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时间: 2007-06-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精神文明创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正视和解决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就加强和改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的分析和建议。

    一、当前临澧县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滑坡。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相当多的农民一是政治上表现出淡漠的态度,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普遍认为“国家大事”是“肉食者的事”,自己“只要有活干,有钱拿,有饭吃就行”,轻视政治荣誉和精神奖励,着重物质利益和金钱奖励,有的农民面对奖状的证书就直言不讳地说:“这些东西能值几个钱?”缺乏政治进取心,与上个世纪50—60年代相比,现在要求入团入党的农民越来越少,一些农民自己既不愿当先进,也不想先进。二是表现为理念信仰,许多农民不再象上个世纪的农民一样热衷于给自己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对理念信仰带来短期的、物质的、利己的特征,如希望“赚更多的钱”、“活动安逸”、“家庭幸福”,认为“共产主义”好是好,但“自己看不到,也做不到”的农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三是价值观念错位。一方面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讲实惠的多,讲名声的少;讲利益的多,讲务实的少;讲索取的多,讲百鸟朝凤的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认为这个世界上能捞到钱就有本事,有能耐赚大钱,当大款才活得有价值。四是世界观混淆,部分农民好坏不分,是非不分,参与赌博、迷信、盗窃、卖淫、嫖娼活动。对坏人坏事熟视无睹,只要不祸害自己就行,有的甚至有难不是找政府、找组织,而是找地痞流氓为他了难。

    2、封建残余死灰复燃。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建祠堂、修族谱、修祖坟、修寺庙,农民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求神拜佛,算命问卦;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势力在农村悄然兴起,宗教势力开始抬头,有的甚至介入农村的民主选举,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日甚,使刚刚走上小康的家庭重新返贫。

    3、文化阵地名存实亡,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这些年来,由于农村经济法制的改革,集体经济实力弱化,致使农村文化阵地无力维修、建设,电影院、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不是破旧不堪,就是被变卖转让,在调查中了解到60%的行政村没有文化阵地。有线广播本是“村干部的腿、支部书记的嘴”,广大农民的“顺风耳”,但由于长期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加上经费有限,扩音机的功能萎缩,线路成了“竹节通”。全县10万户农户中,只有约5200户看上有线电视,占全县农民的5%左右。而大部分农民只能通过开路收看到3—5套电视节目,且收看质量差,信号很不稳定,广大农民难以及时准确地收看到国内外重大新闻,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

    4、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方法和手段落后,群众参与面不广。长期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很多方法,也深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创建工作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变化和实惠,农民群众的参与性不高,农民喜欢喜闻乐见,易学易行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只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不能给农民生活带来变化,农民就很难有参与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有些活动贴近群众和实际,受到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欢迎,但活动开展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只是“杯水车薪”,不能带来事业的大发展。如“五下乡”活动,虽然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类似活动次数少,时间短,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农村文化人才匮乏,农村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广大农民有迫切需求,也有能力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但是这种意识,这种需求由于农村文化人才的匮乏,农村文化产品的严重不足,而得不到系统的正确的引导,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始出现断层。在农村文化人才方面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专干,改专业为兼职,造成闲时难得有时间,忙时无人管的局面。在农村文化产品方面,村里基本上没有图书室、棋牌室、活动室,即使有也没有真正对农民开放,造成“农民农闲无去处”的现象。

    二、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目前在基层的广大干部队伍中,的确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根据农村现状,狠抓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固然为重中之重,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到了迫切需要下大力来抓的时候了。之所以有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还存在轻视思想,是因为他们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还不是很了解。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行政干预力度;二是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通过图片、图像、文字等多种直观形式,让更多基层干部有深刻的了解。

    2、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从临澧县目前的情况来分析,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村民素质明显偏高,乡风村风明显文明,比如新安龙凤村、九里同心村等。

    3、创新方法,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村文化市场

    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前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要真正让每个村都有比较理想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是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相当长的时间的,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建议在经营农村文化市场这方面,创新方法,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找农资商家进行广告代理、发布等形式盘活村及广播事业。

    4、贴近基层,激发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加大农村文化产品的投放力度必须贴近基层,尊重农民意识,把农民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村有像样的图书室、活动室,但都是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当初建设时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的,为什么农民不愿意来,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征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镇基层干部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的现象,在当前农村大量纷繁的行政事务、经济发展、矛盾调解等任务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无法解决农村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绝大部分乡镇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不仅使原有文化阵地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甚至出现文化走失、阵地被荒弃的现象。
 
 
[临澧县统计局农调队 李本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