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地市的比较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6-09-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十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和强大的后劲。

    一、常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1、整体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拓宽。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全市有个体经营户17.35万户,私营企业3249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49家。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6.93亿元,同比增长12.5%,比全部经济增速快0.7个百分点,比重达到50.0%。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常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19个点。

2005年常德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统计表

 

增加值(万元)

比上年增长(%

非公有制占全部比重(%

全部

非公有制

全部

非公有制

 总 计

6341680

3169326

11.8

12.5

50.0

第一产业

1670150

612627

5.8

4.3

36.7

第二产业

2547803

1303942

16.5

8.7

50.38

 工 业

2197703

1058672

15.7

/

48.17

规模以上

1633297

500995

19.1

24.2

30.7

规模以下

564406

557677

6.5

/

98.8

 建筑业

350100

245270

21.6

23.4

70.06

第三产业

2123727

1252757

10.2

17.3

58.99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333059

242460

12.2

18.4

72.80

批发和零售业

393543

263911

11.4

20.2

67.06

住宿和餐饮业

171243

128432

11.4

19.3

75.00

 金融业

53340

5182

7.8

11.2

9.72

房地产业

207275

193467

5.2

7.9

93.34

其他服务业    

965267

419305

11.1

17.1

43.44


 
    从表中可以看出,常德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第一产业由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性质为集体所有,农、林业绝大部分划归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没有超过一半,其他两个产业都超过了50%,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达到58.99%。

    2、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日渐突出。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缴纳国地两税14.98亿元,占全市国地两税收入的15.4%,虽然比重不高,但增速较快,达41.1%,比全部经济缴纳税收增幅高出21个百分点,对财政的贡献率达26.7%。非公经济的产业活动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休闲旅游、住宿餐饮、酒店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是解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05年常德市非公有制经济解决劳动就业人口143.59万人,占全部劳动就业人口的47%,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突出贡献。

    3、投资需求旺盛,促进了投资结构多元化的形成。2005年常德市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外资1.25亿元,占利用外资总量的78%。实际完成投资额90.11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1.5%。在全部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非公有制企业投入的资本占58.79%。随着民间资本投资的日趋活跃,投资结构得到改善,从过去主要靠政府和银行投资求发展的格局逐步改变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资结构,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分散了投资风险。使民间资本投资成为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常德市非公有制经济综合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实际

人均非公有制(元)

比上年增长(%

非公有制占全部比重(%

 

 

全部

非公有制

全部

非公有制

 

增加值

亿元

634.17

316.93

5902.3

11.8

12.5

50.0

 

实际完成投资额

万元

1465632

901082

--

21.4

22.0

61.5

 

利用外资

万元

15942

12517

--

-7.5

-26.6

78.5

 

实交税金

万元

970534

149843

--

20.2

41.1

15.4

 

从业人员数

万人

305.47

143.59

--

0.9

7.2

47.0

 

    4、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至2005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8.99%。交通运输业方面全市除欣运集团外,交通运输企业破产改制已全部完成,所有制形式全部为非公有制。2005年公路运输业完成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580690万人公里、452576万吨公里,水路运输业完成货物周转量25010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部为非公有制企业所为。其他行业随着国退民进步伐的加快,公有制经济也基本上退出了竞争,大部分产权属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三产业企业,也多数承包给私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二、常德非公有制经济与主要地市比较

    常德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还需要继续巩固,站在全省的角度,与主要地市比较,常德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差距。

    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尤其是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常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部经济比重刚好达到50%,排全省第九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不但总量少,比重更低,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8.2%,未能超过一半,比起其他地市来说,有较大差距,105.9亿元的总量也处在相当低的水平。从这一点来看,常德还应该下大力抓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制定鼓励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壮大。

    2、非公有制单位实交税金总量不多,比重偏低。2005年常德非公有制单位实交税金15.0亿元,总量与主要地市相比,仅比岳阳、衡阳高,还不到长沙的1/6,仅为株洲的57.5%。比重只有15.4%,在所有地市当中是最低的,这其中固然有烟厂缴纳税金较多的原因,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常德非公有制经济还大有可为。

常德非公有制经济综合情况与一点一线地市比较表

 

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实际完成投资

实交税金

从业人员

总量

(亿元)

比重

(%)

总量

(亿元)

比重

(%)

总量  

(亿元)

比重

(%)

总量

(亿元)

比重

(%)

总量

(万人)

比重

(%)

全省

3271.2

50.2

/

/

1329.5

56.1

246.1

41.7

1757.1

46.2

常德

316.9

50.0

105.9

48.2

90.1

61.5

15.0

15.4

143.6

47.0

长沙

851.2

56.0

302.6

64.5

543.9

61.7

100.3

47.7

156.3

43.5

株洲

288.6

55.1

144.5

63.8

96.3

59.9

26.1

59.9

102.5

48.1

湘潭

172.1

46.9

/

/

70.11

40.3

16.0

50.2

73.4

43.0

岳阳

292.2

46.0

126.6

48.2

101.8

52.6

12.1

46.8

106.5

41.0

衡阳

332.5

56.3

141.8

70.9

94.0

63.1

9.3

43.0

185.9

48.3

郴州

273.8

57.3

159.5

76.9

103.2

53.8

18.2

48.1

118.7

43.3


    三、常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政策环境存在不平等。非公经济虽然法律上已确立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但实际中,非公经济无论是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是资源获得方面,或是经营拓展方面,都存在着某些规制、标准上的限制和歧视。不能与公有企业同等对待。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面临困难和市场障碍时,政府部门缺少主动服务意识,引导、帮助和支持尚显不足,一些给予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很难真正兑现,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中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同时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人才市场、投资担保等服务体系仍不很健全。

    2、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带着“私” 字头衔,再加上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所以融资十分困难。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仅3287家,占12.4%,近九成的企业维持在几十万甚至几万的水平,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仅347家,占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户数的1.3%。由于带着“私” 字,人们对其诚信度及实力、发展前景都抱怀疑态度。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很难得到社会资金的帮助和支持。再者,国有金融机构在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时还是存在区别对待的政策,认为给公有制企业贷款,即使出现坏账也是“肉烂在锅里”,没太大的责任,而给非公有制企业贷款则慎之又慎,尽量避免追究责任。为此,缺乏足够的融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难以达到应有的速度。

    3、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从总体上讲,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 企业经营决策水平低,盲目发展,急功近利,在宏观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陷于困境,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据桃源县统计局调查资料,2003—2005年三年中该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级以上职称占职称总数的86.2%、88.5%、88.0%,而副高以上职称则分别仅占13.8%、11.5%、12.0%,三年来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不增反减。

    四、常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几点思考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新的形势下,要好好把握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1、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说是要按照与其他性质的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和政策环境,具体来讲,就是:(1)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原则上,凡是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制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都应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2)改革审批限制,使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与其他企业一样的政府行政服务。结合当前深入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改善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3)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要切实采取措施,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2、加强财政金融支持。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加快设立政府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 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三是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

    3、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要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县两级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4、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提高自身素质。针对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 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好其自身问题,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1)非公有制企业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小企业发展的组织制度。(2)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增强其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及社会责任感,强化其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业务技能,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才队伍建设,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和政府奖励方面,与公有制企业实行等同政策。

    5、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争创名牌产品,鼓励其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

 

 

[常德市统计局 曾晓峰 庞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