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毗邻广东、接近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是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之一,是国家商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九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近年来,郴州市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湘南大开发战略、赋予郴州先行先试政策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对接珠三角及沿海,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效果显著。
一、先行先试,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斐然
去年以来,郴州市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机遇,围绕“两城”建设战略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化危为机,“弯道超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现了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逆势而上。
1、招商引资规模扩大,效益向好。2009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61个,实际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实施内联引资项目767个,实际到位内资15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 ,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完成涉外税收7.0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10.4%,所占比重比上年度提高0.3个百分点,涉外税收总量同比增长25.9%。
2、加工贸易大幅增长,出口回暖。2009年,全市新增加工贸易备案企业13户,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同比增长88.7%,加工贸易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出口8966万美元,同比增长120.9%,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逐月迅速回升,全年完成5.52亿美元,出口总额位居全省第五,外贸进出口跌幅较全国、全省平均降幅分别低11.5、16.7个百分点。
3、标准厂房建设快速推进,出租率高。2009年,全市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20.3亿元,建成标准厂房面积167.6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17.4万平方米,当年竣工出租面积104.8万平方米,出租率达62.5%;有力地提升了郴州各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加速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
4、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不减,来势较好。今年1-5月,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和发展加工贸易工作按照既定目标快速推进,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3个,实际利用外资22723万美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内联引资项目487个,实际到位资金788551万元,同比增长16.5%;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9.05亿元,建成面积81.56万平方米,在建面积93.9万平方米;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36991万美元,同比增长249.2%;新增加工贸易备案企业16家,实现加工贸易总额3220万美元,同比增长5.2%。
二、多措并举,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压奋进
1、着力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一是以开放的精神制定和落实政策。近年来,郴州市制定出台了《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文件,加快推进与珠三角地区的全面对接。特别是去年,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措施之后,全市全力推进34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拓展创新,尽快把政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建设用地和建设规划方面,对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融资方面,搭建城投、交投、农投、矿投、国投等融资平台,争取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在郴州设立分支机构或村镇银行。在口岸大通关方面,郴州海关正式开关运行,郴州公路口岸正式开关,车检场、国际快件业务投入运行,郴州出口加工区开展了叠加保税物流业务,湖南省供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建设全面开工。在园区和物流建设、环保审批、体制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二是以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郴州市以落实34条政策为契机,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为重点,掀起了招商引资的高潮。2009年开展的“招商引资月”活动,全市出动招商小分队493个721批次,签订合同协议项目520个、投资总额670多亿元,超过了前两年累计签订的合同协议项目之和、投资总额之和。三是以优良的环境亲商稳商。对已转移的企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促其增资扩股、扩能提效。台达电子公司由原来租赁园区标准厂房转为自建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01年引进的高斯贝尔数码公司,投资近2亿元实施二期扩建,新建标准厂房6.6万平方米,预计新增产品产量1000万台(套),新增产值10亿元,公司集团总部将由深圳搬迁到郴州。
2、着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一是产业布局建园区。坚持规划先行、统一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聚集,在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9个省级承接园区、2个省级承接示范县及一批特色工业小区,各类园区分别对接不同的产业,增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企业集聚发展的能力。如郴州出口加工区(有色金属产业园)主要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宜章产业承接示范园与东莞市塘厦镇合作,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嘉禾坦塘工业园主要承接铸造、机械装备制造业;资兴经济开发区罗围工业园承接食品加工产业等。二是筑巢引凤建厂房。实行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强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从2009年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引导全市产业园区新建5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09年全市标准厂房建成面积167.6万平方米,当年出租率62.5%。三是畅通物流建平台。为了降低转移企业的物流成本,在加快出境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快郴州公路口岸、湘南国际物流园、郴州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建设,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争取开通铁海联运、“五定班列”。
3、着力构建开放的网络。全面实施 “千亿投资计划”、“百亿城建计划”,开展交通、城市、产业建设“三大会战”,围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从2009年起,按照构建“融入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形成市域内‘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的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格局,以武广高速铁路通车为契机,力争3年内完成或基本完成2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和16条干线公路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筹备建设郴州民用机场和核电站建设项目,为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三、放眼毗邻,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差距较大
尽管郴州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但与全省特别是长株潭发达地区以及湘南毗邻其它地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1、总量规模偏小。2009年,郴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6493万美元,仅占全省的10.1%,为长沙的22.9%。比广东清远市少8420万美元,比江西赣州少41506万美元,仅占赣州市的52.8%。从外资经营规模看,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规模依然偏小。在127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业企业7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43家,占57.3%;属于大中型企业7家,仅占全部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9.3%,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势必影响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效益水平。
