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石门城区经济 提升经济活力

来源: 时间: 2013-05-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经济的增长极和排头兵,在经济发展上起主导作用,对县域经济有提升形象、要素集聚、资本放大和产业扩张效应。近年来,石门县城区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较快,但城区经济承载力、产业聚集支撑力、辐射能力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 县城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石门县城区域西起三江口龙凤园艺场、五桂、阎家溶、双红、竹园、清河、花山村,东至陈市、丰台、刘家坪村,南抵新街口水库、八坪、十九峰山麓,北达枝柳铁路、晒谷、白云、阎家溶、丁家坪,其面积87.5平方公里;再加上夹山寺国家森林公园11 平方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00 平方公里,辖4个乡镇(管理处)39个村(居委会)。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11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5%,人口由2007年的10万增长到1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4。城区渐成“一江两岸”、“一城三区”、“南工北居”的格局。

  (二)城区经济龙头作用凸显。城区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县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7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县GDP的45.2%。三次产业结构为2.8:55.9:41.3,已处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达44660元,相当于7100美元,比全县人均GDP高出17523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5.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5%。石门经济开发区2012年跻身“百亿园区”行业,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4.0%,比全县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全年投资施工项目79个,占全县项目总数的3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量的41.3%。

  (三)城区聚集与辐射功能显著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大幅提高,2012年末,县城区人口16.5万人,占全县城镇人口总数的82.0%。县城区从业人员9.9万人,占全县的25.8%。产业空间聚集功能增强,2012年,县城区以占全县24.5%的人口和2.5%的国土面积,创造了45.2%的地区生产总值。县城区现有电力、食品加工、化工、硅砂、建材、医药、机电七大工业支柱产业规模企业60家。要素的空间辐射功能提升很快,县城区充分发挥了离心增长和空间扩张的作用,既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加快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市场开拓能力。全县70%以上的银行存贷款款、55%以上的公路客货运输量、全部铁路客货运输量、75%以上的邮电业务量集中在县城区。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县城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亿元,占全县的51.9%,对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达50.6%,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量均高于县城区以外区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城镇化将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实现县域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率更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为33.52%,比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分别低19.05个百分点、13.13个百分点、9.4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在全市9个区县市城镇化水平排名中,石门处于偏后的位置,比邻近的临澧、澧县分别低6.23个百分点、1.6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汉寿县由于中联重科建园,城镇化率从23%提高到30%以上。长沙县通过以产业基础为支撑,实现多元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城镇化迅速提高。

  (二)城区布局还不甚合理。老城区建设较快,容积率高,缺乏规模开发,基本都是撤了再建或见空地就建房,导致房屋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的开敞绿化空间严重不足,县城人均绿地面积不到7平方米。新城区(东城区和宝峰开发区)发展迟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速度慢。学校、医院布局与当地人口状况不相匹配,城区特色不明显。县城西、北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新街口、五桂、闫家溶、龙凤园艺场融城步伐不快。

  (三)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有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良好的的人居环境是促进城区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城区交通框架不完善,部分区域排水未成体系,污水处理设备功能未完全发挥,下水道管小易堵,污水横流;道路高低不平,车过灰扬;路灯设计落后,亮而不明。二是城区品位有待提升。对城区的规划设计及建设缺乏个性、缺乏绿色、缺乏精细。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如“一城三区”中的宝峰开发区本是工业园区,却搞成“汽车销售城”;老城区本是商贸中心、居民生活区,而田园磷肥公司却十分碍眼。城区无公园、无像样的广场,绿地面积小,空气质量不理想,城区居住环境较差。城区交通秩序较为混乱,堵塞车次数多,停车泊位少。出店经营、乱搭乱建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城区和谐发展有待加强。随着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这给社会增加了就业压力和不稳定因素。在推进城区建设中,由于政策倾斜,重城轻乡,必然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石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7962元上升到2012年的13119元,扩大了64.8%。部分双下岗家庭度日艰难。还有行政效能、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着县城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壮大县城区经济的建议

  2013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关键,要进一步提升石门县城区支撑力、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落脚点在推动产业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县城区应在增强城市功能、工业园建设、现代服务发展上下功夫,提升产业聚集、经济发展综合承载力。在2020年末,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地区生产总值240亿元,占全县GDP的50%,三次产业结构为2:50:48,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的比重均达到60%以上。

  (一)着力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县城产业发展承载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城区扩容提质。规划是城区建设和发展的灵魂,是科学合理安排城区空间的基础。石门县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中心,处于长株潭两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个国家战略叠加区,面临重大经济发展机遇。石门应立足全省“一核四轴五心”重要节点的区域优势,着眼打造湘鄂西区域中心城市,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设计。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落实。要高标准地规划好县城及卫星城镇规划,做好相互功能定位,保障科学、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关、夹山、二都、易家渡融城步伐,树立大城市观念,在城镇管网、街道建设时考虑长远,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按照北扩南跨、东进西延的总体思路,充分有效利用省道S303延长线建设将城区北扩,利用凯迪电力建设把西区带动起来。加大政府公共项目投入力度,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加快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工程建设,实现管网入地,提升县城整体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承载力。

