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领域中居优势地位、有较强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已成为各地区发展地方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苏仙区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区委、区政府“四三二一”的战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扩大了生产规模,加强了基地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已经形成了地缘、人文、品种、资源优势。苏仙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苏仙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苏仙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农业产业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全区共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区级龙头企业13 家。带动农户7.5万户(含区外3.5万户),联结产业基地65万亩(含区外28万亩)。基本形成了蔬菜、优质稻、花卉苗木、优质果、生猪、油茶、楠竹、绿化草皮等八大农业产业基地。到2009年底止,全区共完成楠竹低改4.3万亩,油茶品改1.6万亩,低改2.5万亩,发展生物质能源树种1.2万亩,发展生态农庄350家,庭院经济1520户;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8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0%,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已成为苏仙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在种植业方面形成了以北片乡镇为主的30万亩优质稻基地;以岗脚、马头岭、荷叶坪等乡镇为主的20万亩油茶林基地;以桥口、许家洞等乡镇为主的15万亩楠竹基地;以白鹿洞、许家洞、马头岭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优质葡萄基地;以马头岭、良田、坳上、白鹿洞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桥口、塘溪、白露塘、白鹿洞等乡镇为主的1.5万亩绿化草皮、花卉苗木基地;以廖家湾等乡镇为主的2000亩高山菊基地。在养殖业方面建成了7处规模养殖小区,千头以上的养猪场90多个,年出栏生猪55.58万头,形成了规模养殖业以栖凤渡、桥口、白露塘、良田等乡镇为主的养殖基地。水产养殖面积15165亩,年产量达11167吨。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随着龙头企业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对原料生产基地及其农户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目前,全区有35%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苏仙区1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共完成企业增加值18742万元,同比增长48.96%;实现销售收入69247万元,同比增长48.09%;企业实现利润5600万元,同比增长83.97%;上交税金917万元,出口创汇719万美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4400万元,同比增长65.38%;从业人员1735人,同比增长47.79%,其中安排农村劳动力1415人,同比增长63.39%。全区生产基地农民人均从产业化获得收入1852元,比上年1378元增加了474元。全区形成了以苏仙邦尔泰为龙头的油茶产业基地;以郴州市仙鹿高科技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优质果基地;以瑞香、永银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基地;以九泰公、人和生态养殖、春泉养殖场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业基地;以桥口海华竹木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花卉苗木基地等优势产业。
3、优质农产品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占稻谷种植面积的比重为63.2%。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7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6项。邦尔泰工贸发展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如今已开发出食用油、医用保健油、日用洗涤油、有机复合肥等四大系列共20余个品种的特色产品;海华竹木公司原来的产品全部出口,现也研发出适应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系列竹木地板;吴氏蜂蜜公司除继续精制蜂蜜产品外,还新开发生产出“东江清水鱼”系列产品;金朵高山菊业公司汲取杭州、黄山等地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开发生产出“高山菊”系列产品。此外,白溪草皮、大奎上牛肉、长冲铺葡萄、中亿绿壳乌鸡蛋等也是享誉市场内外,占有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农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2009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分别为40.5%、3.8%、48.4%、5.8%和1.4%,与2005年相比,农业、林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3和1.8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生猪、果蔬等大部分大宗农产品还处于卖原料的阶段;大米、油料等农产品虽进行了加工,但大多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增值能力有限。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优质高效的优势农产品尚未形成整体的联动效益。一方面普遍投入营销型的龙头企业,产业难以稳定发展,初级产品的销售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有的产业缺乏加工型的龙头企业,绝大部分优势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不仅农民收入不高,同时也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品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如粮食的深加工量和肉禽类加工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据测算统计,苏仙区2009年农产品加工率30%,蔬菜年产量约16.4万吨,但深加工不足15%,禽、畜加工率仅为10-15%。
2、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还不健全。部份农产品生产行业存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产加销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农工贸没有一体化的利益联结,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一些龙头企业没有优质原料保障,难以做大做强,反过来又发挥不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基地与龙头企业结合不够紧密。目前已形成产业链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系基本属于松散型和半紧密型,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较少。存在着一是有产业,无龙头。如:栖凤渡镇的栖凤农牧养殖场、栖凤出口养殖场、桥口镇的桥口农科所养殖场等几家大型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在万头以上,其中约90%以上的生猪出口,年销售收入在1200-1600万元,但未进入龙头企业。二是有龙头,无产业。如市级龙头企业富华食品,该公司是一家加工大米、红薯、芋头、糖浆的粮食加工企业,近一年来由于流动资金周转不过来,公司举步维艰,处于半生产半停厂状态,不能满负荷运转,不能达产达标。