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8年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稳步增长

来源: 时间: 2009-04-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32.76万人,比上年增长2.63%;在岗职工30.17万人,增长0.37%;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73.07亿元,增长19.20%;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8.83亿元,增长17.38%。

    一、单位从业人员“两增一减”

    1、国有、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增加,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减少。全市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7.86万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4.1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71万人、0.24万人,分别增长4.14%、1.73%;集体单位从业人员0.80万人,比上年减少0.11万人,下降12.25%。

    2、企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增加,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8.48万人,机关单位从业人员4.0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86万人、0.08万人,分别增长4.88%、2.11%;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为10.23万人,比上年减少0.11万人,下降1.06%。

    3、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增加,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14.69万人、17.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58万人、0.25万人,分别增长4.18%、1.43%;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0.23万人,比上年下降1.56%。

    从业人员增长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常德市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就业途径不断扩展,从业人员与职工在岗人数处于稳步增长态势,特别是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较快,单位从业人员分别比去年增长13.29%、9.50%。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多,带动了全市从业人数增长。

    二、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全线增长

    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5.95亿元,增加7.40亿元,增长19.20%;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44亿元,增加0.04亿元,增长2.86%;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5.68亿元,增加4.33亿元,增长20.28%。

    2、从企业、事业、机关看,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7.92亿元,增加8.04亿元,增长26.91%;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84亿元,增加1.91亿元,增长8.31%;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0.31亿元,增加1.82亿元,增长21.49%。

    3、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一、二、三产业在岗职工劳动报酬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市从事一、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分别为16893元、20475元和2423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29元、3561元和3026元,分别增长3.88%、21.05%、14.27%。

    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地机关人员的政策性津补贴基本到位。二是大部分企业效益依然保持增长。

    三、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职工工资总体增长的情况下,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还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最低的住宿和餐饮业相差25995元,最低行业年平均劳动报酬不到最高行业的1/3。

    2、下岗职工生活虽有所改善,但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全市下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在岗职工的46%。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因下岗而大幅度下降,下岗所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四、几点建议

    1、缩小行业间差距。促进低收入行业适当提高工资水平,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确保社会稳定。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增加透明度,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悬殊,缓解收入不均造成的社会矛盾。

    2、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劳动者报酬。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民营经济具有发展迅速、生命力强和就业岗位多等特点。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收入。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司马立黎]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