  二是以交通拓城为基础,不断提高城区承载力。加快城区道路桥梁建设,完成“三纵二横二环”城区道路网络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新街口澧水三桥,连接江南北两岸三座桥形成“三纵”,改造提升澧阳路-永兴路和梯云路“两横”,加快省道S303绕城延长线建设,省道南北两岸过境线与二桥、三桥形成外环,同时把一一桥为中心,澧阳路、梯云路、夹山路、二桥、三桥为弧线的内环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县城与新关、县城至新铺、县城至夹山镇、县城至七松海螺建材工业园这些放射状的出城主要道路建设,在这些放射状的节点上相互贯通,形成多重环线,拉开城区架构,提升道路通畅程度,为湘西北物流中心建设构筑坚实基础,在建设主干道的同时,统筹搞好小街小巷建设,解决车辆拥堵的现象。

  三是以城乡统筹为重点,深入推进城镇建设。随着二都、新关、夹山、易家渡融城步伐的加快,统筹城乡建设新型城镇成为城区管理和建设不可逾越的命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石门县着力打造澧水流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随着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新融进城区的农民市民化,均衡布局学校、医院、城市公交、农贸市场尤为重要,建议加快东城农贸市场、曹市农贸市场、红十字会医院建设,开通绕二桥东站至南站、新关、皂市、夹山公交车。加快老城区外给排水管网、通讯线路、电力设施、燃气管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在易家渡、二都、夹山等县城周边区域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等观光设施农业,发展花木生态园,使之成为城区居民的优质新鲜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休闲观光基地。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严格控制建筑容积率,增加县城绿地面积,加快沿江风光带、澧水河生态治理、方顶山公园、夹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游乐设施、白云山森林公园、三江口水上乐园建设,使市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着力两型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能力

  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园区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县城经济发展主要载体。首先要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要做好一区四园功能定位,宁缺毋滥,不能做成“杂货铺”,重点围绕提升硅产业、建材、食品加工、机电、医药、电力、化工产业关联度作好产业规划。其次要进一步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园区投资基础设施,搞好“五通一平”,建设高标准的厂房,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

  二是突出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树立生态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杜绝原矿出境,提高加工度,大力推动产业集聚,提高集中度,重点培育5-8个100亿产业。要围绕矽砂深加工,开发硅微粉、玻璃制造、偏硅酸钠、多晶硅、单晶硅项目;围绕电厂脱硫石膏、脱硫石灰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业废渣发展新型建材;围绕柑橘、茶叶、特色种养、高山蔬菜,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形式发展食品加工业;围绕延伸机械制造产业链,重点培育矿山机械、连杆制造、工程机械配件制造上下游伙伴企业;利用能源优势,发展复合材料、合金制造等高科技产业。

  三是突出优质服务,整合力量促发展。整合各种力量,做好规划和储备项目,大力招商引资。既要围绕存量提升后劲抓招商,使现有的食品加工、医药、机电、化工等支柱产业得到不断壮大,更要围绕增量添动力抓招商,积极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特色农产品、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组建专业队伍,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举全县之力,齐心助推园区发展。提升行政效能,强化绩效评估,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规范部门行为,推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保姆式、保全式的服务,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开展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改进干部作风,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加强园区城市功能配套,实现赚钱生活两不误。

  (三)着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县城辐射能力

  一是积极提升传统服务业。要进一步搞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网点建设,开展诚信门店、守信用消费场所评比,重点搞好小微型企业的扩容提质,规范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要重点发展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火车站、汽车站优势,突出抓好火车北站、东城物流园建设,建立快递湘鄂西分拨中心,加快建设东城日用品配送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增强周边的辐射能力,达到货畅其流的效果。要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应充分重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电子商务服务业平台建设,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供应商发展,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要鼓励支持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通过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企业成本将大幅降低,产品竞争力也增强。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是新兴服务业,代表着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城区是金融服务和社会资本投资融入的主战场。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亿元,企业贷款额只有21.2亿元,仅占19.6%。2013年一季度我县存贷比为50%,低于全省的67.6%,表明县域资金外流。要支持银行提高存贷款比重,必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银企合作和项目包装,实行重点优势项目贷款贴息制度,结合武陵山片区规划,加大财政引导性资金投放,扩大贷款规模。引进建立融资担保公司,扶持沪农商行、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湘佳农牧、盛节节高等企业通过吸收合并、借壳上市,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和资源进行融资。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旅游是富民产业,石门是大湘西对接大三峡旅游圈的桥头堡,文化旅游产业必然成为县城区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城区旅游资源丰富,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为县城成为旅游中转站夯实了基础。重点要加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打造休闲旅游名县,积极创建夹山寺AAAA景区,开发澧水泛舟、沿江风光带、方顶山公园,提升宾馆酒店档次。兴建多功能电影院、文化会展中心、奇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兴建土家文化博物馆。强化柑橘节、茶禅文化节等节会品牌意识,加大“石门柑橘”、“石门银峰”、“石门马头羊”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开发桩巴龙孝文化、荆河戏、夹山禅茶文化,将桩巴龙传说打造成音乐剧甚至开展户外实景演出,全面提升石门印象。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