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单位名录看常德经济发展

来源: 时间: 2008-10-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基本单位名录”是法人和产业活动两种类型单位的统称。统计范围是辖区内的全部法人单位以及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包括20个行业门类、95个行业大类、396个行业中类、913个行业小类。通过单位名录变动看常德经济:近几年来,全市基本单位逐年增加,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单位基本概况  

    2007年末常德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基本单位共有25872家,其中法人单位18830家,产业活动单位7042家。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法人单位增加了1173家,增长6.6%,产业活动单位增加1151家,增长15.6%。

    (1)法人单位数呈现三增一减态势。2007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8830个,其中:企业法人单位8515个,机关、事业法人单位5055个,社会团体法人单位724个,其他法人单位4536个,分别增长17.4%、1.4%、31.4%和减少6.8%,。法人单位数呈现三增一减态势。
 
    (2)绝大部分行业产业活动单位数呈现增长态势。2007年末,在全市各类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4213个,占16.3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722个,占10.5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940个,占15.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9694个,占37.5 %。上述四个门类行业集中了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四分之三以上。除个别行业减少外,其它行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均呈上升态势,特别是批发零售贸易、房地产业的增幅都已超过2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建筑业的增幅已接近30%和超过40 %。
  
    (3)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增长快于非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2007年末,全市共有产业活动单位25872个,比2004年净增2324 个,增长15.6 %。其中,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16178个,增加1927个,增长 9.4 %;非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9694个,增加397个,增长4.2 %。以上数据表明:2004年以来常德市加快经济发展的环境近一步宽松和好转,有力地促进各类企业的发展状大,三年净增近2000家生产经营性单位(不含个体私营企业 ),高于非生产经营性单位增长速度5.2个百分点。

    二、名录变动凸显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

    (1)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至2007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产业活动单位4960个,比2004年增加554个,增长12.6.%。近几年来,常德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把大办工业大上项目,摆在全市工作的首位,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工业项目,紧紧围绕资产重组变现、优势产业培育、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全市工业基本单位快速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到643家,比2004年增加242家,增长60.3%,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57户,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44家。

    (2)传统工业有力提升。2007年末,全市工业产业活动单位为 4960个、从业人员22.6万人, 与2004年相比,单位增加554个、从业人员增加1.44万人,分别增长12.6%和 6.8 %。其中:制造业单位数4213家,比2004年增加457家,增幅达12.2%,从业人员增加1.82万人,增幅为10.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数311家,增幅为30.1%。在制造行业中,优势产业增长加快,烟草、机电、纺织、食品、建材、铝材等支柱产业继续发挥支撑作用,骨干企业进一步状大。在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工业得到有力提升,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五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近几年全市关停小纸厂、小水泥、小煤窑、火电机组87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传统工业产业调整的同时,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工业企业单位迅速增加。2007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共80家,比2004年增加24家,增长42.8%。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6亿元, 比2004年增长近24.7倍。据了解,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全市先后加快制定了多项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和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2007年安排三项科技经费1200万元,其中有7成用于技术创新。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全市高新产业的加速发展,基本形成以一批以高新工业园为载体,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光电机一体化等为代表的技术研发、生产体系,尤其是多煤体教学管理及双向控制系统、纳米级电压敏材料、华文信息软件等高科产品,都显示出抢占市场的勃勃生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整体结构上推动了第二产业部门的优化调整。

    (4)新开工三资企业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常德市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环境优化、服务先行、办事高效、政策宽松的经济环境品牌,收到明显成效,极大地激发了三资企业特别是港澳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热情,外商投资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在近三年中新开工三资企业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为9家, 2005年12家,2006年为18家,2007年为33家。
     
    三、名录变动反映经济发展中的五个不足
    
    (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2007年末,全市工业企业单位共有49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3%。服务业(泛指第三产业)单位20528家,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501家,占全市服务业的2.4%。单位个数和企业规模与兄弟地市比,虽然经济总量排在全省前列,但企业规模总量不大,与先进地市比企业规模的差距很大。以规模工业为例,2007年末,常德市规模工业企业比长沙的2047个少1404个,比株洲的1113个少470个,比岳阳的942个少299个,比衡阳的799个少156个,分别只有长沙、株洲、岳阳、衡阳的31.4%,57.8%,68.3%,80.5%。2007年常德市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幅为20.9%,比上述城市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都低。2007年与常德市相临的岳阳市,规模工业企业中过亿元的有178家,过百亿的有2家,有20亿的6家,过10亿的12家,而常德市过亿的工业企业仅有57家,比岳阳少121家。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常德市工业的差距差在企业规模上。
   
    (2)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近几年,常德市产业在结构调整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受传统工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据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行业中的电力、水泥、铝材、钢材、食品、纸业等行业增幅较快,电力行业增幅高达30%。在当前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引进电力、水泥、铝业、纸业等一批工业项目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负面效应,给常德市环境保护和建设“两型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带来新的压力,形势不容乐观。

    (3)三资企业运行质量不高。常德市地处湖南西北部,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尽管这几年常德市从政策优惠、环境优化着手,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三资企业入手,但效果并不明显,2007年末,常德市有三资企业84家,当年新登记的33家,新开业的36家,企业数与2004年的83家基本持平,三资企业发展没有起色。据了解:有部分是因为生产经营问题倒闭外,还有部分三资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一个地方的政策优惠期享受完就停厂走人,另开炉灶,重新申请成立新的三资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

    (4)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是否发达重要标志。2007年全市服务业活动单位20528家,其中生产经营性服务业活动单位16178家,占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比重为78.8%,其中生产经营性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仅为344家,占生产经营性服务业活动单位比重为2.1%,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严重偏小,制约经济发展。而以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科技服务业为标志的生产服务业在常德市尚在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高端服务不足,产业结合不紧,服务功能不多。

    (5)地区差距仍在拉大。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长期追求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十分严重,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近年来虽有改善,但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并不明显,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从基本单位区域分布来看:2007年底止,基本单位主要分布在市城区和几个大县,管理区管委会、经济开发区基本单位数相对较少。从区县市来看,桃源县范围内基本单位数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单位总数的17.2%,津市市范围内基本单位数所占比重最小, 只占全部单位总数的4.6%。从2007年底基本单位变动情况看,各地基本单位的发展也不平衡,增长相对较快的是西洞庭管理区、津市市、德山经济开发区,与2004年第一次全市经济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分别同比增长24%,25.6%,36.8%;而西湖管理区、石门县、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增长相对较慢,分别同比增长-20.9%,-0.1%, ,0.2%。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彭艳黎 黄国顺]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