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常德市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报告

来源: 时间: 2011-11-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统计监测。本文介绍2010年常德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统计监测情况,旨在反映小康建设实现程度,分析小康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常德市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全面小康稳步推进,实现程度达80.1%

  监测结果显示,常德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安定和谐,生态资源环境继续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向前迈进。到2010年,常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80.1%,比2009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10年来年均提高2.25个百分点。

  从监测的六大方面看,民主法治和环境资源实现程度超过了90%;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实现程度超过了80%;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低于80%

  从监测的23项指标看,实现程度达100%8项,超过90%的有5项,8090%的有3项,7080%的有2项,6070%的有2项,60%以下的有3项。

  (一)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为63.7%,比2009年提高3.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4.5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的5项指标当中,人均GDP26091元,按2000年的可比价计算为19177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实现程度为61.1%R&D支出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08%提高到2010年的0.68%,发展速度虽较快,但实现程度仍比较低,只有27%。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实效,2010年常德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5.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70.6%。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城镇人口比重达38.87%,比2000年提高了11.4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4.8%。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情况良好,实现程度一直保持100%

  (二)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社会和谐方面实现程度为88%,比2009年提高7.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45.4个百分点。近10年,社会和谐方面实现程度年均增长4.54个百分点,是六大类指标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指标。一是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稳定,2010年基尼系数为0.391,实现程度为10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9,实现程度为97.5%;地区差异系数为46.61,实现程度为100%二是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近几年来,常德市积极构建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统一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迅速增加的推动下,2010年常德市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68.3%,比2009年提高10.7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5.9%三是高中阶段性别比趋于均衡。2010年,常德市性别比差异系数实现程度达到90%

  (三)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程度为82.5%,比2009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7.3个百分点。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828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65元增加到2010年的5232元。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3%,比2000年下降6.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2.3%二是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3.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0.2平方米,实现程度为100%三是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23.74‰下降到2010年的8.34‰2010年实现程度达到100%;平均预期寿命为79岁,首次达到全面小康目标。

  (四)民主法制建设加速

  2010年,民主法制方面实现程度为96%,比2009年提高0.5点;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社会安全指数中,刑事犯罪人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等指标完成较好,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100%

  (五)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10年,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为79.6%,比2009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5.4个百分点。一是常德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近几年,常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左右,实现程度在80%左右。二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近年有所提高,2010年为9.02%,比2009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6.4%。三是随着常德市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据推算,2010年常德市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95年,比2009年提高0.32年,实现程度达85.2%

  (六)资源环境较好,节能环保效果明显

  2010年,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为91.7%,比2009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5.3个百分点。一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常德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项目建设,加强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节能资金投入,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强化全民节能意识。2010年,常德市单位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达81.6%。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耕地面积略有增加,耕地面积指数实现程度100%。三是资源环境较好。环境质量指数达95.7%,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9.3%;地表水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4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常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但是也有以下几方面发展存在差距: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民主、环境等诸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小康,而在诸多方面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因为物质基础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社会和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从常德市现阶段情况看,经济发展的程度只有63.7%,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人均GDP(按2000年不变价)为19177元,与全面小康的目标31400元相差12223元。同时,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生活质量指标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271元(按2000年不变价),距目标值15000元还差7729元。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010年反映常德市自主创新能力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68%,实现程度仅为27%,实现程度最低,且大大低于其它各项指标,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的制约因素。目前,常德市具有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很少,企业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不足。

  (三)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低

  2010年文化教育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79.6%,造成该指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部分食品价格上涨推高了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从而影响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此外,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也与居民收入和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三、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重点调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来,常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一产比重仍然较高,一直高出全省近5个百分点,多数年份在全省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由于农业增长空间小,即使是正常年景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工业和三产的正常增速,致使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农业。因此,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加快常德发展的关键。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展其上下游产品的加工链条,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到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链中去,实现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企业集团,形成行业航母,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要以科技创新促产业层次提高。一方面重点改造提升资源优势明显、基础稳固、带动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引导骨干企业切实增强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市场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各种资源消耗指标,构筑新的产业格局。

  (二)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渠道,积极发展高收益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抓好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加快推进高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引入高科技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入高科技企业在常德市建立科技研发基地,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尽快完善和落实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二是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改善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适当引导居民加大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加强公共文化消费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文化资源等措施,促进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