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规模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强市”初具雏形

来源: 时间: 2007-10-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大以来,常德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亮点迭显,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成为拉动常德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力。

    一、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跃上新台阶。

    1、企业户数迅速增加。

    十六大以来,随着常德市“工业强市”战略的逐步实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单位数显著增多,到2006年末,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4家,比2002年净增加201家,增长53.9%,年均递增11.4%。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71家,比2002年净增28家。到今年九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又增加59家,企业单位数达到633家。

    2、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十六大以来,常德市规模工业不断跃上新台阶,2003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仅用三年时间于2006年又突破两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1.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2007年1—9月止,全市规模工业已经实现增加值183.2亿元,同比增长23.6%,预计年底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增长20%以上。 

    3、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常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综合效益指数连创新高,连续多年排全省第一。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64.4%,继续稳居全省第一;实现利润38.1亿元,比2002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31.6%,比增加值年均增速快9.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9.6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亏损企业亏损面下降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年年都保持在98%以上。

    4、主导作用日渐增强。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18.4%升至2006年的28.1%,四年上升了9.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升,从2002年的55.9%升至2006年的76.8%,规模以上工业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

    5、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3年以来,常德市新引进创元铝业、华电石门、寰球电子、新澧化工、天盛电化、力元新材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扩建了诸如常德卷烟厂联合工房和恒安三期等重点项目。这些企业实现增加值占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80%以上,是常德市规模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活力增强。

    1.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内资企业依然是主体。

    十六大以来,常德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随着“国退民进”战略的实施,国有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私营企业增多,形成多种形式共存、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有、集体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132家下降到2006年的53家,所占比重从38.0%下降到9.9%。2006年,全市内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8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0.6%,比2002年下降3.0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4%。从2002—2006的内资企业的结构看,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得到显著增长,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然占绝对主体地位,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3.9%,比2002年上升8个百分点。 

    2.行业结构趋于合理,重点行业贡献日益突出。

    到2006年末,常德市的工业企业已在国民经济的34个行业大类中都有分布。在创元铝业的拉动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异军突起,实现增加值7.2亿元,比2002年增长64.5倍(现价)。烟草、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纺织、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印刷、造纸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支柱行业发展也较快,共实现增加值189.4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7.0%。

    3.产品结构实现多样化,社会物资日趋丰富。

    十六大以来,常德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卷烟、发电量、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水泥、电解铝、饮料酒、纸制品、化肥等成为工业的主导产品。发电量、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化肥和电解铝等产品产量比2002年增长1倍以上,社会物质日趋丰富,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三、增长方式有所转变,新型工业化形态初显。

    十六大以来,常德市工业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了一批在卷烟、印刷、机械制造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了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全市拥有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21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44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企业2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12个,湖南省名牌产品18个,比2002年底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全市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企业发展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2006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25%,2007年9月止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9.8%,降低率跃居全省第一位。

    园区工业蓬勃发展,全市上下把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园区已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5.5%。2007年1-9月,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其增加值已占规模工业的11.6%。

    各区县(市)规模工业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增长方式也得到有效转变。鼎城区通过为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集团搞配套加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园,也建立了与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石门县通过对发电企业的煤渣、废水的再利用,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津市市通过延长产业链,经济发展也有可喜的成绩。

[常德市统计局 曾晓峰  庞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