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桃源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来源: 时间: 2011-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就如何推进桃源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巩固桃源农业大县优势这一问题,深入进行广泛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并征求前沿专家的意见,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

  桃源作为久负盛名的农业大县,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同时,这也是打造桃源农业强县的必由之路。

  (一)有资源优势。桃源县地处北亚热带中部江南红壤丘陵复合农业类型区,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以及物种的多样性,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桃源不仅是盛产水稻、油菜、生猪、家禽和鱼类产品的鱼米之乡,更是生产棉花、茶叶、柑桔、楠竹、油茶、烟叶、苎麻以及各类小水果的植物大观园。桃源黑猪和桃源鸡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桃源大叶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湘西黄牛闻名遐迩,瓦儿岗辣椒驰名省内外,豪猪、果子狸、竹鼠、娃娃鱼等数十种珍奇野生动物遍布境内。

  (二)有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桃源县已初步形成粮食、油料、棉花、畜禽、茶叶、水果、楠竹、烟叶等龙头产业。粮食、油料、肉类产量位居全国百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油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茶出口优势区域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全省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县、全省草食牲畜生产示范县。特别是蛋鸡养殖业实现飞速发展,蛋鸡养殖专业户达到1476个,蛋鸡存笼总量突破700万羽,稳居湖南蛋鸡养殖第一县的位置。

  (三)有技术保障。桃源县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和渊源。该所1978年始建于桃源县,后迁至长沙,是中科院在湖南境内唯一的一家研究所,农业生态和畜禽健康养殖是该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在桃源县仍有一个国家级野外农业生态试验站。桃源县还与该所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这对进一步加快桃源农村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桃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是桃源县发展生态农业独有的一张“王牌”。

  (四)有现实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价值已高出普通农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传统农业日益失去了竞争优势,农业生产单纯依靠量的增长已到了发展尽头,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已严重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桃源县生态农业虽然起步较早,1994年就被列为全省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并相继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湖南省无公害茶油、菜籽油生产示范基地县等,但与外县的发展态势相比,已经明显落伍。突出表现在“四缺”:

  一是缺规划。1999年编制的《桃源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很不完善。规划仅从森林覆盖、水土流失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工业污染控制、省柴灶及沼气推广等外部环境方面制定了控制指标,而对农业本身的持续发展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考虑,因此不利于桃源农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二是缺规模。桃源虽然早在2006年就由“古洞春”和“腾琼”率先启动了有机茶叶生产,但至今这两个企业的有机茶产品仍未独立包装、独立销售,没有批量上市,只有“展品”和“礼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陬福”牌大米和“古洞春”牌茶叶也未形成规模优势。全县26个无公害农产品中,稻米占了22个,但这22个产品每年的生产销售量仅3.5万吨,不足全县稻米商品量的十分之一。“优而不多”已成为桃源县农业竞力弱的突出问题。

  三是缺质量。桃源县粮、油、肉产量虽然早已跻身全国百强,但由于质量安全没有保障,规模优势难以发挥,甚至出现了“生产越多包袱越重”的尴尬局面,“多而不优”已是桃源农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桃源县农药、化肥施用量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稻米方面,2009年从县内选择10个样本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有5个以镉为主的重金属超标。蔬菜农药残留方面,随着高效低毒等新型农药的不断推广,农药急性中毒的案例虽明显减少,但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对引发癌变,畸形和神经、生理、生化、血液、免疫、病理等方面病变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四是缺监管。桃源县农业环境的监管起步晚,难度大。随着农村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各种农用化学物质的不断涌入,尤其是养殖业畜禽粪便的直接排放,导致桃源县农业环境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每年有60多万吨农村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回收处理。特别是随着规模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呈几何级数增长,仅蛋鸡养殖一项,全县鸡粪日排放量就高达1000吨左右。由于多数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缺乏必要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也难以承担高额的废弃物处理费用,畜禽粪尿等污染物到处乱堆乱放,致使空气污浊,人居环境恶化,群众反映强烈。

  情况表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必由之路。否则,桃源农业大县的优势就会丧失殆尽,富民强县将失去重要基础。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整体推进综合开发

  全面提升桃源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桃源农业大县优势,应当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这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桃源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态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科学编制规划,用规划引导开发。用科学的规划指导生态农业开发,用完善的规划促进生态农业开发,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建议县内今年安排专项经费,组建专门班子,聘任专业机构,启动并完成全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全面分析桃源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制度背景的前提下,按照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全面制定桃源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及推进措施。今年一定要拿回社科院《桃源县现代生态农业整县推进示范县规划》蓝本,并尽快付诸实施。

  (二)加强项目引进,用投资拉动开发。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覆盖领域广、建设期限长、投资额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项目支撑,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度开展农业引项争资,用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现代生态农业开发。要重点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环境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全面开展引项争资工作。特别要重点抓好“黄石生态农庄”等落地项目建设开发,以此为示范,力争近期内农业引项个数、到位资金有较明显的突破。

  (三)推行农业标准,用标准化规范开发。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础与前提。其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目前,县内除茶叶产业外,其它主导产业都还没有制定出本行业的地方标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建议县里尽快安排专业骨干,进驻万福生科等重点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在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标准指标体系,力争年内完成水稻、油菜、柑桔、油茶、蛋鸡、生猪等产业的标准制定与审批工作。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四)培育产业体系,用产业链带动开发。加强产业体系培育,是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日益变化大市场之间突出矛盾的最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产业发展等方面,只有通过集约化模式推进,才能达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全面加强现有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短期内培育或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标准化生产层次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要坚持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家庭分散经营模式,重点在发展数量、覆盖区域、带动农户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高度树立“生态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拉动一个产业链!要像长沙县“湖南湘丰集团”一样,品牌运用得的好,就能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五)加强生态保护,用环境保护开发。要切实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分片划区的原则,有步骤地在县内建立一批垃圾集中处理场地,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要切实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坚决杜绝禁用、限用肥料、农药、兽(渔)药、饲料添加剂进入生产流通领域。要全面加大生物有机肥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大中型沼气建设力度,确保3-5年内全县90%以上的小规模养殖场(户)所产生的畜禽粪便进入有机肥厂,转化为生物有机肥。要在切实加强现有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处理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高污染工业项目的引进,全面降低桃源县工业污染排放水平。

  (六)出台扶持政策,用机制激励开发。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全民参与现代生态农业开发的合力,县内要尽快研究出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鼓励扶持政策。一要建立生物有机肥补偿机制。桃源作为养殖大县,解决畜禽粪便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目前,由于有机肥使用成本高、投工量相应增大,群众很难接受,借鉴外地经验,建议县里按每吨100元左右的标准对农民使用生物有机肥给予补贴。二要建立标准化生产激励机制。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地方标准的制定审批及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三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机制。重点在贴息贷款、国家投资项目安排等方面实现突破。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颜忠明]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