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县域金融业信贷投放面临诸多困境亟待改善

来源: 时间: 2011-07-1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桃源县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资金扶持优势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全县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稳健运行,各项存款高速增长,贷款增速平稳。

  一、当前县域银行业信贷形势基本情况

  1、存款方面银行不差钱。近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2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前县联社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创历史的15.5%高点,但从桃源县情况来看,各银行仍处于不差钱的状态。截止6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增幅12.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2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增幅16.2%。剔除应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留足备付金等因素外,县联社可用资金仍有8亿元。分析其原因:一是外出务工人员汇入资金。桃源全县约有20多万在外务工人员,每年都会在春节、五一”等节假期间汇回大量资金,是全县存款增长的主要推力。二是物价持续走高,居民消费意愿减弱,进一步加大了居民捂紧钱袋减少支出对应对当前高物价。三是县内缺少购买国债等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有风险的项目不愿意投入,再加上央行2次上调存款利率,只能将资金存入银行。四是为应对未来大额支出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强了居民储蓄意愿,如修建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

  2、贷款方面增长缓慢。截止6月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35.3亿元,比年初仅增加1.5亿元,增幅4.4%。贷款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实行总量调控,县内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信贷资金运用上权限较小,上级行控制较严,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少,但县联社属一级法人机构,人总行核定2011年全年贷款额度不得突破2.78亿元,为控制信贷投放规模,该社上半年仅投放1.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4亿元。二是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前2年,常德市政府和市人民银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主要从法制环境、经济发展、信用环境、金融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到目前全市仅有桃源县未达到市级“金融安全区”验收标准,县内社会信用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洼地”现象难以显现。三是各商业银行审批权限较小。受社会信用环境和自身经营的影响,部分客户无法及时归还银行贷款,造成部分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较少,这种现状在今年才开始慢慢改善,但进展仍然缓慢。四是银行内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为控制信贷资金风险,各银行在内部实行信贷资金“包放、包收、包效益”的责任制度,并对发放责任人实行严格的终身责任追究制。为减少信贷资金风险,部分银行将存款转化为上级行内部资金往来,以赚取利差保证收益。这种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县内资金被大量抽走,没有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116月末,全县存贷比为31.3%,存贷差更是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7.6亿元。

  二、当前应关注的焦点问题

  1、信贷规模控制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影响加大。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在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后,各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压缩,信贷投放速度明显放缓。特别是对县联社而言,人民银行对其信贷发放进度进行逐日考核,一旦突破额度将施行严厉的处罚。为减小突破额度受到处罚的风险,县联社将对信贷资金投向进行调整,主要加大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业务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

  2、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近2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与人民银行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社会信用意识不强。银行系统在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方面做了多次宣传,近年来更是加强了对征信系统的建设,但社会信用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银行历史包袱化解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企业和个人不良贷款、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不良贷款、企业借改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截止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768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6.3%,其中县联社余额55903万元,虽然该社在清收攻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消化不良贷款仍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三是中介服务不完善。县内没有成立信用担保机构,与之配套的协作机制也没有建立。四是地方经济发展基础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五是金融业的流动性、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状况有待改善。

  3、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加。受信贷规模总量控制影响,各商业银行均提高了信贷准入门槛,信贷投放量同比明显回落,部分前期扩张速度快,产品竞争力不强,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融资难度增大。特别是对抵押物不足的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对资产质量较好、发展前景广阔、信誉度较高的企业成为各银行争抢的黄金客户。

  4、民间借贷日趋活跃。各银行银根紧缩,门槛提高,企业和个人在向银行融资难度加大后,只能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来保证生产生活。当前桃源县民间借贷主要是信用借款方式,这类借款一般在亲朋好友之间借贷,利息较低甚至不需利息,其特别是范围广,金额小,难以监测。据测算,2011年上半年全县民间借贷规模约4亿元。

  三、几点建议

  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按照市级“金融安全区”考核指标开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职能部门、银行、企业在建设“金融安全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征信系统的推广力度和信用知识培训,并以此促进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的改善,吸引银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当地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各银行要在国家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满足县内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推动支柱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根据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结合客户实际需求,不断改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当地用于支持地方发展。三是加大对民生工程的信贷投入。如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项目和扶贫贴息贷款等业务。

  3、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加强政银企沟通联系。一是企业决策者要端正融资动机,树立良好的融资信誉和有借有还的融资观念。二是要规范内部管理结构,积极开展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的作出融资决策。三是积极开发新技术、高科技等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增强产品的盈利能力,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四是加强政银企之间的联系,以此改善企业的经营、资金环境。另外,要拓宽融资视野,掌握国家贷款政策,争取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  颜忠明]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