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工业经济运行步入快车道

来源: 时间: 2005-08-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一、近年来规模工业发展现状
 
    2001年-2004年,常德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发展机遇,积极实施国退民进战略,稳妥推进“两个置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1年-2003年,全市规模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4.7%、15.4%、19.9%,2004年提升到30%。规模工业户数由2001年的340家增加到401家(按法人单位统计),年均增加20家;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9.5万人增加到10.26万人;实现增加值由2001年的67.7亿元增加到132.7亿元,增长96%,增加值总量在省内位居长沙(250.03亿元)、岳阳(174.99亿元)之后的第三位;实现利税由2001年的41.5亿元增加到82.2亿元,接近翻一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20.7%提高到44.5%。
  
    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与全省水平接近或略高,与此相关联的同期GDP增幅均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支撑作用。
 
    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在去年高位运行的平台上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水平,累计完成增加值72.8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销售153.1亿元,产销率达99.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利税50亿元,同比增长12.6%。从所有制分组看,生产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及中央企业,同比分别增长33%、17.9%。从分行业情况看,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烟草、造纸、印刷、医药、化学纤维、铝业、专业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增速均在20%以上。大中型企业仍是工业增长的基础,增幅15.7%。
 
    但是,上半年工业发展增速同比下滑了11.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低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37.2%。
 
    从纵横向分析,目前全市规模工业生产运行存在以下三个不利趋势:
 
    一是分月增长情况与去年同期比较由平稳转为波动。
 
    去年上半年除2月份外,其余各月增速均在20%——30%之间,增长非常平稳。考虑今年1、2月份受春节长假因素影响不能直观生产运行状况,3月份增速达到28.3%,5月份仅增长1.6%,月度之间增长波动很大。
  
    二是增长速度与省内主要市州比较,下滑趋势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减缓到1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0.7亿元,同比增长20.4%,创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10.4%。从总体上看,利润增幅比销售增幅低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132.3%,企业效益明显走低。

    二、规模工业生产运行下滑的原因
 
    从前四年全市规模工业发展逐年攀升走高到今年上半年增幅回落至2002年水平,明显构成常德工业经济增长周期。本轮周期性下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原因。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均对全市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增速放慢。2003年底,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以严守土地、信贷闸门,强力纠偏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实施“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全国经济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全国性投资收缩、信贷增量减少,经济增幅回落。

    今年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已现端倪:全国GDP增长速度、规模工业增长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贷款余额增长速度同比放慢,全省和全市均呈相同趋势。
 
    二是煤、电、油、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制约工业提速。上半年,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5%,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则只上涨6.5%。受此影响,资源型企业和上游产业(如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等)普遍受益,利润大增,下游加工行业及电力工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市规模工业基本处在中下游产业链,剔除烟厂后来观察,在销售收入增长22.7%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反而下降3.1%,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到6月末,全市电力、纺织、电子等行业由盈转亏,化工、建材等行业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生产同比下降的企业达138家,下降面达到31.1%。
 
    三是纺织品出口贸易形势变化影响纺织业发展。纺织业是常德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57家,从业人员2.2万人。上半年受出口及国内市场影响,全行业仅实现增加值3.1亿元,同比仅增长7.6%,而去年同期则增长18.9%;实现销售11.1亿元,同比仅增长4.1%,其中出口下降8.8%。
 
    从中观层面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全市工业持续高速增长。
 
    一是以烟草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导致常德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受烟厂周期性发展所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烟厂通过技改、兼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成功地实现了规模扩张,成为全市第一个产值过100亿元的“航母”。2004年,实现增加值达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8.7%,全市规模工业新增的32.5亿元增加值有22.1亿元是由烟厂提供的,贡献率达68%。这几年常德卷烟厂的超常发展,客观上加剧了全市规模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上半年烟厂工业增加值增速20.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去年同期则为35.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7.7个百分点。由此影响全市GDP增长速度降低约1.5个百分点。
 
    二是区位劣势和资源的缺乏是全市工业目前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无疑将影响工业经济超常或跳跃式发展的实现。相对全省位于“一点一线”的城市和已经列入西部大开发的怀化、永州等市州,常德在区位上已不具备明显优势。区位的优劣已从全省招商引资现状中显现出来: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国内资金虽然增长,但增速由去年的88.9%下降到45.6%;实际利用外资3713万美元,同比下降21.9 %。大大低于全省增长17.1%的水平。“一点一线”城市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6.9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81%。其中:长沙(3.51亿美元)、郴州(1.07亿美元)和衡阳(9634万美元)三市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65.1%的份额,而常德仅占4.4%。
 
    从目前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呈现出明显的投资和资源拉动型。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最快的娄底,得益于涟钢投资达57亿元的200万吨薄板工程和投资达10亿元的冷钢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拉动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强劲增长32%以上。而位于最南端的郴州,依托其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以及承接珠江三角洲外资的内移,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也达到了22.7%。可见投资拉动型或资源性工业发展模式对不具备区位优势和矿业资源优势的地区而言,是很难实现超常规或跳跃式发展的。
 
