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津市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来源: 时间: 2009-04-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年,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一年,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同样如此。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国家遭遇了太多的困难,从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延伸加剧,再到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挑战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密集。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从上半年的“防过热,防膨胀”,到八月份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十一月份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津市的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趋势在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得以延续,显得难能可贵,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深谋远虑和宏大胆魄的体现,是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克难求进的结果。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市域经济增长快速,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08年津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49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0%,较去年同期12.0%的增速上升了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197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327万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163427万元,同比增长19.3%,建筑业增加值实现12900万元,同比降低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380万元,同比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7:38.6:34.7调整为24.1:41.5:34.5。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了2.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全市平均常住人口为25.04万人测算,人均GDP为16969元,较同期增加了2711元,增速达12.7%。人均GDP继续在常德市区县中名列第二。这充分说明津市整体经济保持了平衡快速发展状态。

    二、工业农业全面提速,商贸服务明显活跃

    1、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市围绕“百亿工程”战略目标,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5亿元,同比增长38.4%,较去年同期的28.3%增加了10.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2.02亿元,同比增长41.8%,较去年同期增速增加了9.6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净增13家,达到60家。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均衡快速。津市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均衡发展态势,尤其是纺织、造纸、食品、盐化工产业,全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90.1%、72.77%、63.21%和57.21%。汽配产业虽然在五大产业中还是一枝独秀,但其比重由去年的42.14%下降到今年的31.87%,充分说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在向均衡发展方面迈进。这有利于津市工业经济整体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津市工业抗击风险的能力。三是工业项目建设进展有序,后劲增强。中联重科并购湖桥及湖桥改制全面完成,将对津市今后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重大的积极影响,截止到12月底,全市投资500万元的以上工业项目有32个,其中技术改造项目23个,天盛电化新增3万吨烧碱项目和三氯化铝项目、雪丽公司12#、13#纸机和中段废水处理工程项目、湘澧盐矿热电联产项目、鸿鹰祥公司糖化酶扩建项目等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完成,将有力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四是环保措施得力,减排到位。08年11月雪丽公司中段废水处理工程即污水排放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阶段性达标验收,成为全省开展造纸企业污染行动以来第二家恢复运行并通过污水排放达标验收的制桨造纸企业,大幅削减了津市COD排放量。湘澧盐矿08年5月新上75T/N中温中压循环硫化床锅炉投产,取代了原有的3吨粉煤炉,一项可削减SO2排放量1170吨。2008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达到7.7%,较上级任务指标5.5%下降2.2个万分点。

    2、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津市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较好,全年农业完成产值170389万元,同比增长8.4%,较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丰收,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总产量为12.25万吨,同比增长5.94%,油菜播种面积达3.3万亩,同比增长13.38%,油菜总产量为2.28万吨,增长27.5%,使津市挤入全省产油大县行列。生猪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快速,全年出栏生猪50.3万头,同比增长37.1%。

    另外,津市农村特色产业经济茭果、蚕桑、黄鳝、双苞蘑菇等保持规模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平衡发展。

    3、消费市场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的较快发展是津市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97万元,同比增长2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销售完成17.85亿元,同比增长19.5%;住宿和餐饮业销售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30.9%;商贸服务业较快发展,一是有市委、市政府加快服务业若干优惠政策的推动作用。二是说明津市城乡居民消费购买力的增强,同时,为2009年扩大内需打下基础。

    三、建设投资力度超前,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08年,津市在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6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82841万元,同比增长36.88%,这其中,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额占有较大比重,分别为54500万元和19853万元,同比增长达到66%和22.2%。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态势,全年完成投资额8488万元,同比下降26.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强劲,全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1849万元,同比增长3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对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平衡的改善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津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投资规模的扩大,也反映出津市金融信贷的活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92616万元,同比增长24.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4747万元,同比增长5.9%,净增加贷款额803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1.2个百分点,显示出上半年国家信贷紧缩政策的作用,以及四季度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津市显现不够充分。2008年津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35665万元,同比增长24.1%,反映出因08年下半年股市暴跌,使众多股民、基民投资意向减弱,投资理财方向实行了转移。

