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的起跑线上,全国各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市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弯道超越战略,2016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发出弯道超越动员令,这既是认识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也是适应新常态的顺势之举,更是引领新常态的责任担当,深刻把握这一战略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目标路径,对于实现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新常德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弯道超越提出的背景
(一)弯道超越是对新常态下常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判断。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增速换档,这就为常德追赶全国全省先进地区降低了难度。从过去10年经济发展增速看,在增速保持较高速度的“十一五”时期,常德有2年未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十二五”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常德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经济总量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所以新常态下增速换档为常德后发赶超提供了可能。同时新常态是一个伴随着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长期状态,是一个产业梯度推移、区域发展“和而不同”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所以新常态下的弯道超越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松拉长跑,不是全国“齐步走”,而是非均衡发展,这将为常德弯道超越提供充足的时间、广阔的空间。
(二)弯道超越是基于常德历史发展与现实的考量。改革开放以来常德赶超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为主导的时期,常德GDP一直位居全省第一。第二阶段是工业主导时期,常德由“标兵”变为“追兵”进入追赶期,经济总量先后被长沙、岳阳超越。第三阶段是进入新常态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常德开始进入超越期,与“标兵”岳阳差距逐渐缩小,与“追兵”衡阳差距逐渐扩大。透过历史发展轨迹,实现弯道超越,推进跨越发展,既是600多万常德人民的历史期盼,也是传承常德发展精神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增速换档的新常态下,区域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如果我们对增速换档心安理得、对经济下行放任自流,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在“马太效应”下,被边缘化危险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弯道超越既是形势所迫,也是现实所需,我们唯有奋起直追、奋力赶超,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占致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三)弯道超越是对常德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常德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一是有宏观政策利好。今年来,中央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定向调控、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为常德发展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二是有区域发展利好。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始由东部向中西部拓展、沿海向沿江内陆开放,特别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常德将面临双重利好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常德将改写偏离全省“一点一线”主轴的边缘化历史,占据弯道超越的有利位置。三是有发展阶段优势。当前常德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转型升级关键期、三大战役攻坚期,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方面,2015年常德城镇化率仅为47.59%,根据国际经验,常德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前半场,发展潜力巨大。转型升级方面,2015年常德三次产业结构为13.1:45.7:41.2,根据国际经验,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型升级步伐将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将迈向中高端。三大战役方面,随着全市“三大战役”的推进,全市发展软、硬件环境得到很大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这将为实现弯道超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弯道超越的基础条件
弯道超越既要有机遇,更要有基础。市委提出弯道超越,正是在对现有条件、自身优势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具体来说,常德实现弯道超越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助推弯道超越的经济基础
1、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各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全市GDP从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到2012年突破“两千亿”大关仅用4年时间,2015年更是达到2709亿元,在省内仅次于长沙、岳阳,在全国大中城市位次比2010年前进2位。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过百亿到2013年过千亿仅用了8年时间,2015年更是达到1858亿元,稳居全省第6位,比2010年提升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5年有3年位居全省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五年平均增速达到15%,2015年达到945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0.8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6位,五年时间翻一番。
2、人均均量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全市人均均量指标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46408元,稳居全省第5位;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607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位居全省第6位,比2014年前进一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79元,比2010年增长94%,位居全省第6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792元,相当于2010年的2.9倍,排在全省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长57%,达到24513元,位居全省第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44元,比2010年翻一番,位居全省第8位,比第7位的郴州仅少34元。
