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资源类产品价格变动对工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 时间: 2010-06-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资源类产品价格是指资源被开采或出售的产品价格。郴州的资源类产品主要包括煤炭、有色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采选产品。由于煤炭、有色金属矿、黑色金属矿等战略性资源都具有需求刚性、稀缺性及开发边际成本递增等一些很难由市场定价的特性,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要受资源的自然属性和资产属性、资源的分布、资源的生产成本、资源的补偿成本和资源的环境成本等5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以上资源类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了工业品价格大幅攀升,对工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今年以来资源类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1、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季节性因素以及下游火力发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耗煤行业回暖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大幅增加,煤炭价格大幅上扬。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调查显示(下同):今年1-5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分别为4.1%、1.7%、7.8%、1.5%和1.7%;与去年同月相比,分别上涨8.2%、8.6%、12.5%、15.4%和16.2%,累计上涨12.2%。

  2、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有色金属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致使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尽管今年以来各月环比有涨有跌,分别为5.4%、-1.5%、3.2%、2.3%和-4.9%,但与去年同月比,今年1-5月有色金属采选产品的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8.4%、44.5%、42.1%、48.1%和40.9%,累计上涨42.8%。

  3、黑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稳步上扬。受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等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国内黑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稳步上扬。今年以来,各月环比有涨有跌,分别为0.9%、0.4%、-3.9%、2.5%和8.5%;但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1-5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0.5%、7.4%、2.4%、4.1%和11.7%,累计上涨7.2%。

  4、非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强势上行。受投资拉动和化学原料需求的影响,今年以来非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强势上行。1-5月,各月环比有涨有跌,分别为0.7%、0.5%、1.7%、0.9%和-1.3%;但与去年同月比,今年1-5月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0%、6.3%、7.4%、8.2%和9.3%,累计上涨7.5%。

  二、资源类产品价格变动对郴州工业的影响

  1、对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影响。今年以来,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攀升。1-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各月环比连续5个月呈上涨态势,分别为1.5%、0.2%、0.8%、0.9%和0.3%;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1-5月分别上涨4.9%、5.3%、6.5%、7.7%和8.2%,累计上涨6.5%。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今年1-5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月环比分别上涨1.8%、1.1%、0.8%、1.0%和0.6%;与去年同月相比,各月分别上涨6.2%、8.4%、10.2%、11.1%和11.1%,累计上涨9.5%。以上情况表明,在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下,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给最终消费品价格带来了上涨压力。但由于我国目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多数消费品为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空间有限,使我国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受到抑制,呈现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消费品价格涨幅远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且差距趋于扩大的态势。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相比,1月份高1.3个百分点,到5月份高2.9个百分点,1-5月累计高3.0个百分点。

  2、对工业成本利润的影响。资源价格的上涨对郴州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工业行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是上游资源生产供给类部门,因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获得额外收益,利润规模扩大。今年1-4月,郴州采掘业的产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13.8%,与之相对应,郴州采矿业实现利润8.59亿元,同比增长103.2%,其增加额对全市规模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6%,拉动郴州规模工业利润增长29.6个百分点。其中:处于上游生产环节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的行业利润分别达到4.93亿元、3.14亿元、0.23亿元和0.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9%、283.4%、54.5%和16.4%。二是中游资源加工与使用类部门及高价格弹性消费品生产部门,受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和出厂价格相对刚性导致的销售收入减少的双重挤压,利润下滑。今年1-4月,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0%,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2.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涨43.3%,涨幅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高17.4个百分点,两者呈现明显的价格“剪刀差”态势。原料工业效益增加,但加工工业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受到了挤压。因此1-4月全市有色行业中,占比27.8%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36.6%,而占比72.2%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9.49亿元,同比只增长14.7%,两者相差21.9个百分点。从主营业务成本和实现利润情况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月主营业务成本高达72.6亿元,同比增长84.9%;实现利润3.79亿元,虽然同比增长67.6%,但比一季度回落96.6个百分点,比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低215.8个百分点,比主营业务成本增幅低17.3个百分点。火电生产供应部门1-4月主营业务成本高达10.98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利润1.59亿元,同比下降39.6%。其中华润A、B两厂的主营业务成本分别高达4.64亿元和6.33亿元,同比增长27.1%和14.9%;实现利润分别为0.61亿元和1.1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7%和41.9%。

