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受传统观念影响,烤烟生产长期处于分散式、作坊式的状况,发展后劲极为不足。为激发群众烤烟生产的热情,提升烤烟产业效益,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县委、县政府“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烤烟发展不放松”,牢固树立科学的烤烟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因势利导,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科技兴烟,把烤烟产业作为富民工程来抓,既做大了产业,又致富了农民。特别是自2007年来,安仁县的烤烟生产一年一个台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态势。今年全县落实烤烟种植面积16228亩,新建密集型烤房94座。目前烟叶长势良好,烟农热情高涨,预示着又一个烤烟丰收年即将来临。
1、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是成功的保障
政府在烤烟产业发展中起了“GPS”导航作用,可以说没有政府正确的引导,就没有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加强对烤烟生产的宏观调控,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烟叶生产的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烤烟生产办公室,制定了县长、乡(镇)长、村长、组长“四级负责制”。由于领导重视,部门紧密配合,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使烤烟生产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为保护烟农积极性,县政府出台了给予烟农良种、肥料、农膜、农药等补贴的政策措施,对于烤烟单产高、质量好、出售量大的烟农,得到的补贴更多,据初步测算,烟农亩均可获得各种补贴收入达300余元。
2、质量当家,掌握科技是成功的基础
烤烟品质的好坏,是决定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关键,更是打开市场之门的一把钥匙,只有提高烟叶品质,才能保证烤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利用先进技术,培育优质烟苗。全县统一实行商业集约化育苗,全面推广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技术,提高移栽壮苗率,灵活掌握移栽时间,确保壮苗移进大田。二是选择优质烟区,提前整地起垄。对自然条件较好的烟区,与烟农签订好种烟计划合同,划定好种植区域,适度集中,合理轮作,对落实好种烟计划的烟农,适度提前整地起垄,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土壤熟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促进烟苗根系生长,又能减缓烟叶移栽时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提高移栽质量。三是推广先进工艺,提高烘烤质量。烤烟提质增效,基础在田间在烘烤。引导烟农向烘烤管理要效益,采用新工艺,科学烘烤,提高质量。针对不同烟叶品种的特性,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烘烤水平,普遍推广了“低温调湿变黄、稳温排湿烤熟、通风脱水干叶、控温控湿干筋”的烘烤技术,使烟农生产的烤烟达到“黄、干、香”的品质,以尽量减少因烤烟不当造成的损失。四是全面培训烟农。制定详细的年度培训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全面培训烟农。培训内容以《郴州烤烟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为蓝本,在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成熟采收等阶段均召开了培训班,同时各烟站对烟农进行了逐级培训,现全县培训达到了1200余人次。
3、市场运作,规模种烟是发展的方向
为了发展烤烟生产,县政府提出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规模种烟、集约经营”的指导思想,为逐步改变“户自为战”的传统种烟模式指明了方向。2010年,全县烟叶生产规模进一步壮大,共发展烟叶生产乡镇16个、村58个、烟农636户,把 “万担乡,千亩村”和烟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这种集约化经营的优点是易于扩张组织生产,规模效益好,形成产业链条,整体创效益的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即使种烟某一环节亏损,其它环节仍然可以赚钱,整个产业链条仍会盈利。
安仁县烤烟生产的成功经验背后也暴露出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偏低。据调查,2009年亩烤烟总收入2300元(含各种补贴300元)、亩成本1800元。大部分烟农认为种烟效益比种粮效益好,但从整个社会的物价经济体系来看,500元/亩的收入仍显偏低。
二是烟叶收购价格偏低,等级差较大。部分烟农抱怨烟叶收购价格偏低,一般在每公斤15元左右(各种补贴也计算在内)。在烟叶定级时,分得特别细,等级又多;在烤烟分等验级中,缺乏技术手段,仍是眼观判断等级标准和收购价格,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造成收购环节同档次烤烟的价格差异较大,定级的主观随意性容易挫伤烟农积极性。
三是烟农种植队伍年迈不稳定,雇工困难。烤烟生产除了投入大、生产环节要求高外,劳动强度比种粮强度大,特别是烘烤烟叶时,非常紧张,有时甚至高薪也雇不到工。据初步调查,80%以上的烟农都是50岁以上的年纪,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例如烘烤一房烟,需要4个以上强壮劳动力进行分工合作,时间要求在一天一夜里完成烤房任务,是最紧张,最费劳动力的,一般年轻人愁辛苦,怕麻烦,不愿干烘烤烟的工作。万田村禾一组烟农侯茂文,今年56岁,全家5口人,种烟6亩,2个子女在广州打工,烘烤时,他在本村张贴广告,也招不到人,就从十里外的水垅村雇人换工,每天付工资80元。侯茂文深有感慨地说:“烤烟烘烤雇不到工,真是急死人了”。
四是烤烟生产机制不完善。由于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造成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同时,烤烟生产设施缺乏监管机制,后续管护责任不明确,造成重复投资,加大了投入成本。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解决烤烟产业发展的思想问题。近几年烟叶价区调整,价格提高,是抢抓发展的大好机遇。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把烤烟生产当作强县富民的产业抓紧抓好,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并与年终解困经费挂钩。还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采取正确引导,算帐对比的方法,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种植烤烟的优势和面临的新机遇,让群众自觉地接受这一产业,让他们认识种植烤烟的优势,进一步引导烟农由“要我种”到“我要种”。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土地问题是制约发展烤烟生产的瓶颈,所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土地政策,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土地宽余的农户、外出务工的农户,提供一定的补偿,将有限的零星土地资源有偿地向种烟能手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这样才能让烟农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烤烟,不因为缺少土地而发愁,成为收入稳定的固定烟农。
三是完善机制,解决烤烟种植的“驱动”问题。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在发展烤烟生产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激励政策,从面积落实、烤房建设、物资供应、跟踪服务等方面对烟农给予倾斜,用政策调动群众种烟的积极性。同时,对发展烤烟生产贡献大、绩效明的县乡(镇)村干部切实在工作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厚爱一层,在工作上压担子、政治上给位子、经济上给票子,充分调动他们抓烟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收购制度,强化收购管理。各部门要加强对烟叶收购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烟叶收购政策宣传指导,坚持以质论价原则,杜绝压级压价、抬级抬价,坚决杜绝“人情烟,后门烟”,严格实行“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公开收购政策、公开等级标准、公开收购价格,收购人员公开挂牌亮证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厉打击烟贩、烟霸,强买强卖等扰乱烟叶收购市场的违法活动,切实维护烟农利益。
四是强化技术指导,解决服务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搞好协调服务,认真负责地指导群众发展烤烟。二是加强技术服务。烟草管理部门及烟叶技术人员要抓住农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技术指导,健全考核机制,要将指导成效和工资挂钩,促使其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帮助群众发展烤烟。三是搞好物资供应。根据烤烟发展的任务要求,早计划、早购进化肥、农膜等专用物资,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最大限度的保证烟农发展生产之所需。
五是完善设施配套,解决烤烟生产条件。一是烟叶烤房建设要与烟叶种植面积相配套。每年年初下达烟叶种植计划时,就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村组干部和烟农意见的基础上同步下达烤房建设。二是烟区公路建设应与烟叶现实生产相配套。切实让烟叶生产所需物资调得进,交售的烟叶调得出。三是烟区电力设施应与烟叶现实生产相配套。切实让烟叶生产所需的电力供应得上、供应得好,以满足烟叶生产之所需。同时要完善好生产设施的管护工作,确保财产不受损失。
[供稿:安仁县统计局 彭智海]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