3、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8:45.9:35.3调整为2015年的13.1:45.7:41.2,三产业比重提升5.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过半达到56.3%,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比率由2010年的2.78:1下降到2015年的2.09∶1。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每万元GDP能耗2015年为0.41吨标准煤/万元,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有助推弯道超越的产业优势
1、农业优势。常德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有着“粮仓”、“酒市”、“茶乡”、“纺城”的称号,全国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农林牧渔业公司不到100家,常德就有3家,还有惠生国际在香港上市。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粮食、生猪、水产、蔬菜、林业5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48家,专业合作社2648家,家庭农场233家,农业传统优势地位不断巩固,新的优势不断形成。
2、工业优势。常德工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基础夯实、支柱有力、潜力巨大。39个工业大类中常德有37个;百亿企业达到三家, 2015年常德烟厂产值已过500亿,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00多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0个,形成了“烟草产业一马当先、百亿企业三足鼎立、工业园区十大支撑、亿元企业百花齐放、规模企业千舟竞发”的工业支柱;另外,2015年常德工业化率仅为41.3%,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在新常态下正好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结构调整的后发优势。
3、三产业优势。随着打造泛湘西北现代化的中心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等战略的实施,常德第三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三产业增速已连续3年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三产业增加值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2,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三,连续6年保持在13%以上,在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引擎的新常态下,未来经济发展的比拼在第三产业,决胜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常德弯道超越的主要动力。
(三)有助推弯道超越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由于偏离湖南“一点一线”、远离“泛珠三角”、游离“湖湘文化”,常德一直处于“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尴尬之中,区位上、政策上、文化上面临着边缘化趋势。但随着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常德区位虽然没变,但区位优势将迎来变局,常德将从泛珠三角时代的湖南“后方阵地”变为长江经济时代的省内“前沿阵地”,从偏离“一点一线”变为临近“黄金水道”。
1、区位优势。常德处于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对角线交点和中心位置,既是连接长江经济带中游与上游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四大城市群”重要纽带,按直线距离来看,从常德至长沙150公里、至武汉280公里、至重庆460公里、至贵阳520公里,这样的对角线交点位置不仅在周边城市中绝无仅有,在长江经济带也是绝无仅有,综合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2、交通优势。常德是全国规划的60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拥有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立体型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了“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一横两纵”为主的铁路网络、通江(直通长江)达海(直达上海)的水运网络、日益完善的航线网络,在全省范围内综合配套优势明显。未来交通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全省规划建设的“一纵五横”(一纵:湘江;五横:沅水、淞虎—澧资、澧水、资水、涟水)航道建设常德占据了“三横”,“六纵六横”铁路网有4条途经常德,市域内“四纵三横”快速通道公路网已经启动,桃花源机场4D级机场扩建已经完工,交通区位的改善将有力拉直弯道,拉近常德与全国、与世界的距离。
(四)有助推弯道超越的资源禀赋
1、矿产资源。常德有着“非金属矿之乡”的美称,已发现的矿种有59种,磷、石膏、石英砂岩、膨润土等多种矿产资源蕴藏量位居全省前列。
2、农业资源。常德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地形看,常德东部是平原,中部是丘陵,西部是山区,产业资源方面,常德东部有渔业,中部有粮食、西部有林业,特产资源方面,东部有甲鱼,中部有油茶、酱板鸭,西部有柑桔、茶叶。
3、淡水资源。常德水资源极为丰富,全市共有大小河流430多条,湖南“四水”有沅、澧两水由西向东横贯全市,“荆江”四口有三口自北往南纵贯而过,全市水面占国土面积8%左右,2014年水资源总量142.6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8%,位居全省前列。
4、劳动力资源。随着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特别是新常态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而常德是人口大市,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584.4万人,位居全省第4,其中劳动力有300多万,剩余劳动力超过100万。
(五)有助推弯道超越的生态优势
常德生态资源丰富,境内有近50%的面积属西洞庭湖区域,湿地面积1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是长江经济带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先后荣获了多项生态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批16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可以说生态资源是常德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常德实现弯道超越的最重要竞争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四好:
1、气候好。常德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无霜期长,是宜农宜工、宜居宜商的生态之城。
2、空气好。2015年,常德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省前列,平均达标天数比去年同期提升11.7%,提升幅度居全省6个环保重点城市第二。
3、水质好。沅水、澧水常德段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标准。
4、景色好。常德山清水秀、名胜繁多,现有大小景点30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处,国家森林公园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为常德弯道超越提供充足的绿色动力。
三、弯道超越的几点建议
