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

来源: 时间: 2009-09-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临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最近,县统计局在常德市农调队的协助下对临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临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产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按照常德市政府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的文件要求,近几年来,临澧县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基本形成粮油、棉花、柑桔、牲畜、烟草五大产业链:

   (1)粮油产业链。粮食:去年临澧县水稻播种面积72.66万亩,稻谷总产量29.87万吨,同比增加5.1%;43家粮食加工企业加工大米9.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742万元,在县内共建立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带动农户17730户。米扬米业、汇丰米业、福源米业三家粮食类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建立优质稻种植面积近4万亩,带动农户 8767户,从基地收购稻谷1.62万吨。油料:油菜种植面积39.2万亩,同比增加4.56万亩,油菜籽总产量4.12万吨,同比增加629吨。油茶面积23.4万亩,年产籽631.4万公斤。全县7家油脂加工企业2008年共加工油菜籽2.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196万元,共建立基地面积13.7万亩。带动农户15200户,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在形成。

   (2)棉花产业链。去年,临澧县棉花种植面积8.1万亩,由于受到灾害天气的影响,棉花总产量7290吨,同比减少12.7%。全县8家扎花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45万元,建立优质棉基地5.5万亩,带动农户1.2万户。该县唯一一家棉麻类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湖南兆生棉业公司建立基地面积3.6万亩,带动农户 5380户,去年该公司按照与基地农户签订的棉花生产合同,在棉花市场不景气、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以高于市场15 %的价格收购,为基地农户增收1280万元,真正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3)柑桔产业链。最近几年,临澧县根据柑桔生产适应性强、市场前景好、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始终把柑桔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产业来抓。去年,临澧县柑桔种植面积已达17.5万亩,受益面积8.7万亩,年总产8万吨。目前,该县有柑桔打蜡企业5家,年可加工柑桔3万吨。柑桔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共95户,其中有45户达500亩以上。梅林果业公司通过近几年的苦心经营,现已开发杂柑面积12700亩,今年将有2500亩面积的杂柑受益。并带动周边农户开发丘岗山地种植柑桔4100亩。可以说,今后柑桔产业将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4)畜禽产业链。去年,全县出栏生猪达62.42万头、山羊23万只,出笼家禽2057万羽,禽蛋产量44562吨。生猪、山羊规模养殖呈蓬勃发展势头,全县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达到31个,其中万头猪场3个,5000头以上猪场5个;年出栏山羊100只以上的大户90个。全县家禽发展势头看好,特别是该县依托湖南双佳农牧公司建设的肉鸡养殖基地,发展年出笼肉鸡1万羽以上的大户164户。清水鸭产业是该县养殖特色产业,每年出笼清水鸭500万羽以上。

   (5)烟叶产业链。临澧县烟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柏枝、太浮、陈二、文家、四新岗、佘市桥等乡镇。去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1.26万亩,首次突破了万亩关口,种烟村、种烟农户分别发展到57个、1155户;培育了4个面积过500亩的生产大村、23个面积过50亩的专业大户。全县烟叶收购量达35048担,创烟叶产值2734.24万元,涌现了1个产烟过万担的乡。今年,该县已经完成烟叶种植面积18150亩,比去年增加5550亩,预计烟叶产量可达5万担以上。

   2、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该县已发展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7家,拥有固定资产3.34亿元。2008年,87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利润1464万元,实交税金886万元,共吸纳农村劳动力2196人。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企业53家,过1000万元的21家,过亿元的3家。有21家企业纳入了全市规模口径工业企业;有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伍大姐休闲农庄被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为“五星级”休闲农庄,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

   3、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近几年来,该县加大了品牌的培育力度,精心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农博会、食博会、菌博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该县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目前,该县已培育出了“百味美”植物油、“湘上珠”大米、“洞庭”清水鸭、“伍大姐”菌油、“傅大姐”狗肉、“戴胡子”酱板鸭、“绿斋”牌特色粉丝、“官亭”脆密桃、“柳妞”杂柑等知名品牌,其中有8个品牌系列中的16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31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有5个产品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2个产品获得中国(长沙)食博会金奖、2个产品获湖南省首届菌博会金奖、6个产品获常德市农博会金奖。特别是“伍大姐”风味食品、“傅大姐”香腊制品、“戴胡子”酱板食品、“绿斋”牌红薯粉丝、“湘上珠”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4、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目前,该县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大户181家,流通工作人员约8100多人,农民经纪人2000多人。主要以粮棉油、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营销为主。年销售各类农产品近17亿元,其中,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营销大户110家,年销售5000头牲猪的大户3个,销售柑桔1万吨以上的2个。该县建有12个农贸批发市场,这些市场已成为全县农民自产自销、贩运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为搞活全县农产品流通、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

