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建立“常德市次中心城市、澧水中下游中心城市、湘鄂边境区域中心城市、洞庭湖滨生态宜居城市”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对澧县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全县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三次会议释放出信息: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镇)适度改设为市,自1997年下半年冻结了十四年之久的“县改市”坚冰有望被打破。澧县是近百万人口的大县,无论是地域条件、人口资源、经济收入、城市规模,都达到同类县的较高水平,拆县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澧县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
(一)地理区位得天独厚
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边界、华中腹地,位于常德、岳阳、张家界和湖北宜昌、荆州五个地级市的几何中心,分别相距100公里左右,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全县辖15个镇、17个乡,总人口9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万人;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万亩,湖南省最大的平原—澧阳平原绝大部分就在澧县。
(二)自然生物资源丰富
澧县资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洞庭鱼米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的美誉。粮、棉、油、猪、鱼为五大农业支柱产品,正常年景每年粮食作物总产量可以达到50万吨、棉花4万吨、油料10万吨、生猪出栏100万头、水产品5.5万吨,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全国油菜百强县。生物资源主要有农作物270种,树木317种,花卉181种,畜禽11种,鱼类100余种等。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石膏、大理石、重晶石、铁矿、陶土、盐卤、芒硝等30多种,其中芒硝储量2.2亿吨,是长江以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矿区。澧县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47条,划分澧水、四口两条水系。澧水水系在县境内有6条,干流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781.75平方公里。四口水系有11条大小溪河,总流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
(三)交通通讯方便快捷
澧县是湖南进入湖北的交通要道,历来就有湖南北大门之称。澧县的交通主要由水路、铁路、公路三大系统组成。
湖南四大水系的澧水主航道流经境内,有500-800吨级的货运码头2座,距离长江沙市万吨级码头80公里。水路经洞庭湖入长江,可南上北下、通江达海。
枝柳铁路在澧县过境15公里,并建有澧县站。经过境内腹地的二广高速公路、国道207线、省道302线、省道304线贯穿县境大部分地区,与纵横密布的县乡公路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体系。
澧县具有完善的现代化通信网络。程控电话,无线移动通讯,形成了县域内城乡一体化的数字通讯网络。中国电信宽带、铁通宽带和广电网通宽带,形成了全县联通的数字化宽带网络。2009年末,全县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2万户、固定电话15万户、宽带用户10万户。
(四)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厚
澧县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境内有4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城头山古遗址、彭头山古遗址、八十档古遗址、余家牌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文庙、花瓦塔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城头山古遗址,是迄今我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92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澧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天供山森林公园、王家厂风景区、太青山景区、宋鲁湖旅游度假村、彭山-钦山--艳电风景带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农家休闲旅游亮点。澧县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的龙潭寺、钦山寺、嘉山寺,在我国佛教史上也都享有崇高地位。
(五)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澧县突出发展主题,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的势头。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澧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26.5亿元,增长12.3%,人均GDP为15786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增长84.4%;完成财政预算总收入4.6亿元,增长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增长6.0%。 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二十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澧县按照“精一、壮二、活三”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化农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澧县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推广设施栽培、立体种植、反季蔬菜、规模养殖,培育了一批高效农业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放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互动效应。2009年,澧县第一产业完成总产值64.9亿元,实现增加值39.7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43万亩,粮食产量52万吨、油料产量10万吨、棉花产量3万吨、蔬菜产量25万吨、瓜果和水果产量10万吨。新增农产品规模企业8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27个。
澧县工业以“一区四园”作为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和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目前建成了湘西北地区最大的啤酒、食用油生产和陶瓷生产基地。2009年完成工业投入23.5亿元,增长87.2%;完成工业总产值98.7亿元,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9.6%。其中90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5亿元,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增长22.4%。
澧县充分利用湘鄂边界、交通、物流等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激活第三产业。近年来,先后建成了水产市场、财富广场等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专业市场6个,年成交总额突破10亿元;先后发展了金龙玉凤、丰采超市、维多利亚等30多家餐饮龙头企业、大型综合超市企业和休闲娱乐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同时随着澧县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澧县的房地产开发迅速扩张,2009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5亿元,施工面积8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6.1万平方米。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2.2%。
澧县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2009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807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2元,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1元,增长11.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亿元,本年新增18亿元。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澧县为了拓宽城区发展空间,加快了“改造老城、完善新区、再造新城”的建设步伐,加快了南部老城改造、北部新区开发、东西部延伸拓展的力度,以澧州大道、澧浦大道为主轴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随着新华大厦、学府华庭、财富广场、豪盛国际、行政中心等40多栋高层建筑的相继建成,城市亮点纷呈,面貌也焕然一新。
1、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澧县县委、县政府紧抓城市化发展的机遇不放松,大力推进县城区扩容战略,改造扩建城市道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2009年澧县完成城区基础建设投资5.5亿元,随着工业大道、绕城线和临江大道的相继建成,6.88公里的绕城线已基本形成,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6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县城区人口突破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5%。
