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九年高速增长探究

来源: 时间: 2007-09-1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1998年以来,常德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连续9年保持高位增长,综合效益指数连续多年排在全省第一位,且增长速度逐年提高。探究近年来常德市规模企业利润超长期高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中微观基础的深刻变化,构建企业利润内在稳定增长和提高投资效率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这对于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谐常德,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1998年以来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特点
  
    1998—2006年,规模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长达9年的高速增长,并显示出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1、增长幅度高。
  
    从历史上几次利润增长快的时期看,1979-1981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9.2%,此后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直到1984年才恢复增长;1984—1987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19.2%,此后又出现下降,1990年达到最低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处在波动期,直到1998年才宣告波动结束;而从1998年起,规模工业利润的超长增长期正式启动,9年间,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68.5%,年均增幅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
  
    2、增长时间长。
   
    1998-2006年,企业利润增幅有7年超过40%,只有2年低于40%,增速最低的一年也达到34.5%,其中2004—2006年连续3年增幅在42.0%以上,利润增长越来越稳定地保持在较快的区间内。而此前1978-1998年的几个利润高增长区间中,增幅高于40%的只有1980年,增幅在10-20%之间的3年,增幅在20-30%之间的有1年,其他年份增幅都低于10%。并且利润增幅波动范围也较大,利润增长基础较为脆弱,稳定性较差,持续时间也不长。
  
    3、增长质量好。

    利润增长质量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润增速超过产值增速。1998-2006年,企业利润增幅连续九年超过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按现价计算)。而1978-1998年的几个利润持续增长区间的年份中,仅有不多的几年超过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这说明企业利润自主增长的内在驱动力逐步增强,增长方式逐步由速度型转向为速度效益型。

    二是规模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加速上升。自1979年到现在,工业经济经历了一轮时间跨度最长的较为完整的升降周期,1987年是周期性峰顶,1997年是周期性谷底,而始于1998年的经济上升期仍在延续中。由于企业盈利水平对经济周期变化高度敏感,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率指标也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1998年以后,随着工业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规模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持续上升形态。1998—2006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由-0.3%上升到12.9%,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尤其是2001年以来,规模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稳步提高,不断刷新纪录,达到新的高点。

    二、利润增长带来财富积聚,财富积聚助推投资高增长
  
    1、9年间企业利润加速增长,财富效应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工业企业利润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7年的增长期,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0.5亿元上升到1.9亿元;第二个阶段是1987-1997年波动期,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59亿元下降到亏损1.2亿元,其中最低的是1997年的-1.2亿元。可见,在改革开放头20年中,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企业利润增加不多,呈低水平周期性升降的徘徊局面,是高增长低效益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98-2006年的高速增长期,利润总额由0.6亿元上升到38.1亿元,其中最低的是1998年的0.6亿元,最高的是2006年的38.1亿元。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利润持续大幅增长,利润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利润不断上台阶,结束了改革开放以来低水平周期性升降的徘徊局面,进入加速上升期,并且这一阶段仍在延续。2007年上半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55.9%,几乎是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去年一年的利润。
  
    1998—2006年来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凸现财富积聚效应,9年间,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9.5亿元,而1979-1987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0.1亿元,1988—1997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为7.9亿元,改革开放头20年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仅为18.0亿元,后十年是前二十年的6.6倍。近十年来企业利润的加速积累使得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的速度明显加快,工业企业自身积累已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并成为推动近年来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总投资中自筹资金比重上升的驱动力来自工业。

    1990年至2005年,自筹资金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呈显著上升态势。1990年全民单位投资中自筹资金占总金额的22.1%,2005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占总金额的60.3%,十五年间提高了38.2个百分点,而2000—2005年的最近五年就提高了27.8个百分点,自筹资金比重上升有所加快。在社会总投资中,工业投资的自筹比重上升态势更为显著。1990年至2005年工业投资中自筹资金占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为18.4%和65.3%,十五年间提高46.9个百分点。1990年工业投资中的自筹资金比重低于全民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自筹资金比重3.7个百分点,但到2005年这一比重却超出5个百分点。进一步比较工业和非工业投资中自筹资金比重变化可以发现,近五年工业投资以外的社会总投资中的自筹资金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可见,2000年以来,社会总投资中的自筹资金比重上升的驱动力来自于工业投资。
  
