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对提高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深陷危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如何扩大全市的消费需求,让消费在整个常德区域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既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也是保持常德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消费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经济活动成果的最终使用是投资、消费、净出口。投资的目的是带来更多的生产和消费,因此,投资需求是引导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如果投资没有消费引领,那么投资必然是盲目的。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会不断的升级,当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会逐渐降低,拉动作用会逐渐减弱,反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并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真正体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作用。只有这样,经济增长才能在持续、稳定、快速的轨道上运行。
二、常德市消费需求现状
1、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7年,全市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最终消费率)为63.9%。 2007年下降为56.4%, 2007年比1997年降低了7.5个百分点之多。常德市最终消费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 最终消费率的降低,必然使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部分来自投资。近年来,全市投资增速明显快于GDP的增速,2001年全市投资率为31.5%,到2007年则达到40.4%,增加了8.9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悄然发生变化(见下表)。
1997-2007年常德市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中的比例关系
单位:亿元、%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GDP | 280.7 | 300.1 | 310.3 | 342.1 | 378.7 | 418.1 | 455.1 | 547.3 | 634.2 | 723.9 | 864.1 |
投资 | 93.5 | 102.1 | 104.2 | 122.5 | 119.4 | 146.2 | 162.3 | 199.1 | 253.6 | 281.4 | 349.5 |
消费 | 179.5 | 187.1 | 195 | 206.5 | 231.9 | 245.8 | 265.2 | 283.9 | 354.2 | 413.2 | 487.1 |
消费占GDP比重 | 63.9 | 62.3 | 62.8 | 60.4 | 61.2 | 58.9 | 58.3 | 51.9 | 55.9 | 57.1 | 56.4 |
投资占GDP比重 | 33.3 | 34.0 | 33.6 | 35.8 | 31.5 | 35.0 | 35.7 | 36.4 | 40.0 | 38.9 | 40.4 |
2、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下降明显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近十年来居民消费比重保持在八成以上,是最终消费中的主体,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占居民消费比例由1997年的37.7%上升到2007年的63.6%,而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则逐年下降,2007年仅占36.4%,比1997年回落25.9个百分点。
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降低
全市经济近几年来快速发展,投资扮演了主要角色。消费在近年来虽然实现快速增长,但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降低。1999年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为62.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5%,到2007年消费贡献率仅为52.7%,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则相当明显,2007年投资贡献率为48.6%,比上年增加了17.6个百分点。对照投资的高位增长态势,消费的增长逊色不少。
4、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释放
居民消费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逐年呈平稳下降态势。2000年至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49元、6244元、7460元、7901元、8872元、9776元、10694元,到2007年达到12453元,年均增长11.4个百分点。而人均消费支出从2000年4849元增加到2007年的8971元,年均增长9.2个百分点,比收入增幅低2.2个百分点。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0.83下降到2007年的0.72,全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说明居民增加的收入,并不是同比例的去增加消费,而是有一部分钱存入银行或进行各种投资,说明居民对未来的期望持观望态度,因此居民的消费潜力并未完全释放。统计数据表明,全市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在下降,而本世纪以来则是迅速下降。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1、最终消费需求对GDP影响的回归分析
应用回归分析法,可建立GDP对最终消费的数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线形相关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44,从而可以判断消费需求与GDP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消费需求在全市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回归方程可看出,消费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时,全市GDP将增加1.9个单位。
2、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分析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通过计算1997年以来全市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即三者在GDP增长百分比中的比重)来观察三大需求变化对GDP增长的影响。
近年来,全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199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曾经达到86.7%,2001年贡献率为69.4%,2004年则由于“非典”的影响贡献率仅为20.3%,2007年有所回升达到52.7%,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9年投资贡献率为20.6%,到2007年达到48.6%;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2000年曾达到39.1%,而到2006年却只有3.2 %。近年来全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徘徊不前,一直处于弱化地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加大。
由于全市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逐渐深入,新型城市化的逐渐加快,投资拉动仍将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出口拉动作用由于规模太小对全市经济影响微乎其微,且出口拉动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很多,稳定性不足。相比之下,消费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抗风险性仍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之一。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应是全市今后长期采取的措施之一。
四、扩大全市消费需求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因此,努力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提高居民消费关系重大。只有在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有条件释放出来。一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居民利益。二是增加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采取更有力措施促使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参加技能培训,通过自主创业和竞争择业实现重新就业。进一步落实并适当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居民消费
低消费不能成为节俭的代名词,更不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在长期的消费制度、消费观念引导下,消费习惯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因此要引导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念,引导居民由单纯的吃、穿、用的消费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扩展,由简单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鼓励大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大家增加在科技、文化娱乐、信息等方面的投入,更新传统的消费观念。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
3、完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让居民放心大胆消费
扩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利用国家当前宏观调控部署中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在完善城乡居民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和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之后,才能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放心大胆地消费。
4、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要有能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消费品供给结构来支撑,因而要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供给结构,使之能适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可持续消费。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各项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
5、加大消费环境监管,培育健全的消费市场
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食品、药品和服务行业的市场监管。坚决杜绝如“三鹿奶粉”事件的再次发生,坚决杜绝有毒、有害食品药品进入市场,坚决杜绝虚假广告进入市场,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食品和放心药品,让消费环境进一步净化。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成树节]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