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建设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10月中旬,我们针对农民增收有关问题,在全县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浅层次比较:农民增收慢在收入来源少,农民收益低,地域差异大
从收入构成看,种养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截止2004年三季度止,全县农村住户人均现金收入为1860.55元,其中人均一产业现金收入782.31元,占42%;工资性收入759.09元,占40.8%;
二、三产业现金收入117.61元,占6.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10.8%。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占据了农村住户人均现金收入的半壁江山,而在一产业现金收入中,种植业、养殖业分别占65.3%、25.5%,可以看出,目前,农民收入来源仍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得来,收入构成不合理。
——从农民收益看,纯农户收入仍在低水平徘徊。当前,农村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外出务工基本无法找到工作,只能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如遇到收成不好或家人生病等天灾人祸,就入不敷出,生活相当困难。
——从区域对比看,农户与农户、农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1990年以前,农民的收入差距不过百元,而现在的收入差距却达到了千元以上。去年,全县除10%左右的收入特低和特高户外,在90%的农户中,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高达4500多元。此外,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200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两者的收入比为2.39:1。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0元,农民现金收入1151元,两者的收入比接近了3:1,预计今年将达到3.4:1。
二、深层次分析:农民增收难在农业产业不强,产业效益不高,农民转移速度不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顺
调查表明,当前,制约我县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缺乏连贯性,影响了农民增收。近年来,临澧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家禽养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民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的思想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由于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加上调整结构时存在管种不管销的情况,最终是农民赔上土地和劳务,收获不如人意。
2、农业生产成本偏高造成了农民增产难增收。据调查测算,目前农民种1亩稻田需要种子20元、化肥80元、农药40元、农业税80元、灌溉费40元,合计成本260元,1亩稻谷400公斤,按2003年前51元/100斤计算,每亩收入408元,扣除成本得纯收入148元,如果加上请人插田、收割,收入则更少,甚至亏本。虽然从2003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多被以种子、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加大阻碍了农民增收。调查显示,在大量农民自发流向城镇的过程中,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却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据我们对部分返乡务工人员调查了解,外出务工当前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务工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自身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乏技术,只能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工资低甚至有的长期找不到工作。三是劳动保护条件差,部分农民工长期工作在噪声、粉尘等污染环境下,身体受到严重危害,但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4、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民增收。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耕地退化,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信贷存在不少困难,“门槛”高,经济条件差,越需要金融支持的农民往往越难得到贷款;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慢,特别是缺乏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农民怕生病,医不起病。
三、全方位谋划:农民增收重在倾斜政策,做优产业,减少农民,搞活市场,理顺机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当前,我县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增加农民收入要从优化农产品质量上着手。据对农产品调查,市场证明,这几年农产品既能卖出去又能卖个好价钱,关键是要解决品种和质量问题。因此,要调整农业结构,就必须大力推广;二是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三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打好“安全”牌;四是要大力推行“名牌”战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五是要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以此鼓励农民种植优质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2、增加农民收入要找准农民与市场对接的切入点。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社会化服务。调查发现,该县清水村由于联合成立了养殖运销协会,实行禽苗供应、饲料加工、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四统一,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增加了效益,这几年,该村年均出笼鸭都在200万羽以上,人平增收1000多元。
3、增加农民收入要拓宽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的渠道。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最快。今年上半年,该县劳务输出7.65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529.5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37元,增长7%。因此,抓农民增收一是多上项目,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更多的岗位;二是抓好岗前培训,提高农民务工技能;三是加强协调服务,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有组织开展农村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4、增加农民收入要切实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一是要严格落实国家的税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要加大农发展资金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农村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提高农素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四是要加强服务,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环境的维护上,政府要加大干预力度,对农业生产资料乱涨价,农资打假,要常抓不懈,对违法经营者要人生处罚,触犯刑律的决不能以“罚”代“法”。五是要加大农村社保投入。扩大农村社保覆盖面。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网络,防止农民因病返贫。
[临澧县统计局农调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