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安乡县经济生活中又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既是 “十五”计划总结、“十一五”规划起步,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年份,又是国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紧要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取得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平安和谐的良好成绩。“十五”的圆满结局,为“十一五”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 2005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一、运行态势
(一)经济总量:增速加快,结构缓变。今年安乡县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0%、8.0%、9.8%和10.5%,国民经济呈现加速发展之势,预计全年可完成生产总值43.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上年快0.4个百分点,实现了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69亿元,增长6.4%;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15亿元,增长12.0%;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74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比发展为42.9:23.3:33.8,一产业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3和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36.8%、25.3%和37.9%。
(二)农业生产:粮丰林茂,养殖提质。今年安乡县种植业 “一增一减”特征明显。一是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增加。在中稻面积和产量高速增长带动下,今年安乡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61.64万亩和27.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0%和17.3%。二是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有所减少。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0.04万亩、比上年减少3.2%,其中棉花面积25.35万亩、增加0.3%,棉花产量2.59万吨、减少4.3%;油料面积42.26万亩、减少4.4%,油料产量4.62万吨、减少20.2%。蔬菜复种面积9.91万亩、产量13.1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林业在“植”“伐”循环中不断壮大。当年植树造林4.14万亩,比上年增加1.78万亩,增长75.6%。全年采伐林木0.69万立米,比上年减少46.9%。目前全县杨树林面积已达到22.70万亩,增长14.3%。养殖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预计全年出栏肉猪38.86万头,比上年增长5.0%;肉牛0.60万头,增长10.1%;肉羊5.40万只、增长1.9%;家禽出笼770.30万羽,增长2.6%;水产品产量6.67万吨,增长13.1%。据测算,今年安乡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养殖业完成14.55亿元、增长8.2%,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今年安乡县农民人均养殖业现金收入762元,占农民全年现金收入的17.6%,比去年提高5.9个百分点。
(三)工业发展:稳步增长,产销衔接。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及原材料和一系列上线产品供应紧缺、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县域工业难中求进,生产潜能逐步发挥,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29亿元、增长12.5%,剔除棉花加工因素影响,同口径比较增长33.4%;完成增加值3.49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0.5亿元,超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0.18亿元。今年安乡县规模工业发展体现出了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进入规模工业笼子的企业增多。在去年33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基础上,年内净增加4家,完成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目前安乡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37家。二是产销衔接好。预计全年规模工业可完成销售产值12.22亿元,产销率达到99.4%,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股份制企业贡献大。预计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26亿元,同比增长54.0%,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154.1%。
(四)社会投资:持续增长,城镇主导。今年以来,虽然国家在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过热行业的投资明显受到限制,但安乡县固定资产投资在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农村卫生设施改善等政策因素带动下,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其中城镇以上投资4.37亿元、增长20.0%,农村投资4.03亿元、增长11.9%。投资的持续增长,既带动了产业升级,更激活了建筑业市场,预计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5亿元,同比增长23.5%,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8.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五)消费市场:活跃繁荣,亮点纷呈。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家规模化经营、高档次服务、新方式营销等因素促进下,全县消费市场更加活跃繁荣,商贸、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亮点频现。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1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比去年高2.2个百分点。其中县级消费7.59亿元,增长15.4%;餐饮业消费2.21亿元,增长26.0%。
(六)招商引资:整体联动,成效明显。据招商部门统计,全年共引进内资4.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1117万美元、增长0.4%,超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17万美元。今年以来,安乡县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清晰,方法理性,成效明显,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城市经营提升档次。主要体现在 “三大市场”(嘉德商贸城、装饰建材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个小区”(金安花园、紫珑花园、京嘉•碧水云天)、“一街”“一城”(香港步行街、安乡现代城)等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现代城市品味越来越浓。二是一批优势项目成功嫁接,强者愈强。主要体现在美国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华安制药”和“津津制药”的收购、重庆涪陵金帝集团对“裕安亚麻”的收购、金大地化工与湖北楚源集团的液氨生产合作、凯斯机械的硬质合金刀具和阀体生产项目升级等,这一批强强项目的联合,将有效提升安乡县工业发展能力,更有助于打响安乡品牌战略。三是部分闲置资产得以盘活。主要体现在湘潭益九纺织有限公司对二纺的收购、广东顺景毛纺厂对南桥粮库的租用、鑫缘彩印在焦圻预制厂的新建、重庆三峡燃气集团公司对管道燃气的续建等项目,闲置资产的盘活启动,有助于全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四是农产品本地消化能力有效加强。主要体现在安障乡引进的云锦棉业项目、官当镇引进的冬瓜湘莲加工项目、安丰乡引进的蔬菜加工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大大提高全县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加工转化增值能力。
(七)财政收支:平衡困难,调度受阻。预计今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0018万元,与上年比较绝对额虽然减少,但剔除免征的农业税2073万元后,同口径比较仍增长19.8%。预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8370万元,比上年增长5.9 %。县本级财政收支存在一定缺口,平衡困难,以致一定程度上造成调度受阻。
