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石门县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崛起,形成了以电力、建材、化工、硅砂(石膏)、机电、食品等为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石门县要实现“四个翻番”,打造“三个石门”的宏伟目标,支柱工业更要发力。
一、“十一五”期间支柱工业发展概况
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期20.9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期95.7亿元,年均增长35.5%。支柱工业从“四个百万吨”到“五个百万吨”,再到现在电力、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矽砂(石膏)、食品六大支柱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全省千万吨水泥生产基地县、电力大县和磷化工生产基地县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巩固,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一)电力产业。在“十一五”时期,华电公司、皂市水库电站、张家渡电站建成投产及三江电力扩能、金家河电站技改投产,为石门电力产业的形成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电力工业一跃成为石门县六大支柱产业之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县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0万千瓦,主要企业有大唐石门发电公司、华电石门发电公司、三江电力公司、兆恒水电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电力产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8%,较“十五”期末增长了50%。
(二)建材产业。建材产业是石门县传统支柱工业,主要是水泥生产,全县水泥灰岩储量27亿吨以上,水泥产业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建设,到“十五”末期产能达到100万吨,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海螺水泥进驻石门、特种水泥技改、东峰水泥扩能,小型水泥厂(立窑)彻底关闭,传统墙体材料转型,建材产业进入大发展大调整期,规模工业由5家发展到10家,骨干企业有石门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湖南石门特种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石门强盛水泥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7%,较“十五”期末翻了7倍。
(三)化工产业。石门县磷矿储量10.91亿吨,发展化工产业具有较好的优势。全县化工产业主要是化肥和炸药,为石门支柱产业中的传统产业,主要由化肥生产企业和炸药生产企业组成,企业有石门田园磷肥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合磷化工有限公司、易普力湖南二化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较“十五”期末翻了4倍。
(四)硅砂(石膏)产业。“十五”期间的石膏(煤炭)过百万吨而成为石门工业的支柱之一,后因产业政策调整,石门县根据产业发展优势,鼓励硅砂(石膏)产业发展,现在主要由矽沙原矿开采和石膏开采企业组成。主要企业有石门县薮城石膏实业有限公司、石门县中美矽砂矿等企业。企业个数由“十五”期末的3家增加到2010年的15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较“十五”期末翻了19倍。
(五)机电产业。“十一五”时期,机电产业由单一的连杆加工拓展到磁材、石墨及碳素材料、镍铁制品制造。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湖南宝川连杆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石门隆威工业制造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成为了石门县优势较强的特色产品。企业个数由“十五”期末的4家增加到2010年的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较“十五”期末翻了17倍。
(六)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石门县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十五”期间,通过改造开发、引资合作、资本运营、品牌嫁接,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盛节节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石门金湘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极大带动和促进了石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9%,较“十五”期末增长了50%。
二、石门县支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乏力。一是总量偏低。目前,石门县支柱产业总量虽然较“十五”末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经济总量在全市范围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据统计,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仅为5.4%,距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产能有限。由于“十一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宽松,石门县工业企业产能存量被充分挖掘,90%以上的企业实际产能超设计,在产能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产能的再度提升难度加大。三是竞争力较弱。一方面,企业发展环境硬伤不少,部门服务真心服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石门县工业集中在资源消耗性行业,属国家限制发展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2.产业链过短,可持续发展缺力。一是资源性产业纵向不深。石门县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大部分支柱产业也依托县内的自然资源,但多局限于原材料的初加工,产业链过短,缺乏对产品的精深加工。目前硅砂(石膏)产业多为矿产品初级开采加工,深度加工几乎没有,而矽砂深加工是未来石门工业发力的主要增长极,因为硅产业是IT行业中的“钢铁产业”。二是新兴产业横向不长。机电、机械加工产业聚集能力不强,相互关联不够,只是外地产业配套中的一环,本地企业“单打鼓,独划船”,本县没有机械成型产品的集群,今后发展完全看他人脸色行事,可持续发展难度大。三是特色产业季节性依赖较强。食品工业资源生产受气候条件、加工技术水平、工艺水准限制,柑橘加工和茶叶加工均受季节影响较大,发展不平衡。
3.产业基础不牢,结构转型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石门县支柱产业总量不平衡,电力、建材和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六大支柱工业总产值的76%,工业对电力、建材和食品工业的依赖过高,工业经济运行安全系数不高。二是产业质量不优。电力、建材产业是资源消耗大户,属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食品加工业和新材料制造是六大支柱产业的后起之秀,属国家鼓励发展产业,多是个体企业发展起来的,无论抗市场风险能力,还是抗整合能力都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产业结构从质量方面进行调整。三是产业品牌不响。工业产品中除海螺水泥系国家名牌产品之外,本地工业产品没有国家级名品牌,产品缺乏品牌效应。
三、加快石门县支柱产业发展的举措
要实现石门“十二五”跨越发展的目标,立足县情,笔者认为,必须把工业发展作为跨越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支柱工业更要挑起重担,在未来五年,年增长率必须在30%以上,从而实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构筑工业发展平台。一是优化硬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工业园建设,国内外实践证明,园区兴,则工业兴;工业兴,则百业兴。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优化投资硬环境,打造产业集聚洼地,争取引进5家以上“地标”企业。二是优化软环境。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三保”服务,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招引企业要重承诺,更要重视践诺;对民营企业要围绕其发展壮大给政策,出点子;对创业者要加强政策指导,给予创业信心。真正做到企业围墙内的事情政府不干预,企业围墙外的事情不操心。三是优化政策导向。在对待企业发展上要转变“重引进、轻培育;重外资、轻内资;重眼前、轻长远”倾向,企业内发展要改变“ 重产销、轻技改;重效益、轻人才;重传统、轻开发”倾向,进一步优化鼓励企业发展措施,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和自主发展。
2.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地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一要重点发展“一区四园”。做好园区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做好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准备,重点针对园区“孤链”和“断环”产业引进配套企业。特别是在创业园内,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可以对此类企业实施更优惠的政策,给予财税更大力的扶持,为石门工业注入新的力量。二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要针对石门县工业产业过于依赖电力、建材等产业的现实情况,加大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引进,着力提升招商质量。三是搭好产业要素集聚平台。围绕重点产业招商,围绕重点产业投入,要引进产业链发展中的核心企业,以产业核心企业为集聚平台,达到“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效应,为“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夯实基础。
3.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是强化产业龙头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兼并、引进、收购,加速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与重组,打造产业集群的内核,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产业链直接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进技术创新。鼓励现有企业创新,对食品工业要继续整合资源,着力行业标准和品牌建设,解决企业个数多、品牌杂而不响的问题;机电产业要着力技术创新和加工工艺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紧抓市场前沿,做优特色产品,始终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硅砂(石膏)业要着力产品深加工,限制原矿出境,实现石膏产品、硅砂产品加工本地化;电力、建材产业要着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切实抓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三是优化支柱产业结构。鼓励和扶持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对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石门县应将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和拓展市场相结合,充分抓住第四次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转移的机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符合石门县县域经济发的展企业,力争实现产业均衡发展。
[供稿:石门县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