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在汉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人居环境和民生明显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五年来,汉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截至“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116.51亿元,年均增长12.2%,快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年均增长11%的目标,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快2.3个百分点。2007年,生产总值66.41亿元,人均突破1000美元;2009年, 生产总值98.41亿元,提前一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生产总值90亿元目标。2010年, 生产总值为116.51亿元,人均突破2000美元关口,达到2170美元。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年均增长42.3%,比“十五”快15.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3亿元,年均增长16.3%,比“十五”快5.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年均增长11.3%,比“十五”快4.6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84亿元,比2005年年末增加30亿元,年均增长17.4%,居民人均储蓄6700元,比2005年高出3500多元。
现代农业建设效果显著,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园区工业快速发展,“龙株太”融城初步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呈协同发展格局,经济结构优化。2010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3.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7.7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2%、16.0%,13.8%,比“十五”分别快2、 1.4、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由36.8:26.7:36.5调整为28.7:30.3:41.0。
二、农村经济受惠显著,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汉寿是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为国家保障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同时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共生产粮食289万吨,比上一个五年多93万吨,年均增长4.1%;生产棉花3.6万吨,比上一个五年多0.8万吨,年均增长9.7%;生产油料20万吨,比上一个五年多7万吨,年均增长16%;共出栏生猪342万头,比上一个五年多114万头,年均增长12.6%;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比上一个五年多7万吨,年均增长3.1%。
农业自身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随着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实施了一批重大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仅2010年一产业投资4.3亿元。农机装备实现跨越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71万千瓦,年均增长12.7%,比“十五”快9.4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2010年工业增加值25.8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7%,比“十五”快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工业家数由51家发展到89家,规模工业增加值由4.67亿元增加到19.29亿元,年均增长26.2%,比“十五”快3个百分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家数由5家发展到22家,工业增加值由0.93亿元增加到6.6亿元。
食品、纺织、竹木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以广源麻业、金牛米业、康普制药、宝龙汽车、洞庭木业为龙头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家数达到25家,比2005年的4家猛增了21家。中联重科及其配套产业园的落户与开工建设,标志着汉寿县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了重大突破。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快速推进
“十一五”的五年,是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7400元增加到14896元,年均增长14.9%,比“十五”快5.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71元增加到5848元,年均增长12.0%,比“十五”快3个百分点。如今,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城乡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汉寿县私人小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1700辆,增加到2010年的7500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5年的10.5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38.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10年的37.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54.1%下降到2010年的39.7%。
为民办实事,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匪浅,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省级实事项目投入由最初的7952万元递增到现在的27545万元,与此同时,市、县实事项目投入同步推进。到2010年末,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万多人,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7.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4.7万人,城乡低保由15.5万人次增加到36.4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汉寿沅水大桥建成通车,硬化通乡通村公路1086公里,16.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6万人,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86户无房专业渔民实现了上岸定居。
五、节能减排力度空前,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进入“十一五”,汉寿县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能源消费结构调优。生物质能作为绿色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加大。 2010年,生物质能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47.83%,比2005年上升了44.36个百分点,电力消耗比重17.82%,比2005年上升0.23个百分点;而原煤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为33.13%,比2005年下降7.1个百分点。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17.22亿元,其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1%上升到2010年的27.5%。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共关闭苎麻脱胶企业5家、小造纸1家、小型铸造企业15家。
全县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02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79吨标准煤,下降了22.85%。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的2.2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17吨标准煤,下降了47.5%。2010年COD排放量3373吨,削减率为61.98%, SO2排放量1694吨,削减率为10.03%,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70%,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85%,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
五年中,新建了芙蓉路、振兴路、辰阳南路,升级改造主街大道10条、小街小巷60余条,新建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100万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味提升,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27.08%,县城人均绿地面积1.2平方米,拥有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清水湖旅游度假区、鹿溪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47.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亿元,被评委“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汉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应该看到,目前汉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还不强,发展水平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也正因为此,对于 “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罗军政]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