(八)金融存贷:增长有力,运行正常。截止11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0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7.70亿元、增长5.7%。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4.36亿元、增长52.4%,其中农村信用社3.30亿元、增长87.4%;金融机构累计收回贷款2.69亿元、增长71.6 %,其中农村信用社1.86亿元、增长1.8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32亿元、增长2.6%。
(九)八件实事:上下努力,完成圆满。今年全县涉及省8件实事和市10件实事考核的共有23项指标,目前所有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接受了省、市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评估结果表明,安乡县省8件实事和市10件实事落实完好,23项指标中有16项指标超额完成,其中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饮水困难人员解决、农村计生奖励扶助基金发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指标完成更为突出。
二、主要特点
(一)经济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农业增长结构实现从“种”到“养”演进。近年来,虽然安乡县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时起时伏,但由
于养殖业的丰产丰收,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得以维持6.0%以上的较高增幅,养殖业已成为安乡县实现农业增长的稳定剂和推动器。二是食品加工业跃升为全县第二大工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食品加工的已有6家,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占整个规模工业的比重已达到21.6%,仅次于造纸及纸制品业。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作用正在显现。今年安乡县又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目前全县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4家。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全社会工业中的规模日益扩张,“洞庭草鹅”、“来得富”、“王饺儿”等品牌食品名彻三湘、饮誉海外。四是生产领域的投资有较大幅度增加。在城镇以上投资中,预计今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亿元、增长76.1%;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55.6%,比去年提高17.7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一是居民收入有效增长。预计今年安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150元,比上年增加262元,增长9.1%,超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66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的较大幅度提高,拉动了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增加,预计今年可达到12300元,增长10.0%。二是企业效益明显转优。预计全县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0.26亿元,增长30.0%;亏损企业累计亏损101万元,同比减少80.9%。三是物价指数增幅较小。元-11月,安乡县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仅为100.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也只有101.2%。在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几大类商品中,也只有燃料、水产品、鲜菜上涨较大,物价指数分别达到111.6%、108.5%和104.8%,其他物价指数虽然有涨有跌,但涨跌幅度不大,均保持在居民心理承受范围内,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三)社会保障有新突破。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卓有成效。今年乡镇事业站所人员进保1483人,参保率100%,征收养老保险金1290万元,征缴率90.0%;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82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0%;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45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5.2%;医疗保险新增参保72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363.0%。二是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关爱。全县确定城镇低保对象8274户、13208人,按标准发放低保资金911万元,增长10.2%。农村五保4200多人,中央转移支付的每人600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对特困人口实行重大疾病救助的费用46万元。三是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36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25.3%;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2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0.1%,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63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6.2%;新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34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3.9%。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工业相关性低,产业链不强,科技含量不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都经历了一个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结构演进过程,我国也正在如此发展,但仍然处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层次。受区位因素影响,当全国进入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时,安乡县与中部地区的大部分县一样,仍然保持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安乡县产业结构仍然保持着“一、三、二”的产业层次,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工业相关性低,龙头舞不起,产业链带不动。安乡县的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产稻不产米”、“产棉不产布”、“产籽不产油”、“产蚌不产珠”的产业格局,农产品资源外流严重,加工增值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足。在面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农业转型压力依然巨大。
(二)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今年安乡县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好、市场助、人努力、天帮忙”,但农民增收将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遏制了农民收入增加,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国家为限制农资价格上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农资价格上涨幅度依然较大,农民的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党给农民的政策实惠被生产资料涨价冲减,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水平。二是减负增收空间大大缩小。免征农业税和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减负增收空间已大大缩小,在生产补贴不扩面、共同生产费用不减少的情况下,明年农民靠政策增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三是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利益机制尚不健全。从今年安乡县榨菜的减产减收可以看出,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趋同性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存在认知障碍,由于利益分享机制不尽合理,农业技术服务还存在着主动和被动的矛盾。