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3、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5月末,苏仙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为7家,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4%。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不平衡,发展好的如栖凤渡镇总体上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现代畜牧业份额占到畜牧业总份额的60%左右,其他地方大都还以粗放型传统农业为主。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综合开发利用不够,优质高效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发展还有待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还不发达,出售的粮食、生猪、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使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应用率较低,粗放经营的现象普遍,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苏仙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仅2家,还未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1、绷紧一根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1)强化“菜篮子”、“米袋子”工程。“菜篮子”、“米袋子”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必须绷紧这根弦,牢牢守住底线。要积极宣传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安全,做到粮食生产要稳面积,保总产,力保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在13万吨以上。继续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区长一把手工程来抓,确保蔬菜面积的稳定,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抑制农产品因产量减少而涨价,避免再次出现当前全国各地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的现象。
(2) 加快发展养殖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苏仙区素有从事养殖业的传统,“苏仙牌”生猪皮薄肉嫩,闻名香港、广州深圳等地区,深受市民的青睐。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注重培育、打造和保护“苏仙牌”生猪,大力拓展境内外市场,提高苏仙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大力发展包括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在内的养殖业及其后延关联产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结构体系,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同时抓好生猪养殖出口大县申报。
(3) 进一步壮大绿色“三大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今年计划投资7500万元,重点抓好邦尔泰公司油茶产业化项目、林之神玉泰农庄油茶品改等项目建设。
(4) 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企业文化。依托区内龙头企业,重视产品开发,加大地理标志性农业品牌的培育和开拓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商品率。引导企业积极注册商标、申报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打响“苏仙茶油”、“海华竹木”、“仙鹿葡萄”、“银都大米”等特色品牌,引领农民致富。
2、提高两项服务,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平台。
(1) 加大劳务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使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实用新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2) 加大贷款贴息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支撑。出台更为有力的信贷扶持政策,增加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确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由于资金短缺,产品积压较多,资金流动性差。如永银米业有限公司每月积压资金150万元左右,主要销路为本地超市、学校。而稻谷收购成本高,又无国家贴息贷款,税收返回又没有现金发给(只是抵扣上交税费),资金周转困难。一是建议国家贷款贴息,多支持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生产。二是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是给企业短期贷款(9个月),建议给企业中长期贷款(3-5年),三是税收返回部分是否可以给企业作短期周转,不要作税费上缴抵扣,直接发放给企业。
3、依托“三园”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基地。
围绕“加工建基地,建好基地促加工”,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议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农产品“三园”立项、审批和建设步伐。
一是抓好郴州观山农业生态园建设。随着武广“高铁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广州—郴州—长沙一小时经济圈,新型休闲农业正在兴起。要根据苏仙区城市郊区的优势,充分利用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发挥毗邻粤港澳和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白鹿洞镇观山洞村郴州观山农业生态园建设,带动周边的王仙岭、相山瀑布、仙乐、龙塘湖、青年湖等休闲度假山庄。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渔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的新型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吸引人们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
二是抓好桥口镇白溪农产品加工园建设。 桥口镇境内有郴三铁路、省道1813线、资郴桂高等级公路三线贯穿全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镇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拥有百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17个,养鱼专业户45户、规模化养鸡场5个;桥口镇白溪境内已有海华竹木加工、瑞香米业等省、市级龙头企业。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定位竹木制品、粮食加工、畜牧养殖产品加工,甜竹笋产品加工等企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三是抓好五里牌农产品集散贸易交易园建设。五里牌镇是郴州市有名的鱼米之乡,拥有耕地24000亩,养殖水面6000亩;镇内有街洞村蔬菜协会、全区最大的种果大户落户湾门前村承包土地3000多亩种植了优质水果。五里牌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基础设施完善。京广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在境内设有街洞火车站及大型货站和五里牌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107国道擦肩而过,X043县道横贯东西,资兴至五里牌二级公路正在兴建中,镇村公路路面全部硬化。苏仙区北片7个乡镇是苏仙区重点农业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强,而五里牌镇又是重中之重,2009年种植水稻面积39004亩,稻田种植面积最多的乡镇,占到全区稻谷种植面积的13.1%,适宜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将农产品交易到深圳或武汉也可朝发午至。
[供稿:苏仙区统计局 李启林 周艳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