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源县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尤其是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公共卫生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桃源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关问题和隐患仍然比较多。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环境卫生条件每况愈下
应该承认,桃源山青水秀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跳出桃源看桃源,桃源仍可称为“人间仙境”。但桃源自己现在与过去比,总体环境每况愈下。
1、大气污染日益加重。据环保部门测算,2007年桃源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761吨,2008年排放量为4402吨,按理说减排力度空前,但群众对此感受不明显。尤其是在县城区,烟囱粉尘遮天蔽日,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县城一度成为一座“灰城”,许多居民被迫减少户外活动。
2、生活污染日益扩大。农村生活污染触日惊心,据相关部门保守估算,全县每年有2800万吨生活污水任意排放,288万吨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业生产每年消耗农膜700多吨,残膜率高达30%,加上各种废弃包装袋,在个别地方,白色污染已成为一大公害。
3、水体污染日益严重。随着桃源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提速,化学需氧量(COD)减排形势严峻,2008年COD排放量达5841吨。全县禁止投肥养鱼后,畜禽粪便找不到新出路,乱堆、乱排成为理所当然。四喜养殖场粪便大量排入田河水库,周围井水大多为黑色,群众意见较大。全县80%的乡村垃圾直接倒入池塘、沟渠、内河,大小河流不堪重负,水涨过后,满目疮痍,过去农家孩子嬉水打闹的欢快景象更是一去不返。更令人堪忧的是,县城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不到位,少量垃圾渗滤液开始渗入沅江。
(二)食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近两年,桃源县在食品安全方面尽管没有出现大的事故,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1、农业投入品大量滥用。大量农药化肥充斥在果园、菜园、农田,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防不胜防。据专业部门测算,全县化肥亩平年施用量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42个百分点,农药年用量达1388吨。特别是每年使用除草剂517吨,使用面积按复种指数计算在200万亩以上,不但直接破坏土壤结构,而且致残、致畸、致癌,被称为农村“头号杀手”。
2、无证经营现象突出。在2008年学校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有关部门共查获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户37家,无证摊贩126个,无证摊点43个。在桃花源景区内,无证无照经营同样登堂入室。学校、景区尚且如此,偏远之地就可想而知。
3、假冒伪劣食品泛滥。在乡村、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大小商店,在县城,注水牛肉招摇过市,个别商贩甚至开始对猪肉注水。一些假冒伪劣的名贵食品也屡见不鲜。现在人们吃肉怕有激素、吃蔬菜怕有毒素、喝饮料怕有色素。
4、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帐制度存在漏洞,为食品安全留下隐患。
(三)公共卫生服务十分薄弱
1、疾病防控形势严峻。2007年全县发生乙类传染病1919例,其中肺结核1123例。近几年,全县死于狂犬病的均在6例以上,以致人们遇狗色变。据专家推测,全县实际艾滋病感染者在450人以上,且呈蔓延扩散趋势。血吸虫病虽已达传播控制标准,但钉螺面积仍有7000多亩,传播隐患依然存在。桃源县属癌症高发区,每年死于肿瘤的病人达1000多人。
2、妇幼保健名不符实。县有妇幼保健院,乡有保健专干,但都忙于医疗业务,很多保健项目没有开展。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标示,而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2007年,死亡孕产妇6例,死亡率达81.18/10万,大大超出国家控制标准(35/10万),受到省卫生部门通报批评。
3、卫生监督鞭长莫及。目前,医疗机构的监督是蜻蜓点水,食品卫生的监督是表面文章,职业卫生的监督是形同虚设。由于卫生监督执法难以到位,全县超范围执业、非法执业屡禁不止,无证行医、游医药贩屡见不鲜,每年发生各类医疗事故纠纷争议50余起。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工作体系不健全。横向多头管理、纵向网络虚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卫生保洁来看,县城卫生由县环卫处、各个单位、社区、漳江垸四头管理,都管都不管问题突出;除少数建制镇和示范村外,大部分乡镇、村环卫工作无机构、无人员,环卫工作一条鞭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从食品监管来看,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虽已初步建立,但生产环节监管空位、流通环节监管空缺、餐桌环节监管空档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分段监管中存在分工不明、多头执法、责任不清、监管链条“断裂”等问题,个别部门互搞“信息封锁”,互不买账,降低了监管效率。乡村两级食监网络作用有待增强。从公共卫生来看,乡村两级形同虚设,公卫职能难以发挥。长期以来,由于公卫工作缺少投入没有收入,导致卫生院普遍重医疗、轻防保,防疫和妇幼专干基本属于兼职,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创收上,公卫职能被撂在一边。从村级来看,乡村医生全部实行个体经营,公卫网络的网底完全破裂。
其次,长效机制未建立。宣教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文明卫生和健康教育缺失。宣传引导浮于表面,没有入脑入心,致使企业、公民缺乏文明卫生自律意识。在县城,由于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停乱靠、乱丢乱扔、乱泼乱吐等陋习的大量存在,一些群众已将有些街道“改名”,如将文昌路东段叫作“潲水街”,将渔父路北段叫作“油烟街”,将横东街叫作“烂果街”,将漳江路叫做“噪音街”,将防洪大堤叫作“粪便街”等等。投入机制不健全。环卫投入不足。县城雇请的清扫保洁人员每月工资仅450元,一天只够吃上三碗粉。县环卫处为节减开支,只得采取缩短保洁时间、控制洒水范围等办法。东街的一些群众一年到头难得听到洒水车的叫声,偶尔听到一两次,便议论说:肯定是上级领导来了,真希望他们天天来。乡村两级保洁目前只有沼气建设、镇村同治、清洁工程等方面有少许投入,与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严峻形势很不相符。食安投入不足。最为典型的是,作为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县城,没有一个上规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公卫投入不足。石门县妇幼保健院年人平拨款2万多元,乡镇公卫人员年拨款接近2万元,而桃源县不到其1/3。人才机制不健全。被非专业人员占有,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了,导致人员臃肿,但能干事、成事的不多。疾控中心近100人的队伍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20人。有一次县二中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派出去进行卫生调查的人员竟然瞠目结舌,手足无措。
再次,攻坚克难缺力度。对一些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应对办法不多,处置力度不大,致使矛盾越积越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比如,杰新纺织环保设施时开时关,群众意见很大,但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再比如,规模养殖污染这几年日益严重,群众早有怨言,投拆、上访时有发生,如不及时处理,无疑将成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个重大隐患,但目前没有看到有关方面有任何实质性动作。
