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养殖增效的工作目标,突出项目带动,强化服务,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养殖业生产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实现养殖业总产值79.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40.1亿元,增长102%,其中畜牧业产值达71.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
一、“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特点
1、规模养殖场发展迅速。全县紧扣畜禽产业化发展的主题,积极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规模养殖场建设改造力度,先后投资改造生猪规模养殖场24个,新扩建高标准猪舍12380㎡,改造栏舍13060㎡。通过项目带动,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发展大幅加快。到2010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925个,比“十五”期末增长21.8倍,其中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327个,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的畜禽总量占全县畜禽出栏总量的53.7%。
2、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建立产品溯源制度。突出抓好养殖大户监管,建立了养殖大户台账,为畜禽水产品的溯源提供原始依据。二是建立投入品监管制度。定期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动物和产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质量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县里投资300万元修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确保了全县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四是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先后有官亭麻鲢、同欢青草鲢鳙、合口牌生猪、道水河蟹、清水鸭、联发土鸡蛋获得无公害产地的认定和产品认证。通过产品认证,提高了全县畜禽水产品的品牌效益和市场占有率。
3、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围绕动物防疫体系,加强了县级动物防疫监督站和乡镇动物防疫站建设,有效改善了县乡两级动物防疫站的工作条件,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强化动物免疫措施,全县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种的免疫密度达到100%,牛出败、羊痘、狂犬病等病种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
二、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饲养管理水平偏低。目前,全县从事养殖业生产的大多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由于缺乏科学养殖、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养殖业的基础投入,但由于养殖户经济基础薄弱,融资渠道窄,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致使养殖规模难以形成,养殖效益相对偏低。
2、动物疫病防控较难。随着畜禽产品流通速度加大和范围扩大,各种动物疫病频繁发生。近几年,虽然全县动物防疫措施比较到位,没有发生大面积疫情,但因各种原因发生的零星疫病仍时有发生,给养殖业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明显加大。
3、污染治理难度加大。虽然全县逐步加大了对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但由于养殖总量增长较快,畜禽污染源较大,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欠缺,特别是在水产养殖中过多使用化肥等投入品,对农村饮用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养殖污染的治理难度逐步加大。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县将以建设养殖强县为目标,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化建设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三大主题,加快推进养殖业产业化,着力实施“1234”战略,确保全县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实现一个目标:全县养殖业产值年均递增3000万元。到2015年,共发展生猪110万头,出栏80万头;发展肉牛15万头,出栏3万头,存栏奶牛1500头,年产鲜奶7500吨;发展山羊60万只,出栏40万只;发展家禽3600万羽,出笼3000万羽,禽蛋产量50000吨;水产品产量20000吨;全县实现养殖业产值2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2、强化两个重点。一是以绿色食品基地示范县建设为重点,加强养殖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推广无公害和绿色养殖技术,开发无公害和绿色养殖品牌,在洞庭清水鸭、戴胡子酱板鸭、仙桃牌土鸡蛋、同欢青草鲢鳙鱼等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通过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力争5个以上项目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二是重点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污染环境的治理力度,确保养殖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3、狠抓三项建设。(1)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投资2000万元,修建栏舍50栋,面积20000㎡。其中猪舍35栋,育肥舍15栋,配套饲料设施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等。(2)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合作社万头种猪场建设:投资4500万元。改造猪舍40000㎡,新建消毒室100间,污水处理池8000立方米,新建沼气池10000立方米。修建栏舍48栋,其中母猪舍40栋,公猪舍8栋,面积30000㎡。(3)草食动物品改站建设:加大奶牛基础设施改造和标准化鱼池改造。新建“四个1”:1个种羊场、1个种牛场;中心品改站1个;新建1个人工牧草繁育基地;扩建乡镇人工授精站10个;建好10个水产健康养殖小区,改造鱼池10000亩。
4、发展四大产业。①生猪。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重点改造生猪规模养殖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提高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到2015年,全县年出栏1000头生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200家,规模养殖场出栏生猪占全县生猪出栏比重达到65%以上。②羊业。以培植大户和兴建示范小区为重点,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到2015年,养殖山羊500只以上的大户达到100户以上,年出栏山羊40万只,青贮、氨化饲料1万吨以上。同时,积极开展草食牲畜的品种改良,引进推广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质山羊品种,普及山羊人工授精技术,实行母畜本地化、公畜外来良种化,提高草食牲畜的品质。全县规划2015年山羊良种率达到80%以上。③禽业。突出发展清水鸭,扩大清水鸭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会员户数量,继续实施“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清水鸭种苗生产基地,实现种苗自给,启动清水鸭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达到500万羽,建立以安福为中心,以杨板、烽火、望城为重点,辐射合口、停弦、修梅、佘市、四新岗、柏枝的清水鸭产业示范带,争取到2015年发展年出笼肉鸡1万羽以上的大户600户以上。④渔业。以建立健康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推广水产新科技,发展名特优新,提高养殖效益,搞好道水河蟹人放天养项目,购置地笼800条,仪器、设备12套(件),年放养蟹苗6000公斤。提高天然水域的渔业资源总量;坚持集中突击整顿与平时防控相结合,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量、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