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桃源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5-03-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桃源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上下,紧跟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抓好全面深化改革,以打好“三大战役”、建设“四个桃源”为重点,积极作为、扎实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局面。 

  一、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新现状”

  (一)县域经济较快增长。一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14年,桃源县按照“稳面积、扶大户、攻单产、创特色、增收入”的原则,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257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达到790680吨,增长3.2%,产量创历史新高,同时桃源县也被农业部评为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油料总产量达112875吨,增长3.3%,棉花产量21375吨,增长0.6%;烤烟2400吨,增长39.1%;茶叶产量5050吨,增长4.1%;蔬菜552772吨,增长36.6%;生猪出栏116.75万头,增长2.7%;牛出栏4.53万头,增长0.2%;、羊出栏82.72万头,持平。二是工业经济继续增长。2014年,全县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技改升级,切实强化部门服务,全县工业经济的总量和整体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2014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0750万元,增长13.7%,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29935万元,增长13.0%,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8.2%。规模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2%。集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18835万元,增长12.4%,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232087万元,增长7.4%,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6.8%。三是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01371亿元,增长14.6%,快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增加值分别增长26.3%、16.1%、14.9%和10.0%。全县2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为45338万元,增长42.6%,营业利润3283万元,增长44.9%,利税总额2877万元,增长43.0%,年末从业人员2463人,增长6.2%。

  (二)发展动力增势强劲。一是投资仍高速增长。2014年,桃源县狠抓项目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二十大亿元项目”的投入,随着县文化体育中心等民生项目的完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8059万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91951万元,增长32.8%;房地产开发投资66108万元,增长144.5%。总投资中完成国有投资390513万元,增长15.2%;非国有投资1267546万元,增长42.9%。非国有投资中完成民间投资1182383万元,占全县投资的比重达71.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304万元、1037713万元、530042万元,分别增长278.0%、37.7%、18.2%。二是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728万元,增长12.8%。其中批零贸易业实现869390万元,增长13.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278337万元,增长11.1%。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零售额居前七位的为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书报杂志类、中西药品类,七大类商品共实现零售额86729万元,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零售额的87.6%。三是对外贸易明显回升。2014年,全县遵循市级“破零倍增”的要求,积极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贸易工作成绩突出,进出口总额增速明显回升。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502万美元,增长23.2%,与同期的下降18.1%相比提高4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60万美元,增长28.4%,提高40.0个百分点;进口3142万美元,增长19.5%,提高42.1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有效推进。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7804万元,比上年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6:37.2:35.2调整为27.2:36.8 :36.0,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地位日渐突显。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投资的类型看,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1.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大幅增加,增长2.78倍,远远高于二三产业;从投资的方向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2013年的900万元猛增到28157万元,增长30余倍,生态投资也增长50.8%。三是消费市场进一步升级。今年以来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保持在12.8%-13.0%之间,消费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增速比较优势明显。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主要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书报杂志、石油、汽车、家具等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7.7%、6.4%、5.2%、和3.8%,互联网商品销售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实现327万元。

  (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全县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民生指标总体好于去年同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达到13595元,增长10.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00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13元,增长11.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33人,同比增长15.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控制在目标之内。物价调控好于预期,全县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稳定在3.5%调控目标以内,八大类商品中其中食品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涨幅较大,同比分别上涨3.8%和5.3%。民生支出稳步增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中,属民生支出增长15.5%,其中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等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64.4%、30.3%、37.6%和38.3%。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新挑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工业内部结构有待调整。近些年来,全县以“工业强县”为目标,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工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2014年六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9.0亿元,其中铝材产业143.9亿元,其他五个产业加起来才31.9亿元,仅占13.2%,创元工业集团占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的趋势难以改变。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需优化。2014年,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非营利性服务业三个传统行业就已经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64.9%,而新兴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为18.8%,所占比重偏低,制约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转型升级较难。工业经济主导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新常态下尤现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目前,全县六大高耗能行业在规模工业中占比较大,2014年实现增加值50.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0.3%,同比还提高21.4个百分点。对比省内其他区县市,像望城,已经形成了有色金属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物流四大主导产业,浏阳市则大力发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健康食品等四大新兴产业,桃源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三)扩大消费更加紧迫。县域经济急需增加消费,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加快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在现有的增长模式下,消费的拉动,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新举措”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增长。但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需要强化创新驱动,释放改革红利,提振发展信心,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着力在转型创新发展上提速提效。

  (一)着力抓工业经济转型。一是加大工业技改进程。“机器换人”是诸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在推进技改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进行产品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工艺设计、产业化建设等。二是鼓励企业开拓电商。企业转型升级的不仅是机器设备,还有销售市场。县内应出台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并进一步搭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三是造就优质企业,挖掘优势产品潜能。要围绕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的五型企业,着重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工业重点企业和成长型小微企业,开展对企业梯队培育,实施“建名企、出名品、育名家”的“三名”工程。鼓励企业加快品牌建设,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加快从代工生产向经营自主品牌转型,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对有基础、具有成长性以及市场形势好的本土产业进行培育扶持,开展产业链招商,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应用本土制造的装备和产品。

  (二)着力抓固定资产投资。未来能否适应、引领新常态,投资是关键变量。顺应投资变化趋势,把握新常态下的投资新机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答题”,也是企业不可错失的重大发展机遇。当前,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除了要认真研究“投什么”的问题外,还要解决“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就投资方向而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是新常态下的投资方向;就投资主体而言,应积极探索推广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就投资的服务而言,政府应整章建制,协调联动,认真做好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工作。

  (三)着力抓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桃源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潜力所在,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一是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像重视第一、第二产业一样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对第三产业进行规划,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特别要依托城市快捷的交通、通讯通信和金融及多种社会服务网络,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辐射效应,并以此带动相邻地区制造业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多赢格局。三是增加政府服务领域的公共投入,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政府对服务业应侧重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 姚爱民]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