  3、对工业项目投资和资源利用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上游资源生产供给类部门(即采矿业)因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获得额外收益,利润规模扩大,进而引发其进一步的投资扩张,从而导致郴州采矿业投资增幅高于整个工业投资增幅和制造业投资增幅。据统计,今年1-4月全市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2亿元,同比增长52.6%,分别高于工业项目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幅21.2和10.3个百分点,从而使采矿业资产总值高达131.46亿元,同比增长18.8%。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和采矿业投资扩张,有可能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从而影响郴州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类产品价格后期走势判断

  国际方面,世界经济总体处于复苏上行阶段,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国内相关行业企业,如国际原油价格目前已经回落到80美元/桶以下,而铁矿石价格则一路走高。国内方面,最新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市场对工业产品需求旺盛。去年四季度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工面积保持较高增幅,对上游行业的拉动作用日渐显现,目前全国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动力依旧,产品产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直接拉动全社会煤炭需求和电力需求,全社会用电量仍将保持高位增长。同时考虑到去年同期资源类价格和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造成基期价格低等因素,因此预计今年6月及下半年资源类产品价格仍将延续上涨态势。

  四、应对措施

  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动工业品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快速上涨,促使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生产的产品出厂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涨幅度相对较小,出现“出厂价小幅增长,购进价大幅增长”现象,若该现象长期存在,将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积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资源性产品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资源性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工业化初期,其生产经营以垄断行业或公用产品提供的行业为主,政府对这些商品的价格定位往往实行低水平的价格政策,我国也不例外,这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的主要根源,也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造成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污染物的无度排放所付出的代价。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已成为资源性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在电力价格方面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将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形成。在煤炭价格方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减少政府对煤价形成的干预。研究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系,也是对一些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如有色金属、稀贵金属、黑色金属等)争取在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走向市场。

  2、全面认清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实现其价值的回归。现代经济学普遍认为,合理的资源价格构成应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开发成本,包括资源采掘、开发、运输中的各项成本。二是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发、消耗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后的治理成本。三是使用成本,包括因资源没能进行持续管理而损失的未来利益。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往往把第二、第三两大块成本给忽视了,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的不合理带来其价格总体水平偏低,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的局面。我国资源价格偏低同时还存在着价格扭曲。从国内看,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上游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等下游价格相比过低,资源开发的价值增值不合理地向产业链下游集中。从国际范围看,存在与国际资源比价严重不对称关系,国际通用的按热值计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比价大致为1:1.5:1.35,而我国大致为1:4:3,煤价偏低。从短期看,资源价格改革应立足于解决内部扭曲,从长期看,应拉平资源外部差价和比价关系,向国际市场靠拢。

  3、加强政府对资源类产品价格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许多资源性产品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决定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商品,在充分发挥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其价格的监控,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是一项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一些价格明显过低产品,实行提价过程必须是渐进式的,在考虑其价值回归因素后更应考虑与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相适应和群众的承受能力,考虑减轻企业负担,以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4、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其实质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促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经济政策调控为主,运用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积极的配合,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动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方面能统筹兼顾,平稳过渡,在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确保资源性产品价格各项改革的顺利完成。

  5、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价格管理体制。我国资源价格体制亟待创新,消除以商品价格为管理对象的传统价格管理体制的羁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将价格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资源价格、环境价格和公共服务品价格上来,通过资源价格管理的设置和资源价格管理权限的划分,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价格管理体制,并将环境治理价格、资源耗竭价格、生态功能恢复价格等纳入价格管理范围。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李巨辉]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