弯道超越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常德要实现弯道超越,必须以“新常德新创业”为总要求,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遵循规律、重点突破。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走融入发展之路。融入发展是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外力。新常态下弯道超越,必须凭风借力,只有融入国家战略,站在发展风口,才能够赢得先机、赢得主动,实现赶超发展。而常德目前正处于国家战略的风口,迎来了多重国家战略利好,必须把握机遇,做好融入对接文章。
1、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打造 “一带一路” 湖南重要衔接门户。地理位置上,常德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通道,是湖南向西向北开放的门户、西部地区向东向南开放的重要通道,所以必须要做好“一带一路”对接文章。向东看,要建好常岳九铁路,沅澧、松虎航道,对接长三角,打通常德向东出海口。向南看,要借助长益常、常桂铁路、二广高速,对接珠三角,打通直达东盟区域的“下南洋”通道。向北看,要积极争取西安至长沙高铁项目,连接宜昌、十堰,直达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向西北,要加快黔张常铁路建设,积极对接“渝新欧”铁路,将常德打造成湖南连通中国-中亚经济走廊的西北通道、“湘欧快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向东南,要借助长益常城际铁路对接长厦铁路,直达21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连通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南,要积极争取武贵高铁,打造“云贵门户”。
2、融入对接“长江经济带”,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常德最大的区位优势就是地处长株潭、武汉、成渝、黔中四大城市群中间,是边缘的中心,同时常德最大的区位劣势也是地处“四大城市群”边缘,是中心的边缘,因此,常德必须站在整个长江经济带来布局,将常德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四大城市群衔接门户、泛湘西北城市群中心城市。从四大城市群衔接门户看,过去我们常常讲常德的优势是位于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圈三大城市群之间,结果是三边都挨不上的“三不沾”,但长江经济带将黔中城市群列为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之一,黔中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常德的区位将从三角形的中心变为四边形的中心,成为“四大城市群”的交汇点,将直接受益于城市群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打造衔接门户。从泛湘西北城市群中心城市看,泛湘西北区域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上游城市群的过渡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划定之后,泛湘西北这个人口近3000万、东西近千公里、南北近五百公里的区域却没有划入任何城市群成为空白地带,因此需要一个区域性城市群作为过度,但是此区域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一个特大城市,按照城市群发展规律,必须要有一个以上的特大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城市群才有生命力,目前来看,宜昌、岳阳、常德都有成为核心的潜力,宜昌也提出了三峡城市群的概念,范围包括常德等地,但总体来看,宜昌偏北、岳阳偏东,而常德正好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因此打造泛湘西北城市群中心城市正当时。
3、融入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常德没有直接临靠长江,要融入长江经济带,必然要借助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这个支点,才能撬起长江经济带这根杠杆,而且常德沅澧两水皆入洞庭湖,区县市皆位于洞庭湖区,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无论是向东出海还是向西拓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都是常德的最大支撑和动力,所以常德必须立足现有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发展高地。
(二)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发展是实现弯道超越的强大合力。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群已经成为今天和今后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扩张之势不可阻挡,区域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融合发展将使弯道变宽,因此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常德弯道超越的重要捷径。融合的方向有三个:
1、推进与发达地区的融合。过去我们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相对薄弱,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直走在我们前面,主要是因为在泛珠三角时代,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向南看,随着长江经济时代的来临,常德应重点抓住长江下游产业向中上游广阔腹地转移的机遇,立足于区位与资源优势,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引南接、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南北呼应、两翼齐飞的格局,采取的模式既可以参照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模式,打破行政区划,扩容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建设洞庭湖承接产业示范区,也可以与岳阳、益阳一起建设湘北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承接我市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2、推进与周边城市的融合。跨省跨区的毗邻城市组团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由于有着山水相望、人文相亲、文化相同、交通相连、经济相融的合作基础,邻近城市组团发展有着更强烈的愿望、更坚实的基础,近期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就明确了6大组团发展城市群,而常德要打造泛湘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先融合周边城市形成城市群,有了城市群,才有区域中心。一方面是加强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的融合,重点在交通、旅游、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强与岳阳、益阳、荆州等地区的协调合作,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另一方面是推动与泛湘西北区域城市的融合,加强与张家界、湘西州的旅游融合,构筑旅游金三角,推动建立大湘西旅游圈,加强与区域内相关城市的合作,联手争取高铁、高速等重大项目,促进铁路、公路对接,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经济区内城市间产业协调与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由同质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完善泛湘西北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泛湘西北无障碍物流“绿色通道”。
3、推进区县市的融合。区县市的融合是全市的内部板块调整、资源整合,只有推进区县市相向发展、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统筹发展,才能够实现整体弯道超越。融合发展的思路就是一主一副多带,一主就是做大城区这个核心,强化城区首位度,一副就是推进津澧融城,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五增长极和常德市市域副中心,多带就是顺应“高速时代”、“高铁时代”、“沿江时代”潮流,调整发展主轴,提前谋划布局,重点建设以桃源、常德城区、汉寿为节点的渝长厦快速铁路发展轴,以石门、澧县、临澧、津市、安乡为节点的沿澧水发展轴,以安乡、常德城区、桃源为节点的杭瑞高速发展轴,以澧县、津市、临澧、常德城区为节点的二广高速发展轴。