从桃源县生态卫生的现状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条不容逆转的道路,早走这条路早受益,晚走这条路就要多受损。一定要科学谋划,科学运作,将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工作做得更好更实,真正让群众更健康、得实惠。
(一)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
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卫生整治体系。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启动全县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建议县委政府成立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环保、农业、财政、环卫等部门力量,对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进行规划、试点。各乡镇也要整合站所力量,增设环卫职能,提出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环境卫生整治路子。考虑到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不同于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经济建设,更多的是要依靠行政推动,建议县委政府在时机成熟时将此项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协同配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以《食品安全法》即将出台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细化监管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配合,对食品安全实行全程无缝监管。进一步强化乡镇、村(居)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
建立名实相符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设立的公共卫生管理站应切实担负起公卫职能,防疫专干、妇幼专干和卫生监督员应与医疗业务彻底脱钩,并由县卫生部门进行考核。村卫生室应按照上级精神,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室或两村一室,真正发挥公卫网络的作用。
(二)健全固基强本、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
健全宣教引导机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营造“人人珍惜桃源环境,时时保护桃源环境”的舆论导向;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加强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宣教要铺天盖地,深入到企业、到农村、到学校;宣教要常抓不懈,做到年有规划、季有重点、月有安排。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要设立专栏,对一些反面的人和事在电视台予以曝光。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要适当增加保洁力量,适度提高保洁人员待遇,保证环卫设施运行正常,还原县城光洁形象。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并逐年提高。要加强食品检测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检测手段。要整合国土整理项目、农业开发项目资源,建立一个500亩左右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让县城居民吃上“放心菜”。要逐步将乡公卫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同时,落实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服务区农业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对从事公卫服务的乡村医生给予适当劳务补助。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对于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比如食品安全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一方面,要严控非专业人员进入;另一方面,要改革用人机制,在单位编制许可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聘用大专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公卫队伍。同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三)解决各方关注、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
对全县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未雨绸缪,从容应对,对防小事变大,大事变难,难题变险。
治厂。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对杰新纺织等重点工业污染源,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治村。在推进镇村同治、实施清洁工程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桃源生产力水平的农村保洁机制。建议每年选择10个村,开展“户集、村收、乡运(压缩或填埋)”的农村垃圾处理试点,资金来源除财政挤一点外,可采取“乡镇筹一点、社会募一点、项目投一点、市场引一点、群众捐一点”等办法。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让农民看到政府在行动、在作为。
治害。就是要重点治理农业有害化生产,严格控制剧毒农药、化学肥料、除草剂的使用,大力推进无公害化生产,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真正让人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治水。对规模养殖污染要下猛药。规模养殖必须设置准入门槛,不能一哄而上,毫无节制。要先粪便处理设施设备,后建生产厂房。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财政适当扶持,建立一家上规模的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厂,切实解决畜禽粪便出路,建设清洁田园。处理垃圾入河问题已刻不容缓,建议借鉴昆明滇池治理模式,选择3至4条河流进行试点,由相关县级领导、部门、乡镇、村负责人任“河长”、“段长”,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缓解垃圾入河问题。
治假。进一步强化处罚力度,对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既将处罚的鞭子高高举起,要将处罚的鞭子重重落下,以达到杀一儆百的威慑作用。当前,要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牛肉注水、出售假酒、无证照生产经营等问题。
治官。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是老大难问题。但是,“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为此。要强化全县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格奖惩激励,让红花戴在先进的胸口前,板子打到庸人的屁股上,推动健康桃源建设每年都的新进展。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 颜忠明]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