或外地企业承包租赁经营,由原来的一家企业衍生成几个新企业。尽管原有企业被保留下来,但原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只向承租者收取租金;而承租者虽有生产经营活动,但生产厂房和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不属于它。这样统计部门收集报表就增加了难度,如果要求原企业报,由于不了解承租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各类指标必须由承租者提供,遇到有顾虑不配合者,销售收入、利润及产值等指标很容易出现漏报瞒报现象;如果要求承租者报,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销售收入又达不到500万元,按理又不能列入月报范围,则有相当一部分工业总产值就要被遗漏。达到规模的新企业一般没设置统计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统计人员,譬如一家比较大的工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被分成几家,其中只有一家企业上规模,另外几家企业达不到规模。如果只统计上规模的企业,则其他几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就被埋没。如果要求原企业填报,但该企业报表很难收集,就会经常出现迟报现象;且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紧密,报表数据质量很难保证。

    4、敏感指标漏报多。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地区经济的生力军。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不够规范。企业仅设置了财务人员,收支没有规范健全的台帐。他们对工业总产值、产量等指标基本上均能如实填报,而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敏感指标瞒报、漏报现象就比较严重,在财务报表方面,除了少数企业领导是为了显示其优秀的管理能力,利润指标偏大外,大多数企业为了少纳税,利润指标一般普遍偏小,甚至常常是亏损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把利润作为负数处理。因此,这部分企业就出现了一种报表数据年年亏损,技术改造热火朝天,生产规模年年扩大的不和谐局面。这些问题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统计意识淡薄,对统计工作不重视。

    5、统计机构设置和统计人员安排不到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企业成为民营企业,统计机构的设置和统计人员的安排不到位,许多民营业主认为,我已经有了会计,统计可有可无,又不会给我带来利润,如果专门安排一个人搞统计,我就要多发一个人的工资,如果要兼职统计,就会分散精力,况且我的企业进入了规模以上笼子,就无形中增加了负担,而且一举一动都在统计局的监视之下,因此他们对企业的统计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甚至是特别反感。

    二、搞好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1、建立规范统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管理制度。为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退有序,必须对其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管理制度,对其中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要统一标准,统一时间,且年内一般不作变动,为使年快报和年报的统计口径相一致,可将名录库维护时间定为次年定报起始时即可。这样年报和快报的数据就能很好的衔接,不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增加一次维护,有利于加强对名录的动态管理。

    2、统一县市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的条件。现行制度规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的条件是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但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入,大量国有小型企业纷纷改制,一些自身发展不够景气的企业也纷纷把厂房、设备承租给个体户、私营业主或外地企业承包租赁经营,一下子就从规模以上企业变为规模以下企业,造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变动频繁,不便于实际操作和同上期相比较。把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的条件统一为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虽然在近期内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有所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统计 工作的数据质量。

    3、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设置统计机构或指定负责统计工作的部门,并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的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统计人员。二是要登记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原始记录可以采用纸介质或电子计算机磁介质进行登记,但必须凭证齐全、计量准确,记录真实、完整,填报及时。企业统计台帐的记载必须与统计原始记录数据一致。做到准确、及时、完整、清晰。三是要保管好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包括:统计台帐、调查表、综合表、图表、文字说明、统计报告、统计分析及计算机等磁介质储存的统计数据信息等。企业内部自制的原始记录必须明确填写要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号,格式规范,完整配套。

    4、实行台帐送审制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统计台帐和报表质量的经常监督,实行台帐送审制度,以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夯实统计信息的根基。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台帐中的数据是否从实际调查中取得。实行统计台帐送审制度:可以使县市专业人员可以经常面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台帐和报表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台帐和报表出现大的漏洞和时间上的断档,通过这一方法,抓住最基础的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漏报、虚报、瞒报等违法现象,对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质量,提高基层统计业务素质和规范化水平可以起到现场示范、潜移默化的作用。

    5、适当改变调查方法和报送时间。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是按月报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全面调查,基层企业负担大,特别是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哪些私营业主对统计工作本身不太感兴趣,甚至持反感态度,就是报表报上来,也不尽可信,反而影响总的统计数据质量。因此重点选择一定数量的生产比较正常的平时统计基础工作比较好报送报表比较及时的工业企业为样本企业,按月报送报表,其它企业则按季度报送,月度数根据样本企业的数据和上年数进行推算,季度数按实际上报数调整,以减少基层企业的负担。

    6、尽快出台租赁承包企业的统计管理办法。目前各地对租赁承包企业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地方规定由原企业统计,有的地方规定由承租者统计,这对地区与地区之间横向比较和考核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国家应该尽快从制度上规范租赁承包企业的统计工作,统一由承租者统计,便于统计部门统一口径,统一操作。

    7、实行区域统计和统计代理制。旧的统计管理体制下,各部门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开展统计工作,很容易遗漏“三不管”企业。特别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后,一些工业主管部门被撤消,工业统计力量被削弱,原来由主管局管理的企业现在也成了“三不管企业”。因此对城区实行区域统计,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按照地域原则将辖区内的规模企业由区域统计部门负责统计,既明确了责任,减少了互相扯皮推诿现象,又能够对辖区内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便于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民间统计在我国还是一条“短腿”,民间统计的范围也仅限于商业调查。我们可以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的企业实行统计代理制度,充分利用民间统计队伍精干、灵活机动、快速高效的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收取一定的统计代理费,民间统计机构定期派人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做好各种统计报表。这样不仅为企业减轻了负担,而且能够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使政府部门和企业达到“双赢”。

    8、全面启动“企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企业信息化,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企业基础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流程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要按照统计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企业统计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和上报以改造统计工作,全面实现统计设计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发布的高效化和网络化,最终实行统计直报制度。要实行统计直报制度:一是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胜任统计直报工作,二是要开发更简单更实用的应用软件,以便于基层操作。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标准化、结构化;要安全可用、成本低廉;要确保运行效率和坚持开放性。保证企业用户只要具备上网条件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即可实现网上直报。

    9、加强报表审核。企业上报的各种统计调查表,报出前须经企业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人员审核,经企业领导签字、并加盖企业印章后方能报出。企业必须建立统计报表的订正制度,报表报出后,如发现差错,应申请订正,订正后的统计调查表必须加盖制表人及单位公章。企业要健全内部各级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审核和评估检查制度,对数字质量的检查每年不得少于2次,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授表机关提出订正。一是在填表和审核时,应严格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企业有生产,就应有财务指标,有原材料消费,有工资总额,各表各指标之间应有关联关系。要严格审查核实,把差错消灭在基层。二是要特别注意工业增加值生产法与收入法的计算。根据前几年的情况,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比按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小。在生产法中,有些投入项目没有核算进去,中间投入核算偏小;在收入法中,有些企业少报利润、劳动报酬数据,致使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存在差距。因此,要重点关注构成收入法增加值的各项指标,从基层表抓起,防止漏报。要对生产法与收入法增加值的差距进行评估,采取措施完善计算方法,缩小两者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