    三是新上大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乏力。2002-2004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621家(含规下工业项目),累计投入基建技改资金102.4亿元,年均增长40.8%,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3.3%提高27.5个百分点。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1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34个;一批以烟厂联合工房、恒安纸业二期等为代表的技改项目和以创元铝业、新澧化工为代表的新上招商引资项目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活力。从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情况看,36个新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年内只有力元新材二期、10万千升重庆国人啤酒常德生产线、石门电厂二期一号机组等9个项目可竣工投产,项目竣工达产比例偏低,且单个项目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明显小于往年,对今年全市规模工业的拉力有限。从新进规模工业笼子的63家企业来看,没有亿元板块企业,5000万元板块企业只有桃源改性沥青厂、药圣堂湖南制药有限公司2家,其余均为自然成长的小型企业和新开工小型企业。上半年这63家企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仅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此外,工业产业链短,园区工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工业结构、布局及融资环境等问题,都对全市工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全市工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是改制企业没有做大做强,只实现了恢复性发展,没有实现扩张式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又正面临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大量工人下岗,迫于解决国有企业机制,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战略投资者,这些企业改制后经营机制活了,扼制住了亏损,恢复了生产,但由于在选择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实力较弱,企业在技术改造上投入较少,生产能力、产品结构及质量、管理水平、企业整体素质没有大的提高和改善,扩张能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到2004年,真正做大到亿元板块的改制企业仅有金帛化纤、云锦纺织、杰新纺织、中联三制公司等15家企业。改制企业经过几年的恢复性增长后,随着融资能力、扩张能力的弱化,大部分改制企业的效能逐渐释放完毕,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减弱。如滨湖印刷、信诚液压、湖大远程、常德水表、东信棉业等企业生产去年增幅较大,今年却呈现急剧下降态势。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拓展市场能力弱。由于受到资金和人才的制约,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新能力弱。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新产品产值7.9亿元,占现价产值的5.1%,其中常德卷烟厂占据了一半左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开发个数16个,与去年持平。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多年来没有大的改观,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必然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市场扩张能力弱,当遇到市场萎缩或政策因素影响时,这部分企业的产品销售就会受阻,生产出现下滑。
 
    另外,本土企业普遍不重视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大部分私企老板缺乏开拓意识和敢闯敢拼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对策及建议
 
    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谁实现了工业化,谁就跨入了现代化的门槛,可以说,没有常德的工业化,就谈不上常德的现代化。从全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发展基础来看,要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进一步支持常德卷烟厂实施强势扩张的同时,举全市之力加快本地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变工业经济的“一支独秀”为“百花齐放”、“百花争春”的新格局。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和思路:
 
    (一)树立三种理念,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氛围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世界物流规律来看,资源总是向一些热点地区集中,而这些“热点”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氛围。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但也得益于“高度重视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作为不具有区位优势的常德来说,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氛围,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树立“工业为重”的理念。工业兴、百业旺。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工业为重”的理念,要始终坚持把工业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工业发展来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长期坚持”的理念。抓工业发展不能“一阵风”,更不能“时冷时热”。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最短也用了三四十年时间,全市工业虽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要实现工业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抓工业经济发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长期坚持。三是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参与度。要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发展工业为中心,集中全社会的主要人力、物力、财力放手发展工业。
 
    (二)实现三个转变,筑牢常德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构筑常德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从一些发达地区来看,凡是工业发展快的地方,都是园区搞得好的地方。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抓好德山工业园的建设,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将德山工业园建成全市招商引资的“大本营”、工业企业的服务中心、资金技术的集散地。在德山工业园的建设上,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园区的整体功能外,还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转变。目前的德山开发区管委会从其机构设置来看,实际上是一级政府,除了开发区的管理服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因此,调整德山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使其成为一个服务于工业园的全职机构。二是工业园的管理模式要转变。要从重管理转变到重服务上来,要根据进园企业各个方面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为进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免除进园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要“放水养鱼”,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帮助、支持德山开发区做大、做强,让他们真正具有强大的开发能力和强烈的开发欲望。首要的是德山开发区的财税体制要转变。在财税分成的比例上,适当增加德山开发区的比例,以提高其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建立三大基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催化作用。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与工业经济的发展仍不相适应。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向,工业经济不发展,财政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有大的改善,突破财政瓶颈,必须放手发展工业,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重点建立以下三大基金。一是科技研发基金。目前,全市工业企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明显不足,仅占同期企业销售收入的0.2 %,致使企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在于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的高风险性。政府建立科技研发基金,可通过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发,分担企业的风险。二是人才奖励基金。建立该种基金,政府可通过特殊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补贴和奖励,特别要注重用好、用活原有改制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人才。三是贴息担保基金。建立该种基金,政府可对部分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予以贴息和提供担保。
 
    (四)实施三管齐下,建立立体的招商引进新格局。当前工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科技人才缺乏。前几年,抓招商引进往往注重资金的引进,忽视了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因此,建议建立立体的招商引进模式,资金、技术、人才三管齐下,对在引进技术和人才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比照资金引进的奖励办法予以重奖。
 
    (五)实行三大联合,全方位整合常德工业经济资源。一是实行外部联合。随着国内外新一轮的产业洗牌,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市委、政府要审时度势,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重点关注,帮他们寻找合适的“母体”。二是实行内部联合。走企业与企业间的联合,实行资源共享,以减少成本开支,提高企业效益。走企业与科研部门的联合,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是实行跨区域联合。我们常德处于湖南的西北端,既无区位优势,更无特色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外动力不强,要发展就要走跨区域联合之路,在全省14个市州中,常德、岳阳、益阳三市的工业增加值仅次于“长株潭”,因此要倡议省政府发展常德、岳阳、益阳“环洞庭湖经济带”,以整合三市的工业资源,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创造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多的财富。
 
    (六)强化三项举措,创造宽松的工业企业发展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为企业创造外部发展环境上,建议强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要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建立联系广泛、反映灵敏的调度机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重点解决企业生产急需的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二是要坚决杜绝“三乱”。除了对部分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外,还要对所有的执法部门进行清理,明确可以进入企业进行检查的单位,由政府法制部门组织上述单位进入企业进行联合执法,并监督案件的处理。三是要加大对本地产品的扶持力度。建议借鉴湖北的经验,在政府采购和公务消费中,优先本地产品,如烟酒、饮料、汽车等。
 

[常德市统计局 徐明华 叶征鹏 符志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