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桃源县农村信用社存款负增长

来源: 时间: 2006-12-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桃源县农村金融势力不断壮大。9月末,桃源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0865万元,比年初增长50560万元,增幅11.75%。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桃源县农村信用社存款首度出现负增长态势,各项存款由年初的157581万元,下降到9月末的151263万元,下降6318万元,降幅达4.01%。为此,我们深入农村信用联社进行了专题解读。

    一、存款负增长原因分析

    1、农村信用代办站撤销带来服务“盲区”。2005年年末桃源县信用联社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撤销辖内所有信用代办站,服务网点急剧收缩,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盲区”,给农民办理存、取款和小额贷款业务带来不便;同时,部分原信用站代办员被迅速聘为邮政储蓄协储员,造成银行存款“搬家”,外流到邮政储蓄,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9月末,全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4395万元,比年初增长14963万元,增幅达30.27%,与农村信用社形成巨大反差;另外,撤销农村信用代办站后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对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宗旨产生了质疑。特别是一些解聘代办员对信用社不满做出不利于信用社的宣传,给信用社组织资金带来一定的难度。

    2、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形成冲击。民间借贷不仅分流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还给信用社组织存款带来冲击。据调查,民间借贷的主要方式有二:一是企业集资。主要是用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扩大规模再生产或新项目建设等;二是个人借贷。其资金用途极为广泛,如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建房、小孩上学等以及用于农业生产上的购买农药、化肥、种籽、机械化工具等。民间借贷的主流是做生意、办企业,其占比达到80%以上。据测算,民间借贷资金大约在2.3亿元左右,一般民间借贷额在2000元—50000元之间,在私营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5万—20万元的大额借贷行为也时有出现。

    3、金融服务缺位造成存款流失。一是在贷款发放上,农村信用社“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作法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农业贷款普遍实行年度核算考核,各项指标均以年末数字为基准数据,贷款回收时间定得太死,许多农民被迫提前卖粮还贷,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对农业经济的再投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二是在服务手段上,首先,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从事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较少;其次,信用卡、电子货币等业务刚刚起步,人们对该项新业务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第三,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提供技改信贷和贸易结算等专业化服务,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培训、改造、提升,但效果仍不够理想,还无法适应和满足现阶段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

    4、管理机制落后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体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自开办以来从体制上就没有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合作”之名,而无“合作”之实。近几年体制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没能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漏洞多,执行不严格,存在有吃“大锅饭”现象。二是产权关系不明晰。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仍遵从“民选”屈从于行政任命的方式,模糊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界线,入股社员实际上没有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三是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各种内控制度大部分沿用原农行时期的制度规定,没有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身经营需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信用社经营的目标不明确,管理机制不灵活,不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信用社内部考核力度不够,有部分信用社员工存在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没有主动走出去通过各种关系搞好存款攻关工作,导致一部分黄金客户被其它商业银行抢过去。

    二、存款下降的负面影响

    存款的下滑,牵制了传统资金运营业务的发展。9月末,桃源信用联社各项贷款累放、累收同比分别下降34914万元、32161万元,降幅分别达75%、57%。按9月末该社存贷比70%计算,下降额度直接导致资金投放减少4300万元,生息能力与股东权益同受影响;在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敏感时期,改革成效遭受质疑:一是降低农村信用社社会公信力,二是引起股东对信用社应急能力的怀疑,三是信息披露遭遇尴尬,四是涣散军心斗志,五是央行票据兑付遇到梗阻。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组织资金困难的现状,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重新调整战略目标,找准行业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为重心的基层农村信用社,必须摒弃“人多好办事”的大锅饭思想,突破机构拆并带来的不利局面,顺势而为,努力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 重新调整战略目标,找准行业市场定位,及时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代理、保险、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吸引储源。一是做好网点储蓄工作。要加强对营业柜台存款工作的任务分配及考核管理工作,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坚决杜绝“吃大锅饭”,搞平均分配,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资金组织工作。二是做好公关工作,积极拓展新储源。依靠全省综合业务系统大联网、通存通兑的优势,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深入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搞好攻关工作,发展黄金客户,努力增加各类能够有效增加存款份额的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和零存整取、教育储蓄等存款业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存款增长点。

    2、正确引导民间融资,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民间融资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对待农村民间借贷行为,逐步将民间借贷引入到合法的轨道上来。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融资构筑一个合法活动平台,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开放民间资金进入的领域,拓展民间投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堵住民间借贷的非法活动,打击高利贷行为,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3、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分流效应日渐明显,国家应尽快出台邮政储蓄储蓄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邮政储蓄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以适当的形式返回农村金融市场,促进资金回流农村;在重点乡镇,实施“强强联手”,应针对性地恢复部分商业银行网点,将商业银行资金实力、服务手段优势与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优势相结合,主动参与一些投资大、周期长的农业基础建设贷款,以分担风险;积极探索打破“冬不贷”信贷常规模式的新思路,适应农民年初投资特点适时提供短、平、快的信贷服务,维持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心。

    4、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农村信用社新的产权制度实施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合理设置各类股权结构,切实提高治理效率。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尽快制定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指引及评价体系,提出明确的监管目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同时,抓住制度变革的有利时机,制定激励有效、约束严格、鼓励创新、奖惩严明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农村信用社逐步转换经营机制,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桃源县统计局 颜忠明 王志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