    四、财税收入结构趋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8年津市财税收入全面增长,完成财政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10%,上级补助收入完成4.07亿元,同比增长42.1%。财政收入质量大幅提高,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完成8035万元,其比重达到46.5%,较2007年的42.1%提高了4.4个百分点,财税收入的结构在不断优化。财政支出保障到位,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5073万元,同比增长33.8%,保证了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离退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额定津补贴的发放,保证了重点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

    随着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66元,同比增长17.9%,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182元,同比增长13.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工资性收入和国家直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年发放各种涉农补贴2100万元。

    五、民本民生不断改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08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民生关注力度。一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教育免费惠及城乡,为2000名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免费配备了高标准新课桌椅;二是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较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635人;三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年新增社会保险扩面15923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达到48750人,新农合参保达到11.5万人;四是积极改造城市“黑瓦屋”,建成廉租房246套1万多平方米,为1883户困难居民核减租金17万元,新解决了农村10199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是党和政府切实使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充分体现。

    当前津市经济面临的困难

    在津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下,津市经济面临的困难。

    一、工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压力加大。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展和加深,市场要求进一步减少,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津市工业明显受到影响。企业先后减产裁员,产业价格不断下滑,经济效益大幅降低。08年四季度,津市规上工业企业有近三分之一停产或者半停业,规下工业企业有近百分之五十不能开工。从五大产业集群看,汽配产业受其影响最大。据预测,金融危机可能要到09年二季度末才能见底,何况恢复还需一段时间,这样津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压力很大。

    二、财政税收减收的压力加大。国家税制的调整,允许企业技改购买国产设备的进项税可以直接进入抵扣,将直接减少税收;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政府对相关税费进行减免,将直接减少税收;工业经济在09年上半年生产销售可能处于低速运行阶段,将直接减少税源等,财税减收将直接影响到刚性支出,压力加大。

    三、劳动就业的压力加大。津市上半年将面临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低潮,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加上津市实体经济尚处困难时期,将有大批返乡务工人员和企业下岗人员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就业压力明显加大。

    四、农村农民增收的压力加大。近几年来,津市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业经济总量依然偏低,茭果产量有下降趋势,黄鳝和双苞蘑菇一直处于低产量阶段,畜禽养殖还需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尚未有大的起色,经济效益较低,且还没有上规模和有足够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经销公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不大,农村特色产业经济的相对滞后,加之当前农产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农民增收的压力较大。

    五、周边区县竞争的压力加大。现在各地经济处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时期,从周边区县的情况看,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津市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总量不大的问题,后劲欠足的问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2009年经济工作建议

    一、要坚定发展信心。说危机、谈困难、讲形势,归根到底要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全市上下强化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但又不能一味悲观失望,要坚定发展信心。要积极充分研究政策,抓准国家扩大投入,拉动内需的机会,争取项目和资金。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就应对,化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

    二、要狠抓工业不放松。工业经济是津市经济的支柱,要着力抓好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在干项目建设。汽配产业要立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确保中联车桥1万套重型车桥项目投产和后续技改投入的前提下,努力促进现有配套企业产能规模的扩大和吸引外地的配套商落户津市;纺织产业要借助津市4万吨污水处理厂在建的契机,加大棉纺以及后续项目的引进力度;盐化工产业要在现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加快“双十”项目和下游精细化工项目的引进力度;造纸产业要在雪丽公司确保10万吨产能和排放达标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产品、设备升级的突破,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食品产业要充分发挥已有的特色优势,在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和扩大规模上着力,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引导企业间的合作互补。

    三、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招商理念,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重,坚持招商与激活民资并重。要改进招商方式,在政府一如既往加强对招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前提下,要依托企业招商,依托园区招商,依托全民招商。要讲究招商策略,要突出优势项目引商,要找准目标,主动出击,掌握招商的主动权。要创造优良环境招商,贯彻“发展无门槛,服务无红灯,部门无关卡,一切为客商”的服务理念。

    四、要突破服务业的发展。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加强对新开业、新品牌商贸企业的支持力度,注重高、中、低档服务业层次的协调发展。加大城乡居民投资服务业创业的引导力度,注重吸引周边县区人群来津市置业、购物、消费,聚集人气。

[供稿:津市市统计局 熊小平]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