    3、净利润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强劲驱动力。
  
    经过近十年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企业积累的净利润越来越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强劲驱动力。据测算,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1995年增长了3.2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了约5倍,而同期规模工业企业净利润由1995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增加了20.4亿元,表明净利润大幅增长并转化为投资资金来源,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强劲驱动力。
  
    三、三大因素推动规模企业利润的超长期增长
  
    1、国有企业改革的累积效应。
  
    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近十年来规模工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由1998年的347家下降到2006年的63家,减少81.2%,企业户数所占比例从66.1%下降到11.8%,国有企业利润却从-0.9亿元增加到24.5亿元。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由1998年的-2.8%快速提高到2006年的14.6%。
  
    2、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提高的推动作用日趋显著。1998年规模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万元/人(当年价),2006年为18.5万元/人(当年价),而1998—2006年企业人均工资按现价比仅增长了1倍,劳动生产率明显快于人均工资增长,单位劳动成本持续下降,这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在劳动者工资的持续上升中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增强。

    3、烟草行业利润的超高速增长。

    1998年常德市烟草行业实现利润1.3亿元,2006年为27.4亿元,增长了近20倍。烟草行业对常德规模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6%,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是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利润增长背后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亏损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1998年以来,常德市规模企业亏损户数一直保持在100家以上,亏损额也在2.5亿元以上,尽管规模工业企业效益较好,亏损面逐年下降,但是始终保持在20.0%以上。

    从亏损企业的分布来看,受益于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亏损比例逐年下降,1998年—2006年,国有与国有控股亏损企业占总亏损企业的比例分别为85.0%、81.5%、68.4%、49.2%、44.5%、22.4%、16.0%、20.0%。从行业分布来看,亏损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的亏损面常年保持在50%左右。

    2、烟草行业利润占比过高。

    1998年以来,常德卷烟厂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企业进入了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步增长的阶段,产销量突破130万大箱,企业利润连年上台阶,不断创造新的纪录。2006年,常德卷烟厂实现销售收入139.1亿元、利税113.2亿元、利润27.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的33.6%、82.7%、71.4%。 

    从表中不难看出,常德市规模企业利润依然有很大部分依靠烟厂一个企业创造,甚至1998—1999年其他企业实现的利润还是负数,2000年以后其他企业才逐步扭亏为盈,但是烟厂的利润占全市规模企业利润比重始终保持在70.0%左右,最高的2001年达到82.4%,最低的2004年也达到69.2%。

    3、税收入库增速相对较缓。

    按现行统计口径,规模工业企业税收包含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增值税等。从利润增长和税收增长的比较来看,税收增长明显比利润增长的幅度小,尤其是在2000年,两者相差90个百分点,此后直到2006年,两者的步伐才基本一致,差距相对缩小。

    五、利润超长期增长的启示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三个周期,特别是通过对1998年以来常德规模工业企业利润超长期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启示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改革。

    规模企业能有现在的黄金期,在很大程度上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分不开,没有当时改革的阵痛,就不会有现在的大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常德卷烟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兼并不断扩大自身规模,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常德市规模企业效益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国企改革,还是企业的自主改革创新,都是规模工业发展的原动力,要继续保持规模工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就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启示二: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核心竞争力。

    烟厂的持续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来看,离不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企业文化、品牌经营和创新能力,常德卷烟厂正是十年磨一剑,才有了“芙蓉王”这个价值几十亿元的品牌。但是常德规模工业的发展仅靠烟厂支撑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快培养其他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应有所作为。政府要通过规划、协调、扶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打造纺织、铝冶炼与加工、化工等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航母。企业自身要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本运营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完善品牌经营战略,发展优秀企业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启示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的初期,常德工业的发展是“大而全,小而全”,搞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忽视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内部管理,因而造成不少企业亏损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生产能力闲置。工业经济发展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发展步伐也是时快时慢,企业效益长期保持低水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烟厂为代表一批重点企业,从简单扩大规模到追求科技进步,从加大外部投入到完善内部管理,从严格产品质量到强化品牌经营,实现了企业发展模式从速度到效益的转变,带动了常德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发展。鼎城区、石门县、津市市等区县(市)近年来的发展也从侧面验证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鼎城区通过为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集团搞配套加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园,也建立了与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石门县通过对发电企业的煤渣、废水的再利用,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津市市通过延长产业链,经济发展也有可喜的成绩。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这些经验,转变思路,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盘活现有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常德工业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将常德规模工业发展的黄金期延续下去。
                              

[常德统计局工业科 曾晓峰 庞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