(三)走转型发展之路。转型发展是实现弯道超越的强劲内力。当前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单一产业主导是常德实现弯道超越的主要阻力。目前常德烟厂增加值约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一半左右,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40%左右,所以必须借助转型发展转动超越“方向盘”,实现变道换速。
1、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3年,常德的粮、棉、油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位,奶类、水产品居第2位,但剔除烟厂后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却只有529.8亿元,排位只能排到全省第4位,约为岳阳1506亿元的三分之一,常德油料产量是岳阳的2倍多,生产出来的食用植物油却不到岳阳的四分之一,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加工率低是常德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常德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至常德战略性支柱产业高度,力争打造千亿食品产业集群、两千亿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二是巩固提升粮食主产区地位。常德是湖南的“粮仓”,担负着粮食安全的重任,所以尽管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常德粮食主产区地位还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前稳定粮食生产首要任务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和产粮大市,常德老龄化农业现象更为突出,因此应当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上创新、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体系上创新,探索实施“返乡归农”工程,像鼓励返乡创业一样出台措施鼓励有志扎根农村的年轻外出务工者返乡务农。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扩面提质”,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2、推动工业转型发展。随着烟草产业拐点日益逼近,常德的工业发展必须要树立“危机意识”,忘掉“过去辉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以“背水一战”的气魄推进“1115”工程,实现多元化发展、多点支撑。转型的方向主有两个方面即引进增量、优化存量。引进增量就是要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存量就是要做好“有中生新”文章,着力强筋健骨、外延内生,抓好产业集群培育,抓好园区攻坚建设,大力发展烟草、装备制造、食品及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着力抓好骨干企业,重点支持烟厂、中联、创元三家百亿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扶持一批年产值过100亿、50亿、10亿的企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着力加大技改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3、推动第三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常德第三产业近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相对落后,2015年全国、全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0.5%、43.9%,而常德仅为4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第三产业发展,切实做到三个推动:推动传统服务业脱胎换骨,借助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推动新兴业态落地开花,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
(四)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是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可以说未来谁占据了创新优势,谁就能在区域发展中赢得先机,特别是对后发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只能缩小差距,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赶超。而目前常德短板在创新,潜力在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是常德实现弯道超越的根本选择。因此,未来发展中,常德必须把创新贯穿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坚持科技为要、教育为基、人才为先,走有常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1、加大科技投入。高水平的创新投入强度是提高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常德科技投入明显不足,2014年常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共24.9亿元,仅点GDP比重的0.99%,明显低于全省1.36%的平均水平,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为0.46亿元,占比仅为1.8%,远远低于全省13.6%的平均水平。因此,常德应当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特别是要提升财政投入水平,发挥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把财政资金重点用在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鼓励创新上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常德有优势有基础、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新企业。同时,积极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开辟支持科技创业的多种融资渠道,引导企业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2、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驱动,人才是关键。受创新机制、创新氛围制约,常德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尤为匮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常德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用优良的环境吸引人才、优美的生活留住人才、优惠的政策激励人才、优质的平台用好人才。另一方面要把培养本土创新人才作为创新发展之基、教育发展之要,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针对常德工科类高等教育资源较少的现状,要把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以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引进一流师资力量,配备一流教学设备,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育一流职业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着力打造湘西北职业教育中心,以高技能人才资源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