   5、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5个,成员人数达8282人,带动农户38694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成员2922个,带动农户23971户;农村专业协会34个,成员5160个,带动农户14723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主动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真正办起了政府想管又管不了的事,经济技术部门要指导又指导不了的事,农民单独要办又难办好的事,有关部门要协调又协调不了的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临澧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企业总量不大,龙头偏小。目前,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2家。而该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2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令人遗憾的是全县还没有一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而全市有30家。

   2、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不大。虽然该县培育出了像“百味美”、“清水鸭”、“伍大姐”、“傅大姐”、“湘上珠”、“戴胡子”等一系列的地方品牌,但真正在省外市场上拿得出、打得响,能够带动市场的知名品牌还不是很多。多数企业对自身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投入不足,导致加工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紧、辐射带动面不广。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分配关系,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企业+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而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突出企业主体,忽视了与之配套的基地建设和专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多数乡镇有基地无企业,或者是有企业无基地,很难形成规模化、一体化经营的格局。例如:柑桔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柑桔总面积已达17.5万亩,柑桔年产量8万吨。由于临澧县还没有一家真正的柑桔深加工企业,大部分果农以果卖果,附加值不高,一旦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果农将损失惨重。

   4、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投入不足。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历史形成的诚信危机没有消除,新的信用担保机制尚未健全,加上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仍未表现出应有的信任和热情,既使愿意放贷,手续也非常繁锁,信贷成本高,资金到位慢,很难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企业老板反响较为强烈。例如:8家市级龙头企业只有兆生棉业和汇丰米业2家企业得到农发行信贷支持。清水鸭业公司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去年新建的深加工生产线一直没有投产见效。汉蒙薯业是一家以生产、加工特色红薯粉丝和淀粉的深加工企业,该企业生产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企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5、优惠政策难落实,企业得到实惠不多。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推进农业产业化,省政府湘政发〔2005〕24号文件和市委常发〔2003〕3号文件规定:各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要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产品开发的贷款贴息,并根据财力增长逐年增加比例,在税费减免、权益保护、信贷支持、土地征用、奖励措施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客观地讲,大部分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到位,真正受益的企业极少。

   三、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为确保临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的完成,建议县委、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明确专人负责抓农业产业化工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列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乡企局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协调等服务职能,牢固树立为基层、为企业、为生产服务的观念,多了解市场环境变化,多了解企业生产困难,多了解企业家的苦衷,切实为企业搞好信息、技术、人才和销售服务。财政、农业、科技、工商、税务、质监、土地、金融等职能部门,都要从各自职责出发,切实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排忧解难。

   2、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核心是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要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汇丰米业、兆生棉业、龙马牧业、清水鸭业、梅林果业、傅大姐风味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当前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创新招商思路,改革招商方法,优化招商环境,争取年内引进一家投资过1000万元的柑桔精深加工企业。

   3、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衔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项目的推荐工作,争取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发行在市级龙头企业具备信贷的条件下,适当降低门槛,简化各种手段,尽量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其它各类专业银行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4、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要引导龙头企业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是推广“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资金共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要建立四大机制。一是建立挂牌保护机制。对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象规模口径工业企业一样,实行挂牌保护,任何部门到企业检查、收费和组织活动必须先报告联系企业的县级领导。二是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凡是涉及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县政府要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会议或现场予以解决。三是建立扶持发展机制。强化财政扶持职能,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安排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产品开发,并要求各区县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不得低于200万元。根据临澧县实际,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贷款贴息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四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要在财税扶持、权益保护、信贷支持、土地征用、奖罚措施等方面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例如,对获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的奖励2万元,对获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奖励1万元;对创省级名牌产品或产品认证的企业奖5000元,创国家级名牌和产品认证的企业奖1万元,等等。

   6、要抓好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与宣传,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组建,依法管理、规范运作。二是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合作社法人、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合作能力,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三是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今年,市政府集中力量和资金扶持10个发展势头好的专业合作社,临澧县也要加大扶持力度。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择优培育2-3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进行重点扶持。

[供稿:常德市调查队 李殷 临澧县统计局 熊祖斌]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