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郴州市经济结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0-08-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根据郴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后历史数据调整资料,分析目前郴州市经济结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郴州市经济结构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层次继续优化。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总趋势遵循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变动一般趋势:即随经济不断发展,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三产业比重随人均水平提高而增大,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7.13%下降到2009年的12.9%;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7.46%上升到2009年的49.79%;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5.41%上升到2009年的37.31%。工业化水平由2005年的43.42%提高到2009年的45.94%

  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9.2%演变为2009年的6.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7.9%上升到2009年的59.6%,其中工业贡献率由54.3%提高到54.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2.9%上升到2009年的34.3%

  (二)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郴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中,采矿业占25.5%,比2005年降低7.1个百分点;制造业占60.6%,比2005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3.9%,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整个工业行业中,所占比重在5%以上的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23.6%)、煤炭采选业(占13.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9.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占13.6%)、烟草制造业(占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5%)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8%),七大行业增加值合计达246.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9.3%,规模工业中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80.45亿元,所占比重为58.4%,表明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仍是郴州市工业的主导力量,但矿产加工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1.4%提高到2009年的32.9%,提高了1.5个百分点,表明郴州市工业由单一的采选业向加工业转化有了明显的进展。

  (三)就业结构逐步改善。2009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数为294.91万人,比2005年增加20.55万人,其中111.27万人从事第一产业,83.25万人从事第二产业,100.39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2005年减少20.38万人,第二产业比2005年增加23.85万人,第三产业比2005年增加17.08万人,从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呈现第一产业绝对减少,二、三产业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状态。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7.7328.2334.04,一产业比重比2005年下降10.2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6.63个、3.64个百分点。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看,2008年末,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占48.85%,比重比2004年末下降13.25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人员占51.15%,比重比2004年末上升13.25个百分点。在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17.29%,建筑业占6.18%,教育占9.33%,比重比2004年末分别下降6.21个、1.02个、0.27个百分点;制造业占23.83%,批发和零售业占5.3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6.35%,比重比2004年末分别上升2.43个、0.73个、1.35个百分点。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38.7%,制造业占53.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8.0%。在工业行业大类中,居前三位的行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22.4%10.6%10.6%

  二、郴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三产比重仍然偏低。2009年,郴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个百分点,比张家界、长沙、怀化、湘西、永州、邵阳、益阳分别低26.29个、7.34个、7.15个、6.45个、3.03个、1.75个和0.8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第8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欠优。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7.7%,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在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经济背景下,全市经济中规模化企业严重缺乏,产品的质量、技术不高,依靠劳动力进行简单的重复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比较集中。2009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仅41家,只占全省的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3.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偏大并呈上升趋势,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68.32%上升到2009年的72.0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54个百分点。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看,2008年郴州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270万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545万元、576万元,比长沙、株洲分别低1054万元、638万元。

  (三)经济运行质量仍然不高。2009年,全市GDP843.2亿元,财政收入80.2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51%,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0.6个、2.13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7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3448元、1357元,居全省市州第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519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634元、391元,居全省市州第8位。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1.458吨标准煤/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56吨标准煤/万元,分别是长沙、张家界、常德的1.72倍、1.62倍和1.56倍。单位GDP能耗仅低于娄底和湘潭,居全省市州第12位。

  三、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把准产业结构调整原则。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市情、顺应大势的原则。需求导向,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导向,对这种需求的判定应基于对国际国内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分析;立足市情,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郴州市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以及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大的现实基础;顺应大势,是指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来谋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趋势、国际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区域之间的竞争,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二)合理制定产业调整政策。结构调整,并不是完全推倒重来,郴州市产业结构调整要和郴州市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拓展产业或新增加产业来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应是新形势下郴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所在。产业结构调整应沿着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个方向是存量的提升。对于郴州市现有的产业努力用现代技术去装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第三产业;一个方向是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持续做好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与郴州市成长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相联系、与郴州市要素资源相匹配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一个方向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政策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我国也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郴州市应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旅游、新能源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三)正确选择本地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但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局限性,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弥补市场竞争缺陷,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心,以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杠,保护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缓和遏制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结合郴州市产业发展实际,应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以及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比重。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服务业市场,形成有效、有序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行业管理规则,放松市场准入,在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带动劳动力就业的社区服务、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大市场,近年内要规划和争取在市内建成1-2个功能齐备、档次较高能辐射周边市州、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特色市场,吸引外商,拉动消费,逐步形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配套的专业化市场体系。

  (五)有效提升企业家素质。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要靠企业家去发现。市场的好处在于,总能挑选出能够预见未来趋势的企业家,使他们成为新产业的领导者。因为他们能看清,什么样的技术能对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什么样的产业能在未来引领经济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家经常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非市场、非技术方面,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也是政治或政策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此同时,要提升企业家素质,引导企业家从盲目追求利润阶段,转向追求品质阶段。把自己的产品从纯粹的劳动密集型成本竞争,真正转到品质竞争。企业如果转到实现价值为主,品质为主,每个行业都有提升空间,都可以就地转型升级。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李建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鲁  喆]