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加速赶超”为主题,以“强投入、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保稳定”为主线,紧扣“工业立市”核心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市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不断夯实,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一)总量提速较快。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7243万元,比上年增长16.1%,比上年度加快了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9664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4341万元,增长24.5%;比上年加快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2938万元,增长14.1%,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得益于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9%、63%和28%。
(二)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622万元,增长5.2%,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9664万元,增长5.3%。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早稻播种面积7.84千公顷,增长2.2%,早稻产量43630吨,增长1.8%;中稻播种面积4.65千公顷,下降3.6%,中稻产量32435吨,下降1.6%;晚稻播种面积9.13千公顷;增长2.0%,产量57290吨,下降2%,春玉米播种面积0.06千公顷,同比持平,产量310吨,增长0.6%;小麦播种面积0.22千公顷,同比持平,产量637吨,增长2.7%;油料15.1千公顷,增长1.6%。其中油菜种植面积14.61千公顷,增长1.4%,油菜籽产量26294吨,同比增长3.1%;棉花3.64千公顷,增长3.1%,产量6664吨,增长0.7%;甘蔗0.1千公顷,同比持平;药材0.06千公顷,产量150吨,同比持平;蔬菜3.75千公顷,同比增长3.1%,产量120375吨,增长3.5%;瓜果0.4千公顷,增长11%,产量6327吨,增长2.1%。二是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出栏生猪39.72万头,增长1.1%;出栏肉牛0.56万头,同比增长3.7%;出栏羊4.01万只,增长1.5%;家禽出笼377.94万羽,增长3.0%;出售蛋品15714吨,增长2.5%;水产品起水15250吨,增长6.5%。
(三)工业经济加速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3912万元,增长47.9%,为全年目标(75亿元)的116.5%,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快速发展。五大产业按其增长速度排序依次为:①食品产业产值146279万元,增长56.6%;②纺织产业值132048万元,增长46.0%;③盐化工业产业产值106355万元,增长38.7%;④汽配产业产值259499万元,增长30.7%;⑤造纸产业产值45730万元,增长19.2%。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65946万元,增长2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9011万元,增长33.2%。主要工业产品产销同步增长,全年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4.9%,3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4种比去年同期增产,占77.4%。如原盐产量为72.2万吨,增长3.3%;纱49490吨,增长38.0%;车桥46.3万根,增长14.9%;糖化酶25万标吨,增长21.9%;机制纸8.39万吨,增长12.6%。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规模以上企业(500万元口径)户数由年初的71家增加到86家,净增15家。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86531万元,增长50.5%,实现利润总额10378万元,增长68.4%,实现利税总额32257万元,增长80.2%。
(四)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4亿元,增长53.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增长58.7%,城镇以上技术改造投资11.8亿元,增长54.5%,工业技改投资10.65亿元,增长57.5%,房地产开发投资3.01亿元,增长125.7%,基本建设投资8.6亿元,增长44.6%。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项目投资比重有所上升。全市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16.35亿元,增长60.3%,占全社会投资的61.4%,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二是新开工项目较多。全年新开工项目共72个,同比增加8个,为全部在建项目个数的84.7%,比上年上升了15.9个百分点。三是技术改造投资不断加大。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8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4.3%。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07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倍。
(五)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城乡居民平稳增收,物价涨势明显。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465万元,增长18.7%。分地域来看,城镇地域零售额231490万元,增长19.3%;乡村零售额37974万元,增长15.4%。分行业来看,批发业零售额13869万元,增长18.4 %,零售业零售额221244万元,增长18.2%,住宿业零售额2867万元,增长66.5%,餐饮业零售额31486万元,增长19.2%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张,根据抽样调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57元,增长10.8%,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0951元,增长17.0%。农民人均纯收入5728 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现金支出5786元,增长5.5%。另一方面消费品物价呈现上涨态势,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比)为103.2%,八大类消费品中价格指数处于上涨态势的有六类,依次是:食品类108.7%、居住类105.0%、家庭设备及用品类101.2%、烟酒及用品类100.9%、衣着类100.6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2%。下跌的有两类,分别是交通和通信98.9%、娱乐和教育用品98.4%。
(六)财政收支较快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5787万元,增长29.6%,完成一般预算收入(新口径)23660万元,增长21.2%,其中税收收入13637万元,增长37.1%,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 57.6%,同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7145万元,同比增长25.2%。从收入结构上看,税收比重上升,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
(七)金融运行平稳。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0520万元,比年初增长20.8%,其中企业存款68451万元,增长21.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5865万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72.3%,增长16.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811万元,增长8.0%。金融机构存贷余额比由上年的2.0:1调整为2.3:1,说明全年金融机构信贷节奏偏慢,流动性充足,抵抗风险能力提高,但是存贷比增大将无助于改善主要依赖于存贷利差而获利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同时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市企业生产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
(八)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81894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耗能1.53吨标准煤,下降22.1%。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SO2 为35%、COD为47%。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SO2 为18.74千克/万元、COD为13.06千克/万元。
二、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2010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民本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年为民办实事共投入资金2.47亿元,承办省、常德和本级为民办实事指标任务31项,其中,省为民办实事考核指标任务22项,常德市实事考核指标任务17项。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已达标或超额完成任务。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9000人,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所,改造农村危房300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61人,统筹地区内政策范围内平均补偿率已达到60.1%,城镇零就业家庭已实现100%动态就业援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已达到50.3%,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家,为12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治疗,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3%,援助城乡困难对象就业293人,农村低保保障人数已达到6200人,新农合参合人数已达到128581人,参合率达到98.4%,5座小Ⅰ型以上水库消灭五类水质,压减珍珠养殖面积1021亩,改造县市城区小街小巷8条。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农业新产品方面存在资金缺口,目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农业技术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技术人员较少,知识更新步伐较慢,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工业方面。一是主要工业产品中科技含量不高,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二是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全市2006年-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分别为22.0%、23.9%、27.3%、31.9%和33.2%,2010年基数已达24.9亿元,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更多优势发展的企业来支撑。
(三)服务业方面。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市场上人气不旺。二是供需矛盾较为明显,如在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等方面有效需求不足。三是部分行业监管有待加强。
四、2011年经济工作建议
(一)继续抓好项目建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一是主动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衔接和沟通,大力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资本引进力度。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逐步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潜力。
(二)继续抓好推新和招商。第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住机遇,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承接如高新技术产品、资源深加工等技术、资金密集产业的转移,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第二,培育新兴产业。科学制定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和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和生物等新兴产业的落户我市。第三,引导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二是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快产业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对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进行“两型化”、低碳化改造。
(三)努力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第一,提高就业服务能力。针对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的不同特点,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失业动态监控预警机制。完善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积极支持全民创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第二,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一是继续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引进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生猪、肉兔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形成信息和技术共享,生产、加工和销售配套的市场体系,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四是引导和支持深加工、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个体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健康向上的居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多渠道增收。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