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桃源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来源: 时间: 2011-03-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年桃源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求真务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项措施,全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据全面统计,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3.0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5419元,比上年增加603元,增长12.5%。一是种植业全面丰收。主要产品:粮食产量78.99万吨,比上年增加1万吨,增长1.3%;油菜籽产量10.29万吨,比上年增加0.46万吨,增长4.6%;棉花产量19788吨,比上年增加4892吨,增长32.8%;茶叶产量4550吨,比上年增加100吨,增长2.2%;水果产量17.14万吨,比上年增加0.37万吨,增长2.2%。二是养殖业生产稳中有升。牲猪出栏116.86万头,比上年增加1.18万头,增长1.0%;牛出栏4.02万头,比上年增加0.04万头,增长1.1%;羊出栏82.55只,与去年基本持平;家禽出笼2975.76万羽,比上年增加72.26万羽,增长2.5%;蛋产品72580吨,比上年增加1080吨,增长1.5%;水产品产量37500吨,比上年增加1813吨,增长5.1%。三是林业生产又上台阶。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48万亩,四旁植树282万株,完成楠竹低改和复垦2万亩,退耕还林0.45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781万立方米,立竹8098万根,森林覆盖率达61%。

  二、“八个一示范工程”有序推进。根据《常德市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八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组建了县“八个一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并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考核,通过科学调度,统筹规划,严格督导,全县82个示范片点建设工程均按上级要求基本完成。车湖垸乡、木塘垸乡2个部级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180.1公斤,高产丘块亩产达207.6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平增产48.7公斤,增产幅度达37.1%。三尖农牧公司三分场健康生态养殖示范片,投入700万元对全场实施改造,建成六栋全封闭、自动控温、自动给料、自动清粪的国内行业领先现代化鸡舍。杨溪桥乡沙堤村生态林业样板,采取林地清理、深挖垦复、开挖竹节沟、科学施肥、合理采伐等技术措施改造毛竹低产林500亩,每亩立竹株数达到150株左右,平均胸径超过10cm,亩增效益225元以上。马鬃岭镇400亩柑桔高产示范片通过精细培管、规范栽培、大枝修剪、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科学肥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产量明显增加,平均亩产3650公斤,比上年增加1100公斤,增长30%,且品质明显上升,商品果率达80%以上,销售价格每公斤1.3元,比上年提高0.6元,亩产值4745元,增加2960元,增长62%,良好的经济效益辐射带动周边柑桔扩改2000余亩。

  三、新村片点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办点示范全面出新。坚持把新农村示范片点建设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不断寻求新的着力点,努力实现机制创新,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5亿元,选派157个后盾单位组建工作队,从规划、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102个市、县两级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管理、高速度发展,成效十分明显,特别是盘塘镇示范片以“兴现代农业,创优美村镇,树文明新风,育新型农民”为主题,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素质提升三大重点,年内完成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了朱家港村和常青村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辟群众健身场所5处,新建农家书屋3个,硬化公路9.2公里,打造烟叶高产示范基地5000亩,建成柑桔标准化示范园100亩,柑桔品改780亩,完成油茶新造1000亩,低改2000亩,以现代农业沃土、乡村宜居小区和新型文明社区为特色的优美乡镇典范基本成形。二是大面建设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全年硬化村组公路170公里,总里程达到1778.5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60个,通村率85.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年内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7亿元,完成渠道清淤4850公里,混凝土硬化160公里,完成中型水库除险5座,小型水库除险22座,堤垸除险21处,山塘扩挖整修9650口,排渍和抗旱机埠维修200处。安全饮水方面,完成饮水工程建设23处,解决了442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力方面,启动并完成了68个村电网改造,电网改造率达75.7%,钟家铺乡35千伏变电站建设完成前期基础性建设,茶庵铺110千伏变电站升压工程也已全面启动。农村能源方面,完成了济庆农牧和四喜养殖2处900立方大型沼气池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16口,沼气入户率达23.1%,并代表湖南参加了全国能源建设技能大比武。三是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年内新建垃圾填埋场16个,总数达到126个,新建垃圾围163个,新增垃圾集中处理村7个,完成农村改厕2607户,乡村清洁工程建设15户,配备农村专(兼)职保洁员375人,整治乱搭乱建70处。启动了市到县城主干道两侧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完成了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及部分违章建筑的拆除,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四、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是产业基地持续扩张。着力发展了粮食、畜禽、水果、茶叶、楠竹、油茶、烟草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了“跨乡连片发展,集中扩规提质”的产业格局。今年来,全县共新扩大叶茶5200亩,完成楠竹新造0.5万亩。油茶新造1.2亩,柑桔新造1.4万亩,发展烟叶1.1万亩。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与总产均刷新历史纪录,先后迎来了全国超级稻百强组合展示现场观摩会和全国超级杂交稻推广示范经验交流会在桃源县的召开,并获得了“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农村经济大户达到3450个,其中规模养猪户556个,枫树四喜、三阳腾达、青林庆大宏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均达万头以上,千羽以上蛋鸡养殖大户达1538户,蛋鸡存笼总量突破750万羽,蛋鸡产业呈现出“龙头昂首、大户涌现、基地膨胀、全面提高”的新格局。二是产业龙头不断做强。通过招商引进和培育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总数达到39家;申报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各1家。万福生科启动的四期扩改,年内完成投入7000万元,新征土地111亩,年产3000吨精纯米糠油的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公司被列为全省首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备选企业和十家重点扶持的上市企业之一,目前已完成前期资料准备及招股说明书编制,预计2011年上半年可成功上市。三是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家,总数达到167家,其中连接紧密的专业合作社103家,服务带动农户10万户。银木塘棉花专业合作社和古洞春野茶王茶业专业合作社挤身全省5家省域性专业合作社,乌云界茶叶专业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扩张为市域性专业合作社。四是品牌开发取得突破。“陬福”和“古洞春”商标分别于1月和10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三尖、腾琼、杰新”获省著名商标;腾琼野茶王、万福生科金优米等10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古洞春毛尖等11个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五、农业发展保障更加有力。资金投入方面,全年共向上争取粮食产能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农业投资项目56个,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同比增加2671.3万元。招商引进百万元以上农业投资项目18个,引资总额28.9亿元,到位资金2.8亿元。常德四通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计划投入1.5亿元,前期到位资金5000万元,协调征地103.7亩,在建4000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1栋,年产2万吨猪用预混料厂1个。县本级财政支农投入8871.3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新农村专项资金292万元。动植物防疫方面,突出大户防疫管理,狠抓防疫责任落实,严格免疫抗体检测,强化检疫执法监管,确保了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不仅迎接了全省农业血防工作现场会议的召开,而且代表全市迎接了省里的动物防疫工作检查。柑桔大实蝇防控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政策落实方面,通过实行重点单位重点监控、建立惠农补贴信息公开平台、坚持财政奖补资金“一卡通”发放、严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等各项措施,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发展机制创新方面,按照“全市争第一,全省争先进”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了以乌云界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发证率已达95%。特别是配套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木材检查站、乡镇林业站人员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统一由县林业局下拨发放,提高了乡镇林业站人员工资的保障力度,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桃源作为全市唯一单位(全省5个)参加了全国林改百县经验交流会。启动了木塘垸乡等4个乡镇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信息资料电子录入试点,积极开展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全面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5.6万亩,比去年增加2.4万亩,涉及农户4.6万户。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累计开展教育培训876次,参训农民5.3万人次,农民文化技术、就业技能、思想道德及政策法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  刘纪泉]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