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澧县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业经济实现了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主导产业特色更加明显,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这一原本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才出现的问题在澧县企业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之一。为促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96家规模工业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澧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状况
澧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2012年全县户籍人口93.16万人,适龄劳动力60.9万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20万人,从事农业及其他种养业及灵活就业的劳动力为22.7万人,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
二、澧县规模工业企业用工现状
(一)工业企业用工缺口情况。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有用工缺口的企业47家;需用工人2.04万人,实有工人1.76万人,缺工缺口0.28万人,缺工率13.9 %。其中,男性工人缺口1190人,女性工人缺口1660人,用工缺口比上年同期增加680人。
(二)用工难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澧县规模工业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短缺现象。如平安医械操作工人岗位1801人,缺一线操作工人500名;天源纺织操作工人岗位450名,缺一线挡车工人60名;羊耳山煤矿矿工岗位680名,缺一线采掘工人350名;亚瑞特运动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缝纫工人岗位385名,缺一线缝纫工人150名。
(三)普工招收难,技能型人才资源太少。调查中发现,企业反映最多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缺普工和专业技术工人,上述工种人员缺口达600人。运达机械有限公司由于缺少专业技术工人30名,完成订单生产任务都很困难,生产规模更是无法扩大。澧县仅有2所职业中专和技校,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就千人,由于校企联动不够,毕业的学生部分不符合企业的需要,而符合企业需要的又大都流向了沿海地区,导致本地企业难以在技校、职院招到对口的技工。如嘉兴达电子有限公司应有专业技术工人37名,目前缺工10名,缺工率达到27% 。
(四)部分行业员工流失严重。很多企业坦言,企业也并非是招不到人,只是员工流动性太大。很多劳动力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要留住熟练工人很难,平安医械春节后员工流失量近四成,而在煤炭、纺织等行业中,每月用工流失3%-5%是很正常的现象。
(五)员工年龄偏高。全县80后、90后劳动力进入服务行业的相对较多,进入工业企业的相对较少。在现有工业企业骨干员工中,主要是原有企业改制时的失业人员,部分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年龄相对偏大,例如煤炭、纺织行业因其危险程度高、工作强度大、个人效益也不丰厚,愿意到煤炭、纺织企业就业的年轻人极少。
(六)企业用工成本较高。以前常说澧县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这次调查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农民临时工要150元/天,企业员工的要求更高,很难符合企业要求。 目前,澧县工业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至3000元左右,待遇并不比发达地区低, 再加上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企业的用工成本较高。
三、当前企业用工难现象原因分析
据调查,很多企业都面临的同一问题,招工难,留工难。一边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边是招不到合适的工人,“招工荒”与“用工难”这一矛盾的背后,凸显出怎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导致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观念变化,劳动就业预期回升。目前,80后和90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他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重视个人发展前景,自由时间,工作轻松度等,大都不愿意做流水线上的普工。一些农民工也知道在本地企业务工比外地企业务工的工资并不低,但就是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这些就业诉求的变化,导致招工难。
(二)用工方式陈旧,企业缺乏吸引力。一是薪酬不高,难以满足预期。今年全县工业企业一线工人月平均工资较去年随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不大。据调查,工资增长幅度在30%以上的占8%,增长幅度在10%-30%的占40%,但大多数企业一线工人工资水平基本与去年持平,增长微乎其微,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月平均工资3000元至5000元工资待遇相比仍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是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重视,全县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购买医疗保险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8%、购买养老保险的占66%、购买其他(工伤险、生育险、意外伤害险、失业险等)占52%,并且各项保险在企业中的覆盖面以管理层为主,一线工人各项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三是环境恶劣。调查中发现,招工难的企业多为“待遇低、强度大、管理缺乏人性化”,少数企业不顾及员工生活,用工时间过长,居住条件简陋,用餐质量粗劣。
(三)惠农政策实施,返乡农民工增加。近几年国家连续推出诸多惠农政策,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加大了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使得农民在家乡的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务农和在家门口就业的收入已经和外出打工没什么区别了,一些农民不愿再进城打工。
(四)宣传、信息机制缺乏,招工带有盲目性。一是宣传力度不强。对企业的优势、用工环境、用工量、工作性质、劳动保障、劳动报酬等招工用工软硬环境宣传不够,没有真正将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缺乏长期性的宣传工作机制。二是没有真正帮助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算好家门口就业与外出就业这一利弊成本帐,不能有效地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和帮助他们消除舍近求远的打工观念。三是缺乏统一的用工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企业在发生用工短缺的情况时,没有及时将有关的招工信息向人力资源市场反馈,不少企业在缺工时往往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海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招工等方法解决。盲从的,各自为战的招工战,而导致劳工方不能及时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四、有效解决工业企业用工问题的几点建议
从长远看,要彻底解决用工难题,唯有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但在一定时期内,用工难问题还将会在不少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企业和务工者等各方面应共同努力,采取得力措施,最大程度地化解用工问题对全县工业企业发展的制约。
(一)坚持理性用工,提高待遇增强吸引力。企业应不断增强人性化用工意识,合理地确定用工待遇,达到或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可以根据在企业工作年限给予相应工龄补贴,留住熟练工人,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在提供吃、住、行便利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企业的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务工人员成长的发展平台,打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使他们有归属感、成就感。
(二)改善用工环境,保障合法权益。企业待遇好,环境美是每个就业员工所期待的,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用工诚信制度,坚持依法用工,严格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努力加大一线工人社会保障力度,使一线工人无后顾之忧,有留在企业的长远打算。
(三)加强自主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抓好员工内部培训,自主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鼓励各类技能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对口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加强校企联合,经过培训后直接招收录用。
(四)发挥市场功效,拓宽信息渠道。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及时搜集和掌握企业劳动用工信息,实现市场对人和企业对人的即时免费职业交流洽谈工作模式,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辟 “招聘职场”专栏,举办各种形式招聘会,积极为供求双方打造良好的互动平台。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