(三)工商企业整体势力不强,财政收入增长困难。安乡县目前有规模以上企业37家、仅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平均产值3470万元,而全市平均为7000万元;安乡县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10家,平均营业收入3780万元,而全市水平为5140万元。相对而言,安乡县税收载体脆弱,财政收入增长困难。
(四)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合力受到遏制。近年来,安乡县维稳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的成绩在全县、乃至全市有目共睹。但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因企业改制、机构改革、乡村债务、复退军人安置和待遇落实、以及天灾人祸造成的上访事件不断增多,加之乡镇因面临机构改革,机关人员人心不稳,使之乡村干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发展合力形成难度加大。
第二部分 2006年经济发展目标和决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目标
2006年是安乡县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安乡县经济在“十五”期间经历了一个平稳快速的发展过程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已得到重新调整和定位,“十一五”期间安乡县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已经储备,外部环境已经形成,安乡县经济增长将处于上升阶段。因此,我们建议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目标如下:
——全县生产总值50.01亿元,增长11.0%。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4亿元,增长6.3%。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1.25亿元,增长16.4%。
其中:规模以上14.50亿元,增长18.0%。
全社会工业增加值9.48亿元,增长16.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20万元,增长1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8亿元,增长20.0%。
——招商引进内资6.00亿元,增长26.3%。
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1500万美元,增长34.3%。
——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增长7.9%。
一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尽管国家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行业的过快增长势头。但受行业分布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对安乡县波及甚微,而且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总体趋势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国家宏观政策将更加有利于农业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目前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家必将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和民族工业,这些对安乡县经济发展大为有益。因此,2006年安乡县域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县GDP将超越50亿元、人均GDP也将历史性地突破1000美元大关。
二从增长动力要素分析。2005年安乡县一、二、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6.8%、25.3%和37.9%,按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预计2006年第一产业在保持原有总量的基础上实现小幅增长;随着中洲林业、涪陵金帝、益九纺织、顺景毛纺、鑫缘彩印等一批新建项目的相继投产,第二产业贡献率有望提高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由于几大市场的启动有望提高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演变为41.1:24.4:34.5。
三从需求拉力构成分析。一是投资需求拉力继续加大。由于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强、成果大,为200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留了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在夹夹大桥、中洲林业和安乡现代城等几个大项目的投入支撑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10亿元、增长速度达到20.0%,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二是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将进一步推动城乡消费市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逐步改善,安乡县以住房消费为龙头的消费品升级换代正稳步增长,明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15亿元、增长保持13.0%以上。
二、决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明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计划和规划的明显区别是前者具有指令性和战术性、后者具有市场性和战略性,发展计划基本上是站在今天看明天,而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立足未来谋划当前。县域经济要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思路要非常清晰,要有新意,要有地方特色,既要着眼于本地资源优势,更要跳出安乡发展安乡经济,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思路,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定位安乡县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四种成功模式。一是以特区政策、丰富的侨商资源和与港澳毗邻的区位优势为基础的广东模式;二是以乡镇企业、工业园区为基础,包含一些特殊政策、特别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江苏模式;三是以市场导向、发展民营企业为基础的浙江模式;四是政府扶持为主导的西部大开发模式。安乡县经济若寄希望于国家出台特殊政策,或是像开发西部那样中央直接加大投入来促进发展,其现实可能性极小,而且安乡县也不具备其必须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各地都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优势将安乡变为投资洼地。相比之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方为安乡县首选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必须将安乡县的“十一五”规划积极容入常德市的发展定位中,在全市建设湖南省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粤港澳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长常张经济走廊、湘西北休闲会展中心的过程中,努力寻找产业发展支点,确保安乡县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在环洞庭湖经济带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突出抓好“效益农业”,力求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一是要在生产中树品牌,流通中提品质。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规模发展,农业的生产成果在绝对量上早已突破温饱所需。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已有非常大的提升,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已成为普通百姓追求和享受的目标。但优质农产品并不如优质工业品那样易于被识别和评估,因此必须从生产加工入手,确保优质农产品和加工产品流通渠道畅通,建设一批重信用的农业产业化加工和物流企业,在生产中树品牌,在流通中提品质。使农业从品牌和品质中增加产出,使农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