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促和谐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现代常德、幸福家园建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8.5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比上年前进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9.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已连续3年保持35%以上的高位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4.3亿元,增长15.3%,增速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前进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38.8亿元,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前进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23元,增长20.4%,增速居全省第2位,比上年前进6位。
(二)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市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2.4亿元,增长3.8%;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8.4亿元,增长14.1%;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7.6亿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55.5%和39.2%;分别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4.8:49.5:35.7,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二产业和三产业比上年分别提高0.4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暖势头。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先快速回落,后企稳回暖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一季度达到22.9%的高点,之后一直回落至 8月份的15.3%的低点,从9月开始,增速逐步企稳,9至12月累计增速分别为15.4%,15.3%,15.4%,15.3%。烟草行业仍为主要支撑,烟草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2.9%,增长15.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为88.9%;有23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63.9%。增加值总量前十位行业中,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余6个行业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造纸纸制品业出现负增长,增速分别为-8.1%、-2.1%。产品产量增多降少,纳入全市产品产量统计目录的168个产品中,有108个产品产量增长,占产品数量的64.3%。
(四)投资力度加大,消费、出口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6.6亿元,增长37.2%,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额30.1亿元、498.3亿元、418.2亿元,增幅分别为47.3%、36.9%、36.9%,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均高于上年。分城乡看,完成城镇投资857.4亿元,增长31.8%,完成农村投资89.2亿元,增长127.9%,农村投资增速高于城镇投资增速96.1个百分点。按投资方向分,产业投资355.2亿元,增长29.0%,高于上年6个百分点;民生工程投资33.4亿元,增长24.3%,低于上年56.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投资53.2亿元,增长42.5%,低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212.5亿元,增长39.2%,高于上年37.9个百分点。重点工程建设超过预期目标,400个重点工程项目中,267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82.8亿元,圆满完成全年任务;52个竣工项目共完成投资58.4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9%;81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77.2亿元,超出年度计划5.4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2012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8亿元,增长15.4%。其中限上部分(包括限上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限上个体户)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6亿元,增长27.3%;限下部分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2亿元,增长12.2%。石油类制品和家电类热点消费高位回落。受政策和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石油制品和家电类消费热潮逐步降温,全市石油制品类零售销售额为46.3亿元,增长15.1%,增幅比上年下降33.1个百分点;家电类商品实现零售销售额15.4亿元,增长13.8%,增幅比上年下降25.8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药品类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股市低迷难测,金价持续高位,使得较多的消费者转向金银珠宝类商品,全市限上企业中的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销售额1.6亿元,增长60.1%。随着广大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药品类商品零售额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市限上企业实现中西药品类零售销售额11.5亿元,增长56.4%。
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6.0亿美元,增长68.5%,其中,出口总额3.2亿美元,增长64.3%。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金融形势进一步向好。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48.6亿元,增长1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6.7亿元,增长19.7%。市本级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63.3亿元,增长9.5%;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3亿元,增长9.1%。地方税收收入比重达到59.8%,高于去年同期水平。2012年12月份,契税入库较多,全年增幅达到30.9%,扭转了前11个月增幅一直为负数的局面。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全年增幅在35%以上。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92.2亿元,比年初增长 17.1%,其中,单位存款增长较快,单位存款余额410.9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各项贷款余额641.2亿元,比年初增长15%,其中,中长期贷款381.8亿元,比年初增长19.1%。
(六)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23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60元,增长13.4%。全面完成市级为民办实事八大工程和省政府下达的为民办实事共22项指标,其中9项超额完成:建设农村公路432.7公里,完成计划的113%;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42万人,完成计划的134%;建设农家书屋933个,完成计划的120%;新增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开工5591套、6130套,开工率分别达到了103%和102%;农村危房改造17105户,完成计划的244%;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246元,完成计划的101%;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104元,完成计划的103%;新增城镇就业68550人,完成计划的118%;行政村配电网改造工程333个,完成计划的256%;新建农村用户沼气池10490口,完成计划的107%。
二、需要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内外需不旺,企业投资愿望不强,大项目不够多。从外需看,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2.8%,低于销售产值增幅21.2个百分点。从内需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同时,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重特大项目储备数量不足,投资总量不大的问题突出,2012年全市重点工程投资总额虽然达到了518亿元,但单个项目平均投资仅1.3亿元左右,缺乏大项目支撑。
(二)重点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偏弱,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困难。一是骨干企业生产不快。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2%,其中135家大中型企业的产值占57.6%,增速只有 10.5%,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速低5.7个百分点;总量占43.2%的国有控股企业产值仅增长12.3%,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速低3.9个百分点。50强企业中产值增速高于16.2%的21家,产值负增长的12家。过度依赖个别支柱企业,使全市经济的发展与个别企业的发展高度相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差。二是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困难。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2012年应收帐款净额同比上升48.8%,产成品资金同比上升6.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12户,同比上升7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64.6%。
(三)要素制约明显,发展空间受限。一是用地矛盾仍突出。近年来,国家在土地方面的政策越来越严,省里对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全市几大主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用地的制约。二是资金保障困难。宏观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家虽然在信贷投放规模上较去年有所扩大,但总体较为稳健。各行业的融资困难凸显,资金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加剧,主要表现为融资成本上升、融资渠道不足、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等。三是支撑发展的资源环境明显不足。常德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居多,“粗、低、重、耗”产品过多,且大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末端,造成了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强度大,环境不能承载。
(四)地方财政收入压力有所显现,收支平衡压力增加。一是财政减收因素集中。宏观调控从紧,房地产成交量下滑,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应缴税收增速回落;结构性减税、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实施对财政税收收入增收产生一定影响。从主要税种来看,2012年全市几项主要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分别增长14.9%、18.9%、19.3%和17.3%,除增值税外,其他三项税收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财政刚性支出大幅度增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支出更多向社保、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水利等领域倾斜,支持园区建设、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财政资金支出。减税因素和刚性支出需求增大叠加使得财政压力陡增。
三、2013年全市经济运行有望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基本稳定,但预计受部分重点企业增速回落以及投资增速回落影响,保持较高增速的压力较大。
自2006年以来,全市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12%以上,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基数越来越高,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要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势头难度越来越大。分析2013年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一是宏观环境不断改善。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向好;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实施“转方式、调结构”以及产业振兴等重大举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常德加速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创造难得的机遇。二是基础扎实。连续四年的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我们储备、开发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2012年全市150个提前开工的重大前期项目的投资潜力将在2013年形成经济发展动力,据悉2013年安排的500个重大前期项目将有100个左右提前开工,特别是常德电厂、黔张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石长铁路增建二线、三条高速公路等重大在建项目加速推进,常德烟厂易地技改、柳叶湖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将进入投资高峰。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实施,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将越来越强。三是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这些年来,常德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继进入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国家战略之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的发展战略,并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二产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难以保持2012年增速,主要原因是部分骨干企业增速预计会有回落。据了解,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正在实施“品牌输出、多点生产”的发展战略,2013年将调整更多的生产计划到其他卷烟厂,常德卷烟厂的生产计划预计比2012年增长8%左右,将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形成一定拖累。另外由于全国电解铝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已发挥至极限的创元铝业也几无增长空间。二是投资增速将会回落。经过近几年“项目年建设”活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基数相对较高,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不仅需要保持今年的投资量,还需要更多的增量,需要更多的项目支撑。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