2、城区公共交通网基本形成,城区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澧县大力推进公共交通网建设,城区公交系统得到大力发展,形成了以“公交车为主、出租车为辅”的市内公共交通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2009年实有出租车200辆,公交营运车辆72辆,现已开通6条公交线路,全年公交车营运总量达800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4.2台。
一是道路网架体系基本建成。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的要求,相继对澧阳路、翌武路、桃花滩路、澧州大道、关心大道等多条道路进行了改扩建和延伸建设,澧县城市道路网架体系基本形成。2009年,澧县城区主干道37条,道路面积637万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面积39.8平方米。
二是城市绿化工作得到改善。澧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优秀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为抓契机,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单位绿化效果明显,有力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2009年,澧县城市绿地总面积24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平方米。
三是城市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齐全。为积极实施城市水、电、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工程,澧县加快了城市电网更新改造、地表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管道燃气和排水系统等城建项目建设,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更加齐全。2009年末,县城区年用电量达2.1亿千瓦时,供水综合能力达到 3万吨/日、用水人口14万人,液化气和管道燃气供气总量4000吨,用气人口10万人。
二、澧县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面临的困难
“撤县建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虽然目前澧县的绝大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家建立县级市的标准,但离建设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尚有一定的距离,具体体现在:
(一)与“撤县建市”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民政部最新上报国务院的县级市设立标准的建议报告,对县政府所在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区公共基础设施等主要指标方面都设立了非常具体的标准。澧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40人,但按照中、西部地区设市标准下浮一档的原则,对照我县2009年的发展现状,10项考核指标中有6项达到建市标准,但在基础设施水平、建制镇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当前澧县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来说仍比较滞后,2009年,澧县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1.4:33:35.6,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6%,表明澧县经济结构仍处于均衡发展的现状。
澧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在县域居民中占有较大份额,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澧县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也将会导致全县经济增长乏力。
澧县工业发展的速度虽有所加快,但由于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业结构欠优,支柱产业不凸显,从而导致工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仍属工业弱县,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的贡献率不高。
2009年澧县产业结构模式为三二一,表明澧县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化应是长期坚持的任务。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当前澧县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2%,人均公共绿地2平方米。其城市绿化率低,覆盖面积低,与“拆县建市”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城市环境绿化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建议与对策
一座城市的特点,来自于自然的秉赋,历史的传承和独具匠心的雕琢。把澧县打造成澧水流域中心城市更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只要我们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环境,抓机遇,抓发展的理念,充分彰显澧县的特色,做到山水与人文完美结合,天然与人工精致和谐,只有这样,把澧县建设成湘北区域中心城市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精心规划,强势推进
澧县的城市规划,要遵循“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理念,在规划上目标定位就是澧水流域中心城市;在城市建设上要风格新颖、建筑精美、市容整洁亮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津澧融城,促进城市提质扩容
澧县与津市之间城区距离仅8公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互为补充不够。澧县城区一直以来主要是向北、向西发展。津市城区因受地域的限制,主要向澧水南岸发展。从而导致两者资源不能共享,商品流通不畅。在经济结构上,津市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主要以旧工业基地为主,但土地与矿产资源匮乏,城市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澧县已逐步从一个农业大县向商贸大县、工业大县转变,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特征,相对地域广阔,资源较为丰富。津澧融城,两者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可以得到互补,能较快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能达到30万人中等城市规模。
(三)做大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载体
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推进,为城市化提供充足动力。澧县历来就是澧水流域的物流商贸中心,不仅有老城、财富广场的载体,同时已逐步完善的水产市场、建材市场、农业大市场等20多个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随着城市的提质扩容,有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
(四)完善路网建设,提高城市功能。
一是要对老城区街巷进行治理,形成老城区的道路微循环。二是要加快临江路东拓和绕城线建设使之成为完整的城区环线。三是要加快澧阳新区的路网建设,保证新区道路畅通。四是要尽快开工澧浦南路的项目建设,形成一个由老城区、城北新区组成的新的县城路网。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市场及配套工程建设,尽快开工建设竹木、钢材等专业市场,提升市场流通功能。六是要大力推广“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将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市政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五)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文明体现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我们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应城市发展新管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要强化对执法队伍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执法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狠抓社区责任制落实,量化任务、层层分解、分区划片、责任到人。
二是要经常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户外广告、占道经营、市场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河道治理、环境污染、美化亮化、园林绿化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工作,创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是要增建停车场,以缓解城区停车难、秩序混乱的问题。
四是要完善环卫设施,继续加强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重点要在新城区建设一定数量的水冲式公厕,并对老城区旱厕进行改造。建设垃圾转运站,重点是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环卫设施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胡建勇]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