2、产业结构不优。从转移来的产业构成看,外商投资大量集中在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技术水平中下的一般加工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领域,而投向高技术投资项目以及农业、交通等基础产业和设施的投资项目偏少,投资增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对推进郴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微弱,影响了郴州利用外商投资的水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郴州市外资企业中,从“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三类划分看,属于鼓励类的企业个数只占17.5%;从“是否为先进技术企业”看,属于先进技术企业的只占4.6%。
3、对外开放度低。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仅为5.4%,是长沙的13.4%,比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分别少59559、87693、22172、29892万美元。从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看,郴州市(4.6%)与湘潭(13.2%)、娄底(10.2%)、长沙(7.5%)、株洲(7.7%)还有一定的差距,也不及韶关(14.3%)、赣州(8.8%),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2%)。 2009年郴州市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为3.9%,略高于我省的长沙(3.7%)、湘潭(3.2%)株洲(2.4%)和全省平均值(2.4%),但大大低于江西赣州(6.8%)。合并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计算出郴州市对外开放度为8.5%,居全省第5位,远低于韶关(16.5%)、赣州(15.2%)两市。
4、辐射带动力弱。目前郴州市部分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尚处于开发建设的起步期和吸引项目的饥渴期,少数还存在“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思想,园区内产业规划还难以真正实施,企业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引进项目的关联度较低,产业链短,辐射力弱。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只把郴州作为生产车间,总部均设在沿海发达地区,产品的上下延伸、配套产品未能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抢抓机遇,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仍需快马加鞭
据相关部门研究,二战后大概每30年全球范围内会发生一次大规模制造业转移。第一轮产业大转移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轮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电、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机。第三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和世界电子信息产品中心向中国转移。当前,伴随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营商成本、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加快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江西、广西及本省各地都在争抢这块蛋糕,而且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可能更细,措施可能更硬,力度可能更大。郴州如果不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丧失先机,处于被动。
1、抢抓历史机遇,继续落实和拓展先行先试政策。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领域和政策应用范围,进一步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郴州市重点领域、重点园区和重点县市区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先行先试的示范试点、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先行先试政策实施的评估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竞争机制”、市场化的“倒逼机制”,促进“34条”再落实、再深化、再拓展,切实承担起为全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探路、搭台、架桥”的任务。
2、强化龙头带动,突出招商引资和外引内联重点。郴州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关联性、带动性,引进和培育一家处于产业链核心的龙头企业,相当于打造一艘经济的“航空母舰”。必须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狠下功夫,强化龙头带动,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争取沿海龙头企业转移到郴州。借沿海“腾笼换鸟”之机,先把生产线或生产基地转移到郴州,再逐步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总部向郴州转移,也可以积极争取有成长性企业的总部直接转移到郴州,带动相关生产或配套企业跟进。二是加强与央企、省企的对接。央企、省企实力雄厚,整合资源的能力强,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开展与央企、省企对接活动,引进几个战略性大项目,特别要推进与中国五矿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郴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全力支持已引进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台达电子、高斯贝尔、华录数码、华磊光电等企业发展壮大,构筑优势产业集群。
3、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综合配套和开放平台建设。平台健全、配套完善、物流便捷,企业运营的综合营运成本必然降低,也会相应形成对产业转移的强大吸引力。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鲜明特征是产业链整体转移和企业抱团转移,如果综合配套能力强,引进一家龙头可能就会带来整条产业链。东莞的IT产业集群,云集了20多万台商,聚集了几乎齐全的电脑配件厂家,形成了电子、PC产业的高度集聚。要把大力完善综合配套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抓紧抓好。一要切实加快园区建设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厂房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简政放权,鼓励园区实施灵活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发展。二要加快完善产业配套。要注重配套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特别要注重引进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构建分工明确、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三要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完善海关、检验检疫、公路口岸、金融、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加快出口加工区二期、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铁海联运建设,创建“无水港”城市,为转移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化、低成本配套服务。
4、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服务外包正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要尽快出台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郴州市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外包企业投资郴州,形成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优良环境,争取成为全省继长沙后服务外包的试验场。通过完善产业链建设,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企业,扩大服务外包,形成外资与外贸互动,达到促进郴州市外贸出口做大做强的目的。
5、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人才、劳动力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每年派出部分经营管理干部到粤港澳等地参加培训、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加快劳务对接,充分利用职专、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实施劳务工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造就一批适应粤港澳等地区需要的熟练工、技术工和管理人才。鼓励和动员郴州籍各类人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解决全市内移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为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6、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已成为决定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的主要因素。要坚持“两手”着力,“软硬”兼施,努力创造高效、优质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持之以恒改善软环境。继续深入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重点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务服务,真正使郴州成为审批最少、效率最高、收费最低、服务最好的湖南最开放城市。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改善硬环境。继续大力推进交通、城市建设,打通对外大通道,完善对内大循环,构筑与珠三角、长株潭、海西等经济圈的无障碍快速联通格局,形成便捷、通畅、高效的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使郴州真正成为一个四方通衢、物畅其流、商贾云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徐建萍]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