3、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常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2.2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3.2%,远远低于全市GDP占全省9.3%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3.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仅为3.3%,位列全省倒数第二,仅高于张家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乎地区竞争力、关乎未来发展,常德要想实现弯道超越,必须重新审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主攻方向,发挥后发优势,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的增长极。要立足实际、优化布局,用产业集群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经开区为核心、以环常德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各区县园区为支撑的“一核、一环、多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突破战略,进一步延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链,加快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步伐,将旅游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常德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必须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力争在互联网+农业、工业、服务业、政务的细分行业上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在我市有优势的农业、生态及发展前景广阔的电子商务上重点发力。
4、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强则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因此创新驱动必须强化企业主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尽快出台支持企业创新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鼓励创新的政策,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立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经开区、鼎城高新区、武陵工业园、西洞庭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微企业的研发、设计和试验等提供服务,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弯道超越的持久推力。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是建设“绿色常德”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不仅能够助力常德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能助力常德实现弯道超越。常德要实现超越,首先要在生态建设上超越、在发展理念上超越,将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领在先。
1、培育绿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实施“名城、名镇、名山、名水”“四名”工程,大力宣传“桃花源里的城市”旅游形象,打造休闲城市、抗战英雄城市、魅力城市等常德城市旅游标签,加快桃花源古镇、白鹤山旅游小镇等一批旅游名镇建设步伐,切实抓好壶瓶山、东山峰等一批名山和柳叶湖、西洞庭湖湿地等一批名水旅游资源开发。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常德节能降耗虽如期完成“十二五”目标,单位GDP能耗排名在全省靠前,但剔除烟厂后的能耗却严重偏高,2014年剔除烟厂后的规模工业能耗为1.23吨标准煤/万元,是目前能耗水平的2.2倍,节能降耗形势仍然严峻,因此我们要从引优、提质、管控三个方面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引优就是要积极引进“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提质就是要加大技改投入,抓好有色金属、建材和造纸、纺织等行业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管控就是要坚持源头严控,对高污染、高能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2、保护绿色生态。一是保护青山绿水。加强水体和湿地保护,增加洞庭湖和大中水库蓄容量,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加大封山育林、公益林建设力度,着力构建武陵山北段山地生态屏障、滨湖平原生态屏障、沅澧两水生态屏障、城市绿化生态屏障四大生态屏障,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二是保护蓝天净土。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采取有效措施“防尘治霾”。加强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强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切实保护土壤环境。三是保护生物资源。加大西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3、建设绿色基地。一是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当前“舌尖上的安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农业大市,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食以安为先”理念,大力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茶叶、绿色生猪、绿色家禽、绿色水产,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二是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常德煤、油、气、电四大能源不同程度缺乏,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两大血液:油和气资源全部需要从外地调入,与此同时,常德绿色能源发展优势突出,光伏产业薄膜太阳能汉能、火电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华电常德电厂先后落户常德,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页岩气等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常德应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加快光伏产业发展,促进火电绿色转型,巩固提升水电发展,建设一批风力发电场、生物质能发电厂,加快石门等地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利用。
4、营造绿色家园。一是建设绿色城市。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为引领,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节水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绿色城市名片”成果,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加快主城区和县城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绿色新常德。二是建设美丽乡村。依托常德的山水优势、田园风光,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山水秀美、家园和美”的美丽乡村,切实做好强基础、兴产业、治环境、树新风四篇文章,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美丽乡镇,建设一批山水村庄、田园村庄、宜居村庄、产业村庄,让常德处处呈现最美乡村。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